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团队的治国路线与文化建设(散文)
作者: 摩罗战争时期三人团的相互配合
刘邦集团完成建汉伟业,主要领导人是三巨头,第一刘邦,第二萧何,曹参始终排第三。刘邦高居领袖地位,萧何与曹参则是左膀右臂,所谓股肱之臣,非他俩莫属。
不但刘邦本人一直这样给三人定位,讨论封侯赐户掂量功劳时,众将领也是这么看待三人关系的。比如究竟是萧何排第一,还是曹参排第一,大家只在此二人之间讨论,没有第三人能成为讨论对象。在许多将领眼中,曹参因为军功突出而应该成为排在萧何之上的二号人物。
刘邦本人究竟是如何给三人定位的呢?我们分两个时期,分别讨论刘邦对萧何与曹参的任用。一是楚汉战争时期,二是平叛巩固政权时期。
一般打天下的团队,都是主帅稳居大营,股肱之臣派出去攻城略地。刘邦算是少见的例外,他始终亲自冲杀在兵戈相搏的最前线。那是因为他的二号人物能力特别强,还特别忠诚可靠。由萧何坐镇大营,治理根据地,完全可以放心。
更因为刘邦本人不但是政治领袖,在军事上也是运筹帷幄的大战略家。由他亲率大军,直接面对项军主力,最能发挥团队之效用。唯有在主战场迅速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才能尽快完成打天下之任务。
刘邦紧紧守住主战场,而让韩信承担北翼作战任务,扫荡诸侯势力,成为最得力的偏师。韩信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罕见的战役指挥家,这种大才真是可遇不可求。韩信主动投汉,简直是天命眷顾刘邦。他能拿下北翼战场,给刘邦主战场以极大助力。
可是韩信才高心野,私欲极强,无法以道义约束之,能同路到哪里,完全不可知,是否会在哪一天成为敌人,也不可知。
刘邦必须派一个军政双强的可靠人,紧紧贴在韩信身边,对他个人加以引导与挟制,并且将众将领和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刘邦为什么选定了独当一面的头牌将领曹参呢?
在刘邦核心圈,周勃和樊哙都很能打仗,可是他们政治上偏弱,卢绾和周昌政治能力很强,军事上却离韩信太远,王陵军政兼备,可比曹参还是小一号,而且他过于耿直,没法跟韩信相处。
唯有曹参,军政两面都是大才,军事上略弱于韩信,政治上远超于韩信,而且胸怀宽广,性格外柔内刚。腹有乾坤气自华,曹参英姿勃发,气场很大,只有他才有足够的能量和分量,对韩信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
刘邦于是让曹参以副将身份,如影随形地跟紧韩信。给韩信装上了这个辔头,才敢于让他纵情奔跑。有了这种人才配置,他才敢于把整个北翼交给韩信,他才敢于相信,北翼始终是大汉王府之一翼,而不至于成为项王的联盟者。
有了这种人才配置,他才能集中力量,坚守中原主战场,尽心尽意地跟项王主力缠斗到底。
曹参系汉王府的头牌将领,本该成为中原主战场的前线总指挥。可是为了驾驭好韩信,刘邦不得不把曹参当作配料搭进去了,让他屈尊担任韩信的副将,负责掌控北翼战场。
这在一般将领看来,简直是降低身价,难免觉得屈辱。曹参可不这么看。他毕竟是军政大才,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原则。他越是愿意放下头牌将领的架子,来成全团队的整体利益,他作为头牌将领的地位和价值,反倒越突出。
韩信的部队,全是刘邦划拨给他的。那些将领,都可以看作曹参的属将。他们的确都必须服从韩信的指挥,但是在组织认同上、人事关系上、感情纽带上,他们都是团结在曹参周围的。跟着曹参就是跟着汉王刘邦,跟着韩信却未必,谁不清楚这点奥秘?
史家都认为转战在魏赵代燕齐的汉家北翼部队是韩信的部队,书呆子蒯通还郑重其事地劝韩信拥兵独立,与汉王楚王鼎足而三。实际上汉家北翼部队,始终掌握在曹参手里,那是曹参的部队。
你想想,那些跟汉家头牌将领曹参一起被划拨给韩信的汉家老将,诸如傅宽、灌婴、陈豨、孔聚、陈贺、丁复、丁礼等,他们是愿意亲近作为汉王股肱之臣而且和悦宽仁的曹参,还是愿意亲近身为客将还恃才傲物难于相处的韩信?
