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就是这样活着
作者: 葛辉几年前,我爱人去济南出差,回家时给我捎了一串白色的手串,材质有可能是象牙果或者菩提根。我特别喜欢,常把它拿在手里抚摸,感觉心情愉快。几天前,我突发奇想,想把它抛光一下。当我剪断绳子,珠子散落时,我发现,我以为是象牙果或者菩提根的手链,其实是一颗颗空心的塑料珠。于是,我连再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的心情都没有,就拿了一只塑料袋把它们装起来,放在柜子一角。
我会和我爱人说,我特别喜欢它们,因为那是她送给我的东西。我喜欢它们,是喜欢款式,不是材质。但我会在心里问我自己,我真的喜欢塑料吗?
我曾经有一部手机,设计很贴心,无论硬件软件,都让人着迷,但当网络由4G升到5G时,我就觉得它不好了,因为它不兼容5G网络。
以上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我试图用这篇文字写出这种感觉,即如果承认天性、人性,就必须承认善和伪善的转变只在一念之间。此时的热爱与彼时的冷漠是出于同源的,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刻我们的善是出自本心还是出自一种看不见的惯性。
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会给所有现象一个解释。科学能给出答案的,便由科学解释;科学不能给出答案的,便由玄学解释。当然,还有宗教、哲学等。我们天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解释,而不管这些解释是不是靠得住。
一切都经不起质问,所以成熟的人往往喜欢笑而不语。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藏于内心,也不喜欢说出来,我大概是太想把那种感觉说出来了。然而,我又是个愚钝的人,大概做不到像有些人那么敏感,更兼笔力有限,心里的感觉只能写出十之一二,很多地方陷入说教,但想来想去,也没有其他办法,就只好那样说教着。
我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在进行这样的一种审视。在质问,以及在检讨的过程中剖析自己。我想写出这种感觉,就是或许我们就是这样活着,或许这正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 梁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