论杜甫人生四个阶段的诗歌思想与情感差异
作者: 杨雅婷 卫新瑶“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诗歌意境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多篇代表作流传后世。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极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唐朝的真实生活场景,因此杜甫的诗歌也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心胸博大,积极入仕,忧国忧民。
杜甫一生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和西南漂泊时期。在这四个人生阶段中,杜甫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都存在巨大差异。
第一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的杜甫还很年轻,诗歌潇洒快意,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仕途充满了信心;并且这一时期有来自家庭经济的支撑,因此这一时期的杜甫也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第二阶段,困居长安时期的杜甫逐渐意识到仕途的艰难,再加上父亲的离世,穷困潦倒的他深入唐朝真实的百姓生活,深感百姓生活艰难,因此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出大量反映百姓真实生存现状的诗歌。第三阶段,陷贼和为官时期。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深感战争对百姓生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因此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他对战争的厌烦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第四阶段,西南漂泊时期,此时的杜甫已看透世事与官场,诗歌风格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隐居恬淡的心境都在此阶段的诗歌中展露无遗。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雄心壮志报效祖国
杜甫自小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活较为安定富足,家庭环境优越。另外,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能作诗,又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因此家中长辈都对他寄予了厚望。杜甫自己也坚信要积极投身仕途,为国家建功立业,展示自身才华。
三十五岁之前是杜甫读书和壮游的时期,彼时正当开元盛世,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二十岁,杜甫结束书斋生活,开始长达十年的壮游。三十三岁时,杜甫遇到好朋友李白,互相欣赏对方的才气。壮游生活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浓厚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在青年时期的诗歌风格是充满希望和壮志满怀的,他渴望为国效力,谋求官职,《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泰山的美丽景色怎么样?走出齐鲁地区美景依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又汇聚了各种美景,山峰高耸入云,山的南面和北面能划分清晨和黄昏,层层的白云,让“我”的心胸为之荡漾,这神奇缥缈的景象让“我”为之着迷,想要将这美丽景象全部收入眼底,但即使眼角撕裂也看不完,站在这巍峨的岳山山顶向下望去,眼下各种高低景物都可以一览无余。诗人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通过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不难看出,此时的诗人年少有才,心中有万般抱负,即使第一次科举失败,依然信心满怀,认为自己才华横溢,终能在仕途中一展才华,眼前各种艰难坎坷不过是小小磨难,自己终能一一铲平,站在高高的泰山之上,俯瞰这一切。
二、困居长安时期—体悟民间疾苦
杜甫在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应试,最终落第。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内容饱含辛酸,他不再像年轻时期那样踌躇满志。他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转衰,父亲去世,自己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逐渐变得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仕途的不顺畅。他原以为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凭借满腹才华必能很快得到朝廷的认可,但从年少时期一直到四十多岁,他屡试不第,此时的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如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终于在四十三岁这一年他才谋得了一个小官。但很不幸的是,在他四十三岁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因此他也经历了整个唐朝的由盛转衰。他看清了皇室的奢靡,也深切感受到了民生疾苦。这期间他深入百姓生活,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使得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兵车行》中所描绘的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道路上车轮滚滚,马儿叫嚣,青年们腰间挂着弓箭准备出征。父母、妻子和儿女跑着前来送别,在烟尘弥漫中看不见咸阳桥。家人们互相拉着衣服捶胸顿足拦着道路哭泣,不愿与家人离别,哭声凄惨直冲九天。道路旁的过路者问他们哭的原因,他们说是因为官府大规模征兵,青壮年男子都被拉去征兵,其中甚至有人从十五岁就开始在北方驻守,四十岁的时候还被派往河西去,走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回来的时候已经白发苍苍。边疆战士拼死搏杀早已血流成河,而皇帝扩张领土的欲望从来没有穷尽。你有没有听说,华山向东两百里的村庄早已荒无人烟,即使有矫健的妇人勤勤恳恳地耕种,但庄稼也种得东倒西歪,即使关中的士兵吃苦耐战,但被驱赶也不异于鸡和狗。老人即使询问士兵的艰苦,征夫也不敢鸣不平,官府非常紧急地催租、催税,这钱从哪里而来?百姓都说生儿子不如生女儿好,女儿还能嫁到邻村,儿子只能白白战死,埋没在荒无人烟的郊外。你看那青海边上,从古以来有多少白骨,漫山遍野无人替他们收尸,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凄厉的哀叫声伴随着阴沉的冷雨。
我们从杜甫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不难看出,唐玄宗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穷兵黩武,青壮年劳动力被大规模征兵,连年征战,百姓妻离子散,还要应付官府连年的税收,生活苦不堪言。杜甫寓情于叙事,将唐朝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此时的杜甫更想要积极做官,为民造福。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报国思乡难两全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四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唐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羌村。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杜甫先后辗转多地。安史之乱初期,杜甫依然对朝廷充满幻想,甚至不惜抛下妻儿,只身追随皇帝,但杜甫的忠心并不足以打动统治者。杜甫几经辗转,终于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即被贬官。杜甫在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中,无力养活自己的妻儿,逐渐对朝廷和自己的仕途丧失了希望。这一时期也成为杜甫创作的高峰,留下许多传世名作,如《春望》《月夜》“三吏”“三别”等。