再说,曹参不但是韩信的监军,也是所有其他将领的护军,哪个将领心中无数?
汉军攻打赵国时,曹参负责占领太行山以西,韩信与张耳负责攻占太行山以东。对于赵国来说,太行山两边的地盘和力量同等重要。曹参如果不把邬城(今山西介休)的赵国名将戚将军打败,他就可能追击韩信的尾巴。戚将军尾随韩信往东打,陈余李左车从东往西打,双方夹击,就会把韩信与张耳消灭在井陉关那条死胡同里。
戚将军守不住邬城,向南逃跑,曹参往南紧紧追杀。彻底解决戚将军后,曹参就近来到荥阳附近的敖仓拜见刘邦。刘邦的仗打得极为艰难,他多么想把这个头牌将领留下。可是,只有按照他早已规划好的战略大局发展,才能更顺利地走向胜利。他不得不再一次把曹参派回韩信身边。刘邦很清楚,只有曹参做副将的北翼部队,才不至于迅速演变为汉王府的敌对力量。
攻打齐国时,韩信是将军,曹参是右丞相。占领齐国之后,韩信是齐王,曹参是齐相国。就像英布封王以后就不把自己看作项羽事业的一部分一样,韩信只管自己割地称王,并不认为自己跟刘邦是一个整体,不愿意听从刘邦的调遣。刘邦非常清楚,只有曹参当相国的齐国,才可能避免成为汉王府的敌对力量。
韩信与曹参的齐国,跟荥阳地区刘邦主力军、关中地区萧何领导的根据地,形成犄角关系,共同对付项王。
明乎此,也就更加懂得,高祖设计汉军三巨头这种结构牢固、相互呼应的犄角关系,是何等高明。
齐军不断向南伸出拳头,猛砸项王大本营彭城一带,使楚军脚跟不稳。刘邦则在荥阳猛砸楚军头部,使其反复跌倒。而汉军真正的大本营在关中,楚军根本没有能力派进一兵一卒。
刘邦、萧何、曹参所形成的犄角关系,牢牢掌握着楚汉战争的主动权。项羽越到后来,越按照刘邦的调遣行动。他一会儿往西赶到南阳、叶县,一会儿返回荥阳和成皋,一会儿往东赶到外黄、睢阳,一会儿又到彭城和下邳救急。
当项羽在刘邦的调遣下疲于奔命时,他实际上已经输了。项羽在逃到垓下之前,已经输得很彻底。所谓垓下之战,只是刘邦与项羽之间履行一个决胜负的手续而已。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萧何、曹参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历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三人团。
治国时期三人团的相互配合
再看看刘邦称帝之后,刘邦、萧何、曹参三人的分工。
刘邦与萧何二人,主要在关中从事建政工作,高祖派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出任齐王,镇守齐国,同时派曹参继续担任齐国相国,辅佐缺乏军政经验的齐王刘肥。齐国与关中一东一西,共同监督着广袤的中原,保证着国家安全,维护着天下稳定。
汉高帝五年二月刘邦称帝,七月臧荼就起兵造反,此后还有韩王信、陈豨、利几、英布等多人叛国。刘邦沿用旧策,萧何镇守关中,他亲率军队像当年的黄帝一样四处平叛,曹参则从齐国出征夹击叛军。陈豨与英布二人叛乱规模最大,敌帅的战役指挥能力也最强。据史料记载,曹参这两次都率领齐军主力,参与平叛战争,与刘邦天朝部队共同杀敌,都取得完胜。
曹参长期居齐担任相国,职位比天朝三公低了很多,看样子是天朝怠慢他了,实际上是刘邦对三巨头的战略分工。封侯时曹参的封户名列第一,他无论职位多低,都不影响他在刘邦集团中的老三地位,因为他的战略作用至高。
曹参从来没有因为官小闹情绪,他知道自己在大汉基业中的重要作用和镇守远东看守天下的战略意义。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作为刘邦团队三号人物的地位,谁也抢不走。
一个优秀的政治人物,不在于他自己是否能够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而在于他是否能够调动社会智慧,跟他一起研究解决问题。曹参具有调动社会力量、借助社会智慧的意识,知道如何跟人民互动,这就是大政治家的特征。
如何治理齐国,如何医治战争创伤,如何让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尽快安顿下来,如何使社会早日恢复生机,走向繁荣,曹参带着这些问题,向社会借智慧。虽然他跟刘邦萧何一起制定过治国平天下的大政方针,可是齐国有齐国的特殊情况,他的治齐政策必须具备针对性,必须带上齐国的色彩。
