湴塘月色(随笔)

作者: 江子

1

他是皇帝的老师,庙堂中天生的乐天派,南宋朝野著名的语言炼金术士,性格执拗的大臣,返乡者,乡村酿酒师,文学史上不灭的星辰……这大概是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可他于我远不止如此。我和他有着特殊的缘分,比如说,他是江西吉水人,我也是江西吉水人。我们说同样的方言,脚踩同一块乡土,喝同样工艺酿造的酒(一种在冬天用糯米酿造的水酒)。他出生的村庄湴塘,他辞官后返回的故乡湴塘,现今归黄桥镇管辖,我的村庄下陇洲村归枫江镇管辖,黄桥与枫江,是同属赣江以西的相邻的两个镇。下陇洲与湴塘的距离,仅有十六公里。他姓杨,我的母亲也姓杨。母亲的村庄,是明朝时从他的村庄湴塘分蘖而出的。这是否意味着,我和他,有着相近或相同的血缘,或者说,我也算是他的一个远亲?

很早的时候,我就与他的村庄结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本镇叫周家的村庄小学教书,同时开始了写诗。诗是什么?水中月、镜中花,抵抗孤独与虚无的法器,抑或是引领着灵魂上升的道路?我所知不多,却被这种分行的语言魔术吸引,直到不能自拔的程度。乡镇窄小,往来粗鄙,我就常骑车到离周家村才八公里远的湴塘去,寻访诗和诗人,体会诗与草木山川、诗人与故乡的对应关系。因为他的存在,乡间常见的桥与路、花与蝶、塘与溪,就有了诗的气质和审美,有了诗人的思想和灵魂。我还会去村西叫莲花形的山上他的墓前独坐,直到夕阳西下,渴望得到他的一点启示。在我心里,他墓前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羊,虽然要么断头,要么滚落在草丛里,但都是有生命的活物,是他的精神的重要物证。这一个古老的村庄,安慰着我的一颗孤独的少年心!

后来因为写作(也许是他的护佑),我离开了周家村,调入县城工作。我经常陪着南来北往的人去看他。因为他的存在,湴塘成为吉水最为显豁的村庄。人们津津乐道关于湴塘和他的一切:湴塘的开基,乃是唐时来自陕西的吉州刺史杨辂骑马漫游,马蹄深陷泥地不得前行,仔细查看这里水塘众多,草木葳蕤,就留下,在马蹄深陷处开基,名为湴塘(泥泞裹足曰“湴”)。至今的湴塘,依然水塘众多。从唐以降,湴塘文士无数,其中被俘后誓不降金、最后被金人割舌剖心的南宋英雄杨邦乂是他的族叔祖。他的父亲杨芾是个乡村读书人,私塾先生。他的妻子罗夫人八十多岁依然纺线。他的儿子杨长孺当过广州知州,受家风熏陶,一生清廉自守。他去世后,其子孙族人筹资给他建了一座纪念场所,因他的学生光宗皇帝曾给他写“诚斋”二字,就取名为御书楼,现在地基犹在。已经接近干涸的南溪水上的廊桥,是他经常踱步、远望的地方。村庄的祠堂里,还堆放着他的木刻诗文集。八百多年的时光推远了他,可诗歌又让他拉了回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酒新今晚醡,烛短昨宵余。”人们读他的诗,就恍如看到他刚刚午睡起来睡眼惺忪的样子,夜晚烛光下读书写作的样子。人们谈起他,根本不觉得他是一个已经死了八百多年的面目模糊的人,而是面目清晰、性格分明的、依然活着的老头子——何其奇异,现在的湴塘人,有着十分共同的相貌特征:身材中等,发质坚硬,方脸,浓眉,眼如黑漆。八百多年前的他,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

我常通过对他诗句的阅读猜测他的酒量,从他的履迹中揣摩他的心境。我在湴塘村的族谱中厘清他的血脉传承,从湴塘众多的水塘中寻觅他的面容。我把他当作我的一个偶像,一个参照系。我从少年开始追随他,是想从他身上学习做人做诗。多年对他的追随,我早已知道他质朴,率真,爱山水草木,倔强又温和,刚正而又风雅,是个有着理想人格的人。

然而要深究他与他人的不同,必须提到一个“诚”字。他自号诚斋,一生践行“诚”,为的是抵达“诚”。“诚”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解码他一生的秘钥。“诚”是他的通行证,也是他的墓志铭。

