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婆家过春节(散文)

作者: 范玉雪

“雪儿,你们到哪儿了?到家了别忘了跟妈爸说一声。”“雪儿,车上冷不冷?做好保暖了吗?……”远在越南的母亲连续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坐在通往中原大地的高铁列车上,我内心百感交集。今年,我没有回自己国家,而是第一次去婆家过年。即便在中国留学且工作近十年了,但是我对中国北方的气候也并不是很适应,难怪父母大人总担心身在他乡的宝贝女儿。2014年至今,从天津到北京,从越南到中国,我感觉到一切好像都是“天意”:即便我没有学术抱负,也不擅长做科研,更没有想过会在中国成家立业,但种种因缘都促使我走到了今天。当初决定来华,我只是跟着内心走,一点也不在乎将来会发生什么事。那时的我,只有对汉语的执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越友好交流的期望这样一颗单纯的心。当年,我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小雪,你一定要去中国。”谁能想到,从小在热带地区长大的我,如今竟成了中国北方的媳妇儿。人生的安排确实妙不可言。有一句汉语最能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声,那就是:既来之则安之……

哥哥开车,带着大侄子到开封火车站迎接我们夫妻二人。因为这里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所以现在比北京冷得多。雪尚未完全融化,路上很滑,哥哥谨慎驾驶。我穿着厚厚的衣服,以免寒风侵袭。

我们到家已是腊月二十八日晚上七点多了。虽然结婚前我有两次来过这里,但毕竟如今身份变了,内心还是有些许焦虑。影视上婆媳关系的那些复杂画面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从小到大一直都追求知识的我能否作为好媳妇,我只能尽力而为了。若不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别说是亲朋好友,连我自己应该也不会愿意嫁到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我家乡就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同塔省,素有越南荷花之乡的美誉。那里没有冬天,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常年除了比较热的夏天,其他时间温度宜人。“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句话的确说得没错。三十多年前,我哪看得见雪花纷飞,哪听得着窗外的呼啸?这一切也许会成为我余生熟悉的东西了。

婆家是位于尉氏县的小村。车刚停下来,婆婆就赶到了门口。她忙碌的状态掩盖不了内心的愉悦和激动。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老公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的机会。这次久别重逢又不是他一个人回来,婆婆的心情不言而喻。原来她在给全家准备晚饭,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没来得及把围裙脱下来。虽然我听不太懂一连串快速的河南话,但从婆婆的肢体语言,我大概能明白她应该是在问我们饿不饿、我冷不冷。眼看她善良而淳朴的样子,我的焦虑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紧握婆婆的双手说道:“妈,我们回来了。”瞬间,她不知说什么才好,但眼眶好像湿了。我听到了一个“中”字后,她就转身跟我老公说了什么话。老公拉起我的手笑道:“我们先进屋收拾一下吧,马上就可以吃饭了。”

进了新房,让我大吃一惊的场景就摆在眼前。电热扇、取暖器、空调、电热毯,一切备齐。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老公调侃道:“这下不怕冷了吧!”我哭笑不得:“至于吗?”老公告诉我:“我们担心你晚上受不了这里的寒气,你忘了你的双手一直都这么凉了吗?”本以为大家太夸张了,但到了夜晚,不知是因为屋里空间大还是我体质的问题,老公竟要把所有这些设备开启,我才不觉得冷。躺在床上,我左思右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中国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了,但在过去,在历史上呢,当科技尚未发达时,当打仗还是唯一解决问题方法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何等艰苦。普通的家庭又怎么办?妇女们和孩子们如何能承受得了黄河流域的冬天?……想到这,我鼻尖就开始发酸了,真的太感谢自己有多么的幸运。当我还在深度的思考中,旁边的老公忽然把我搂在怀里,问道:“你在想什么呢?还冷吗?。”在如此温暖舒适的被窝里,我闭上了双眼而满怀感恩:“感恩老天爷让我出生和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国度上,感恩爱人的陪伴与支持,感恩这一切的恩赐!”