《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各界贤达献计献策,五花八门,莫衷一是。“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那个深藏不露的智者或许能一言切中肯綮,于是曹参隆重请教。盖公“贵清静而民自定”的七字箴言,果然让曹参豁然开朗。千里废墟,万里荒野,治国者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战火既熄,春风徐来,你放松心态,让老百姓稍加锄犁,轻徭薄赋,它必将生机勃发,必将自由自在地生长。
老百姓的坚韧永远出乎治国者意料。一年种地,二年生子,三年盖房,四年有余,十年八年就送给你一个人口繁殖、城乡昌盛的社会。这就叫“黄帝垂拱治天下”。
果然,仅仅二十多年后,世所罕见的文景之治,就辉煌灿烂地闪耀在神州大地上。
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汉初无为而治。它未必跟黄老之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它确实是找到了战国以来战乱频仍、人心渴盼和平、社会急需休养生息的救世良药。
休养生息不过一个词组,但要把它变成治国方略,却要苦苦寻找才能发现。秦始皇如果发现了这个良方,大秦未必会二世而亡。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是汉初刘邦集团的共同智慧,也是盖公所代表的社会贤达的共同智慧。上下认知一致,同心同德,这就是大同盛世。后人对此一直赞赏不已。
这不仅是齐国之治国良方,也是大汉平天下的良方。汉天朝以此方略及时从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开创两千多年繁荣富强的新纪元,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一直受到后人景仰。
曹参治齐,主要表现了其政治才华。曹参相汉,主要表现了其政治品德。知其德,才能更知其才。
曹参坚守刘邦路线不动摇
萧相国辅佐惠帝两年就辞世了,天朝按照萧何遗嘱擢升曹参为新相国。惠帝慈仁善良,富于理想。他想励精图治,张大父业,故希望曹相国大有作为。
可是曹相国上任后,不见新官上任三把火,几乎无声无息,颇有怠政之嫌。百官不解,惠帝更是着急,甚至担心曹参是嫌皇上太年轻,不屑于为他卖力。
曹参儿子曹窋此时担任中大夫,诛吕党时他已经是御史大夫。惠帝让曹窋给相国做做工作,希望他积极有为。曹窋利用放假洗沐的机会,回到家里,果然进谏老父。曹参大怒,动用家法,给他屁股揍了二百棍,还骂道:“天下事哪是你能弄懂的!”
惠帝只好亲自出马,劝相国勤政为国。
曹参的回答很干脆:“陛下您的圣武不如先皇,我的贤德不如萧何,高祖与萧何搭好的架子、制定的路线,让国家恢复生机,咱们恪守祖制,执行成法,一直走在善政仁政的道上,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萧规曹随的著名典故,就来自这里。
萧规曹随,缺乏精彩情节,是一个平淡故事,却充分显示了随者曹参也像规者萧何一样,是一个收敛私欲、遵循大道、执政抚民的大政治家。
萧何与曹参都是高祖沛县圈子里的好友,他们不但跟高祖交谊深厚,他俩之间也相知甚深。
在建汉大业中各自成为大人物之后,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两人之间颇有隔阂。
萧何刚辞世,齐国丞相曹参就吩咐手下人准备行装,他知道天朝马上要召他入京担任相国。他的这个安排,体现了他对萧何、惠帝、吕后的坚定信任。他相信萧何一定会超越私仇而举荐他,相信惠帝和吕后一定会看重他忠于朝廷、执政抚民、驾驭大局的才德。
汉初崛起的那一代开国君臣,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目标,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们之间心心相印。
萧何、惠帝、吕后没有辜负曹参的信赖,曹参呢,他以萧规曹随的任职策略,显示了一个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胸怀,也没有辜负萧何、惠帝与吕后的信赖。
相国是决定政府走向和国家颜色的重要职位,直接影响着国祚民瘼。能幸得此位者,一般都想大刀阔斧,标新立异,给当朝政治打上自己的深刻烙印,甚至不惜剽窃他人政绩,显得自己才华卓异,功高德大,以图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