杜甫的《春望》写到国家虽然破灭了,但眼前的大好山河还在,长安城中的青草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打理,而长得异常茂盛。诗人感慨国家时局动荡,忧心忡忡,见到花儿都会流泪,听到鸟叫都会心悸。此时的诗人虽然困居长安,每天担惊受怕,被迫与妻儿分别,但依然愿意紧紧追随皇帝的脚步,在这长安城中,看着如此破败的景象,依然对朝廷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山河还在,就一定能重整旗鼓,夺回政权,表现出杜甫心系国家大事,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本诗后四句写这场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杜甫和妻儿分别,没有一点儿妻儿的消息,他多么希望通过一封家书给远在他乡的妻子报平安。杜甫悲凉苦闷,着急而又无可奈何,只能频频挠头,仿佛头发都越来越少了,以至于这稀疏的发丝连一根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时期的杜甫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杜甫想要报效朝廷,却不被朝廷所重用,但他依然对朝廷充满信心,展示出他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另外,这一时期杜甫的另一篇代表性作品《月夜》也将此时诗人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诗歌虚实结合,诗人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一人在房间中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她正在思念自己。诗人远在长安无比思念自己的儿女,孩子还小,他们不懂得母亲为何这样思念长安,雾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香气,打湿了妻子的鬓发,清冷的月光洒在她洁白的手臂上,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和她并肩坐在薄帐下,月光照两人尽把泪痕擦干。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从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不难看出,诗人身陷囹圄,依然对朝廷抱有幻想,困居长安又难解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愁苦哀伤思念之情,都在这一时期涌上诗人的心头。
四、西南漂泊时期—生活拮据心系黎民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在四十三岁获得人生当中第一个官职。宦海沉浮几年,四十八岁的杜甫深感官场污浊,不愿同流合污。虽然此时的杜甫生活已经十分窘迫,他依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辗转西南漂泊,经历了五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最终达到成都。在朋友严武等人的资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这一时期的杜甫放弃了对功名的渴望,丧失了对朝廷的信心,带着妻儿在西南漂泊,日子过得拮据又困苦。杜甫这样描写自己此时的生活,“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百忧集行》)。虽然生活不如意,但这一时期是这位伟大诗人一生创作的高峰。在这一时期,杜甫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其现存诗歌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性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正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述的那样,这一时期的杜甫虽然生活困苦拮据,但依然关心百姓疾苦。农历八月的秋风大声吼叫着,卷走了杜甫所住茅草屋顶的茅草,茅草被风吹得遍地都是。此时诗人已经年老,想要重新捡起茅草盖房子已经非常吃力,南村调皮的孩童还抱着茅草消失在竹林里,诗人呼喊追逐都没有办法。屋顶的茅草被吹走后,天气骤变,秋雨绵绵,家中漏雨阴冷,连棉被都因潮湿而变得如同一块硬邦邦的铁块儿。诗人愁思满怀,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得到许许多多宽广明亮的房子,让天底下生活和自己一样拮据的有才之士能够有地方安身。
全诗为大家展现了一位即使境遇悲惨,也依然牵挂他人,拥有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
杜甫的另一篇同期代表作《登高》将他此时的人生境遇描写得更加真实—病痛缠身、穷困潦倒。此时已经五十六岁的杜甫,因好友严武病逝而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诗人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一天,诗人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眼前秋天萧瑟之景,让他深感自己境遇凄凉,命运不公,展现自己哀愁病苦、流离他乡的情感。诗中写到凛冽的秋风中传来阵阵猿猴的凄厉哀鸣,清沙滩上空鸟儿盘旋不落,秋风中树叶凋零一片片落下,远眺长江江水滚滚东流不断绝。在这悲伤哀怨的秋天里,诗人长期不停地漂泊在外,孤苦无依;现在已经年老,病痛缠身,独自登上这高楼,深感自己年事已高,鬓发花白,只能在穷困潦倒、大病之中,停下哀思的酒杯,独自伤怀。
从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杜甫已经年老,疾病缠身、生活困苦,但依然心系黎民百姓,希望天下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都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诗人不愿与官场中人同流合污,对朝廷已经完全放弃幻想,继而慨叹命运不公,感慨身世凄凉。诗歌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
综观杜甫的人生四个阶段,我们从他一首首的诗篇中能真实地感受到其鲜活的一生。诗篇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极具现实性,语言朴实自然,又充满文学色彩,将杜甫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境遇都描绘得无比清晰。总之,杜甫的一生极具悲剧色彩,其早年出生官宦世家,才华卓著,本该是在官场平步青云,报效祖国,没想到命运不济,又生逢乱世。杜甫历经战乱,在目睹了百姓的凄惨场景后依然对朝廷心存幻想,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要只身奔赴朝廷,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最终只获得一个无关痛痒的小官。官场之黑暗,让杜甫无力抗衡,只得辞官漂泊,自此病痛缠身,过着漂泊无依的晚年生活。
不管杜甫的人生境遇是怎样的,从他一生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不灭的忧国忧民之心。即使杜甫已经穷困潦倒,他依然愿意帮助其他真正有学识、有才华的读书人,这也是杜甫之所以成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