为了让我感受到北方农村过年的气息,哥哥带我们去逛商场、买年货。有意思的是,老公让我自己选一套厚实的居家服,还说这种衣服只能在河南的冬天才用得上。本以为他在开我的玩笑才故意这么说,不过我试穿起来还真觉得很暖和的。虽然看中了一套,但因为我个子小,所以即便是最小号也是不合身。嫂子在旁细心观察到我犹豫不决的样子,明白了我的心思,就跟我说:“你担心衣服大吗?不要紧,回去我帮你把扣子调整好,这样就能穿上了。”顿时,我内心暖暖的。回到家,公婆看到我都立马发问:“你冷不冷呀?”这句简单的问候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关爱和体贴,也是从我回家以来公婆的口头禅之一。我回复道:“我不冷了,爸妈不用担心。”而令我无比感恩的是婆婆的另一句口头禅:“饭中不中?”由于担心我早上受凉,婆婆每天都早起给我们准备早饭。一开始,我都不懂什么叫“中不中”,可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中”字在河南话里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词,可用在很多语境中。原来婆婆是担心我吃不习惯农村的饭菜,所以问我饭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当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婆婆的爱,有一次当她再问我时,我就趁机扶着她的双手,发自内心地感恩:“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对我这么好。”我早就把她看成了亲妈,因为在越南,每次妈妈给我做好吃的,我都偷偷地在妈妈背后抱着她说:“妈妈,您辛苦了,感恩妈妈给我做这么好吃的饭。”我暗自庆幸,自己的确太幸运了。虽说现在都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在这个世界上,仍然还有许多人三餐不饱,天天为了生存而在战争的绝望中挣扎。我觉得自己该好好珍惜眼前的“福报”。很多年以前有人跟我说:你越懂得感恩,你就会越幸运。在中国这么多年,我每时每刻都在践行这种理念并亲自见证了无数次奇迹发生在我身上。

等忙完了家务,嫂子就过来帮我修衣服。在家这几天,我主要是跟嫂子聊得多,因为她说普通话,我基本都能听懂。眼看她双手熟练的动作,我内心佩服不已。朴实无华的她勤勤恳恳,十分和善,乐于助人。嫂子边缝边说:“我能理解的。你们那边是热带,我们要是去了还能接受,但这边太冷,连我们都受不了,何况是你。这几天温度更低,你穿厚点总是好的。”这番话让我很感动,深深体会到了家人的温暖。

自从到中国深造以来,我意识到春节不仅是中越两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能综合体现两个民族生活态度、伦理道德、淳风美俗、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及人生感悟异同的文化载体。无论路途多远,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一习俗在中越文化中都延续了千百年,形成了两个兄弟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这个特殊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穿上新衣,吃着年夜饭,挂灯笼,敲锣打鼓放鞭炮;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问候,互赠礼品与红包。正因为中越民族的春节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点,所以一般人似乎都忽略了两国春节的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现象背后的真实文化内涵。它们在无声中揭示了中越文化各自的特色。

腊月三十的下午,婆婆忙于准备饺子的材料。前一天嫂子都跟我说过今天要包饺子了。一开始,婆婆担心我不会包,而嫂子则说太辛苦了,都不让我动手。在我再三“恳求”的情况下,看到我“可怜”的样子,他们终于“心软了”,乐意地教我。婆婆做了猪肉白菜馅儿和韭菜鸡蛋馅儿,正好荤素皆宜。饺子外形圆润,上下对称,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还有饺子的皮薄而有弹性,代表着阳,馅儿鲜美丰富,包裹在皮里,代表着阴,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完美的阴阳平衡。据我了解,饺子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从文献上说,饺子亦可追溯到先秦。其名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当时人们将其称为“角儿”或“饺耳”,也有将其称为“扁食”。后来,饺子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并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到了唐代,饺子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食物,并且被列入了宫廷御膳菜单之中。据说在唐朝时,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下令每年春节都吃饺子。宋朝时又改为吃“馄饨”;到了元朝则成为年节必备食品之一;而明朝则将其定为正月初一至初五的节令食品……这些历史记载都反映出了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饺子及包饺子的活动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年俗是最能代表中国春节文化的特色之一。有意思的是,在越南语中,我们把“过年”称之为“ăn Tết”,这一越南语词,如果直译成汉语,则是“吃年”或“吃节”的意思。但如果认为“吃年”或“吃节”是越南人“过年”唯一的重要内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越南传统的精神文化在春节期间生动地展现出来。