考察他的一生,他的精神清晰地打上“诚”的烙印,是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

2

绍兴三十年的一天,身为湖南永州零陵县丞的杨万里,匆匆走进永州一座颇有些神秘的宅子中,站到了这座宅子的主人,也就是谪居永州的主战派领袖、前丞相张浚的面前。

那一年,他三十四岁。三十四岁不算少年,可他是个晚熟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年近三十才当上从九品的、负责仓收和审理婚姻诉讼案件的赣州司户参军。在此之前,他务农事,读圣贤书,游历,拜师。他拥有的经验很少。他的性格中,有很重的乡村生活烙印及书生意气。他熟悉家乡屋顶上的月亮,远胜于异乡县衙内的陈年暗影。他了解儒家经典的要义,远胜于现实中的是非曲直。跻身于仕途,他是热忱的,却也是惶恐的。他热爱结交,可总归是有几分局促的。他有活力,却又显得笨拙。他给人的印象,是有几分野气的,浑朴未凿的。而事实的确如此。在仕途或者说人生这条路上,他的准备还不够足。作为一名士人,该如何构建自己与国家民族、黎民苍生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老实说他还是模糊的。

他的成长需要导师,他的灵魂需要光。他常常感到自己的灵魂还有很多暗区没有被照亮。他经常感觉自己在一片茫茫的水域之中,怀着十分强烈的被引渡的渴望。从小到大,他在他父亲杨芾的引导下不断地拜师学艺,结交高尚之士。十四岁时,拜同乡儒者高守道为师,十七岁时,又拜安福县公开支持朝廷主战派大臣胡铨、性情刚直严厉的王庭珪为师,同时追随安福文化学者刘廷直、刘安世学习当时被列为违禁之学的理学。在赣州司户参军任上,他认识了以乞斩秦桧名震朝野、流放岭南归来的胡铨并拜为师……可是他依然不满足。他还寻求更强的光源照亮自己。他在等待着人生路上将自己点石成金的人——等待把他的灵魂认领的人。

他终于等到了他命里的这个人。他是前丞相、主战派领袖张浚。一到永州零陵县丞任上,得知张浚正谪居永州,他顿时大喜过望,先后三次向张府投下自己的名刺。

张浚无疑是当朝神一样的存在。他是朝廷之上毫不动摇的主战派,金人眼中最为忌惮的对手,主和派的眼中钉,天下士林的领袖,高宗、孝宗嘴上的“中兴之佐”。他有着当朝极为稀有的品质: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心系家国,虽千万人敢往。他有令人高山仰止的事功:二十一岁就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他是文臣,却有武将之才,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密谋叛乱,杀同佥书枢院事王渊,胁迫朝廷遣使与金议和,逼高宗让位于皇子赵旉(元懿太子),是为苗刘兵变。张浚时三十二岁,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时挺身而出,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平定叛乱,化解了国家危机。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将领抵御金军,南宋最重要的屏障江淮得以安宁。后于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三十八岁时拜相,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积极谋求北伐。

张浚给朝廷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主战派都期望他能改变历史。不料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在江淮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带领全军四万余和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是为淮西军变。张浚身为丞相,被指用人不当免职,谪居永州二十年。这就是杨万里得以在永州造访张浚的原因。

杨万里对张浚的拜访颇费周折。他三次拜谒未果,就写信向张浚介绍自己,颂扬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的不世之功,表达自己渴慕之意。谪居一方的张浚交往谨慎,对杨万里的信札没有回应。后杨万里因偶然机会结识了张浚之子张栻,经张栻周旋才得到张浚的接纳,得以站在了张浚的面前。

那肯定是一场十分重要的会见。张浚跟杨万里说了什么?杨万里得到了怎样的点化?不得而知。但之后的杨万里,与之前的杨万里,完全不一样了。会见之后,他立即将自己的读书之室改为了诚斋,并把自己的号也命名为诚斋,还专门请因罪谪居衡州的胡铨写了《诚斋记》——“诚”,是张浚这次会见赐给他的一字箴言。

“诚”,是长者历经风雨后醍醐灌顶的棒喝,更是智者经过深思熟虑为他量身定做的秘钥。

何谓“诚”?“诚”就是真诚、坦诚、赤诚,就是心有戒律,敬天爱人,就是不做作,不矫饰,不虚伪,不欺世,就是心怀坦荡,光明磊落,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就是对世界抱有永恒的赤子之心,知道这世界不完美也饱含热爱,明白会受到伤害可依然勇往直前。

诚是仁信智勇,也是礼义廉耻。

诚是态度,更是信仰;是出发,也是抵达;是路口,也是远方。

诚就像一道闪电,杨万里的内心被彻底照亮了。或者说,世界如茫茫水域,杨万里终于找到了他赖以泅渡的船。

前程正如深山,可从此之后,他不再是两手空空了,诚是一把斧头,有了它,他相信自己能深山取宝,满载而归。

3

从此杨万里用一生践行“诚”。零陵县丞之后,他历任隆兴府奉新知县,国子博士,漳州、常州知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右郎,吏部员外郎,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秘书少监,筠州知州,秘书监,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务近二十个,数次辗转于地方和中央,出入于经济、司法、机要文书、档案等行业,职级从七品到正四品不等。数十年时间,他的仕途起起落落,但其践行“诚”如故。或者说,正是对“诚”的践行,他才因此起落沉浮,而他毫不在意:

在奉新知县任上,他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下令将牢里的“囚犯”全部放回,并禁止官吏逮捕、鞭打百姓,再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他在奉新任职只有半年余,却以诚治县,朝野称颂。

在常州知州任上,他兴教化,建常州历史上首座书院城南书院。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他打击垄断食盐专卖权的不法商家和背后的官员保护伞,整顿官盐市场,短短数月就收到实效。任广东提点刑狱,盗贼侵犯南粤,他一介书生却率军击贼,亲治军务取得了胜利。孝宗称赞他“书生知兵”,有“仁者之勇”。

入朝,任尚书右郎,他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暂时搁置不急之务,把全力御敌当作国策,坚决反对部分大臣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公然亮出自己的主战立场。在侍读任上,他见学士洪迈上呈的配祀高宗陵庙的人员名单中,曾以一人之力定天下的老丞相张浚没有列入,愤而上疏,斥责洪迈是指鹿为马。这让孝宗十分不高兴,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意思是说,洪迈是指鹿为马的赵高,你不就是骂我是秦二世么?又一纸任命,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孝宗禅位,光宗接位。他入朝任秘书监,针对当时党禁正严,上疏给他的学生光宗皇帝,力斥朋党论,建议用人不分党派,是君子就加以任用,是小人就加以废黜。

他之后任江东转运副使,面对朝廷为多敛财要在江南各郡行使市场上比铜钱贬值四成的铁钱会子(纸币),他多次以不便民为理由上书陈述弊端,拒不执行朝廷旨意,迫使皇帝收回成命。宰相留正恼怒,改知赣州……

勤政爱民,忠于职守;立朝刚正,勇于进谏;爱憎分明,捍卫忠良;无谓生死,不避祸福……这是杨万里获张浚赠“诚”字箴言后做官三十多年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他积极践行“诚”的例证。

杨万里高举着“诚”一意孤行。在他心里,诚肯定是比皇上的圣旨还要盛大庄严的东西,类似于天道。他听从它的律令,胜于听从皇帝的旨意。他接受它的指引,仿佛澎湃的河水甘愿受缚于沉默的河床。他甘愿让诚主宰着他的喜怒哀乐和言行举止。有了诚做他的主心骨之后,这个原本一脸惶恐的乡下人,内心有了强大的力量。他几乎从不看人脸色行事,当然也从不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在习惯于鼠尾两端的南宋朝廷之上,他因决绝而醒目,等同于异类。

“杨万里直不中律。”(宋孝宗)“杨万里有性气。”(宋光宗)“万里为人刚而褊(指狭隘)。”(脱脱《宋史·杨万里传》)“万里立朝多大节。”(清·纪昀)这些著名人物或褒或贬的评价,正是对杨万里坚守的“诚”的清晰指认。

4

杨万里高举着“诚”一意孤行。那是他一个人的朝圣之旅。即使在自己的祖国,他依然怀着苏武的节操,持着名叫诚的节杖;或者是出使的张骞,取经的玄奘……他在自己的祖国出使。在祖国的边境线内,走一条自我完善的、其实同样无比艰巨的路。他要让诚斋的号,不仅是他书斋的名,也是他生命与道德的标识。没有人逼迫他,是他自己苛求自己。

而要做到“诚”又谈何容易!通往诚的道路其实无比逼仄,道路两旁是贪婪、虚妄、怨恨、背叛……他要时时警惕它们的侵蚀,就像警惕苔藓随时爬上向上的阶梯。他早就找到了与它们对抗的不二法门,那就是删繁就简。他尽力做到生活上节俭,欲念上节制。他用减法生活,刻意做一名生活的至简主义者:隆兴元年(1163年)秋,他接到朝廷诏令,要改任他为京城临安教授。同僚们决定次日摆一桌酒席给他饯行。这本是同事间的正常礼数,可他知道后,竟觉得如此礼数也是多余,当天就悄悄吩咐妻子打点行李。离开零陵需要乘船,他安排家人请好渡船,然后乘着夜色悄悄出城离去。第二天清晨,同僚们来到他的住处,请他中午赴宴。谁知他的住处空空如也,只是书桌上留有一张他临行前写下的诗笺《夜离零陵,以避同僚追送之劳留,二绝简诸友》。诗曰:“已坐诗臞病更赢,诸公刚欲饯湘湄。夜浮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做京官时,他随时准备弃官罢职,预先准备好了从杭州回家的路费,锁至箱中,藏于卧室,又诫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日日若促装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