春节前夕,我们越南也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糯米饭、法式面包、汤类、红烧肉、炒菜系列……是必不可少的,但重要的食品就是粽子。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包粽子上。年粽与平日的粽子可不同,配料特别丰富,是年粽中的精品。在春节期间,我家乡的每户人家都会摆上一盆梅花或万寿花作为送旧迎新的象征,这与中国人贴春联形成显著的对比。在越南北方,因与中国南方接壤,所以有的地方也会贴春联或年画,但在我家乡则没有这个习俗。更为重要的是,摆在祖先神台中央的那个五果盘——这是越南从北到南的一种文化传承。越南盛产水果,应有尽有。然而,如果不了解这五果盘的文化内含,那么就算装点得多么色彩纷呈,也不一定能表达我们越南人的心愿。这五果盘,不管多么讲究,其中有四种水果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它们分别是番荔枝(mãng cầu)、椰子(dừa)、木瓜(đu đủ)、芒果(xoài)。因为,这四种水果,人们可以直接取其名称或取与其名称相谐的语音,便能组成“cầu(求)vừa(刚)đủ(够)xài(花)”这一越南语短句。而其含义,正是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在经济收入方面“求刚够花”的最基本愿望。从这一年俗中所包含的意义上看,尽管越南现在的经济比过去发达了,但崇尚“知足常乐”仍然是民间一种普遍存在的世俗心理。其实,这一越南语短句的延伸意义还揭示了越南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基本原则,凡事都求刚刚好,最理想的是能持着不偏不倚的心态。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国人在吃鱼时希望“年年有余”是同样的道理。文化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了解文化是了解每个民族、国家方方面面的一把钥匙。

包完了饺子,我就跟婆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到了晚上才是最热闹的时刻。村里点起灯笼,照亮整个村庄。哥哥的几个孩子聚集在一起放烟花和鞭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看着满天绽放的烟花,我仿佛能够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我意识到,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属感。在越南,放烟花都是由地方政府在特定的公园里组织的,且有直播,不让老百姓自行放烟花或鞭炮。除夕,我的家乡越南过年的气氛也很浓。在每家每户中,立在正堂位置的那座“九玄七祖”供桌上就摆满了各种食品,家长点香,准备最神圣的仪式——祭拜祖先。先是晚辈祭拜,再到孩子们分别祭拜。我们相信,即便过世了的祖先也不会离开家里,所以我们都希望祖先能保佑家宅平安,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都普遍认为“有求必应”,心越虔诚愿望就越早实现。这个供桌上除了供奉祖先以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像,无论家主是有什么身份地位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在除夕祭拜祖先。这种淳美的年俗是从儒家的家族观念传入越南的,在越南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越南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其程序被民间化、简化了,并带有越南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的年夜饭一则要供养佛,二则要奉给祖先,最后才轮到我们在世的子孙共享。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拜年是最能体现中越礼节和礼貌的活动之一。大年初一大早,我穿着新衣服,带上糖果、瓜子等礼品跟哥哥们和老公到亲戚家拜年,表达对他们的祝福与问候,尤其是对于外国新媳妇的我而言,亲自登门拜访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在越南,大年初一我们就到父系的亲戚家去拜年,初二就到母系的亲戚家拜年,从初三开始就可以自行约亲朋好友聚餐或游玩了。我们越南拜年最重要的活动是给“九玄七祖”的供桌烧香膜拜。

我认为,跟中国一样,在越南拜年的过程也是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机会,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还可以加深彼此间的友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越南,大年的头几天里,拜年的活动总在上午进行,但到了中午和晚上,当在一连串送旧迎新的锣鼓声、歌曲声中走上街头的时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有一番景象:一群群善男善女,不分昼夜轮流簇拥在一座座香火弥漫的寺庙里,对着诸佛菩萨虔诚顶礼膜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