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金刺绣满罗衣(专栏)

作者: 耿立

一、送给西方的礼物

故宫珍藏的刺绣文物丰赡恢宏,不论北京的故宫还是沈阳的故宫,刺绣文物数千件之多,有顾绣、京绣、鲁绣、苏绣、蜀绣、湘绣、广绣、满族民间绣,涵盖广,品类全,皇家的宝库才是顶级珍藏。

在这里面,我感兴趣的是一张广绣的广告。生意做到了紫禁城里,这就不得不佩服广东人的胆气过人之处——天下最大的买家,当然就是天下第一家:皇帝家。

清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都是先由宫中造办处专门的画家提供画样,有专业的人士把关,才会发送给江南织造的作坊,照样绣制,绣品绣工自是精美异常。御用的宫廷刺绣,还有很多采自民间进贡的刺绣。紫禁城里的广绣部分,就来自当时广东的著名绣庄,广绣珍品《三阳开泰》出自广元绣庄,红木雕八仙框白缎绣《花鸟挂屏(四屏)》出自彩元绣庄。读《红楼梦》里写到的江宁织造,就明白专门为皇帝家办理绸缎服饰等御用品的皇商拥有的势力和财力,江宁织造府一家就拥有三万多台织机、五万多名男女织工,与丝织业关联为生的人有二十多万人,一年产出的绣品产值不下一千二百万两白银。用江宁织造府想象通过十三行出口海外的广绣,那广阔的世界市场,“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屈大均的《竹枝词》,就是当年广绣生意最好的注脚。

所谓广绣,广义上是指广东的刺绣,包括广府地区的广绣和潮汕地区的潮绣;狭义上则是指广府刺绣,是以明清广州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刺绣,包括线绣和珠绣,大多是字画刺绣、戏服刺绣、日常生活刺绣用品等,它和潮汕地区的刺绣加起来称为“粤绣”。我们说的广绣,是盛行于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从化、增城、三水、东莞、新会、宝安、台山、龙门、清远、阳山、连山等地,以广州为核心的刺绣,也称作广州刺绣。

回到说故宫里的广绣广告。

故宫背后带有广告的广绣花鸟博古插屏,底座是紫檀透雕缠枝花卉,玲珑剔透;红木屏边框,有嵌螺钿作缠枝花卉及葫芦纹;屏的画芯为白色素缎上绣博古纹,绣鹌鹑、鸟雀、山石、草虫等,多种针法组合变幻,禽鸟的羽毛和花木的花、叶在绣匠们手下,神肖逼真,如现在的摄影写真。此插屏融广绣、木雕、螺钿诸工艺于一体,天工开物,技艺天成。

插屏背面附有一份当年“广东彩元字号”的红色字体“广告”。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介绍彩元号的地址、品种经营以及理念,文末钤有“彩元”“竹斋氏”印。

标题:广东彩元字号

右边联语内容:原始老铺向在广东藩台前朝北门面开张。

左边联语内容:分设一栈在广府前小马站口朝北门面发货。

正文是:本号承办进呈入贡各等绣货,专办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补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各式挽袖、花边裙花、宫妆云肩、旗妆绣货、珍珠翎花、洋金古龙、缂丝戳纱、拉锁顾绣、大小满汉荷包、朝带,上绣翎毛、花卉、鸟兽、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围屏寿帐,桌上插屏,斗方挂屏,炕上围屏,八扇挂屏,大小座屏,中堂对联,条幅挂屏,檐彩铺垫,被褥帐檐,灯燧幛燧,洋金银线,时款裤带,翎毛围扇,栏杆衣边,胭脂宫粉,绒线杂货,一应俱全。本号不惜工本,拣选精工巧手,名绣俱仿名家书画,永无乡里工绣。近有无耻匪徒,将乡里工绣低货混充在外,贱售哄骗,希图射利,以假冒真,致有鱼目混珠之杂。特此告知,以辨假而崇真,所有贡品绣货,童叟无欺,凡绅商赐顾者,请细认本号仿帖,庶不至于贻误也。

落款: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谨识彩元(阳文印)竹斋氏(阴文印)。

这张广告内容至全至广,可承办进贡的绣货,属国礼级别;此外还专办各省的文武官员的蟒袍,更有朝衣朝裙,以及日常的挽袖、云肩,满汉荷包,桌上插屏,炕上围屏等等,一应俱全。在这个广告里,我们看到了主人的品牌保护意识,坚守信誉,童叟无欺。让我们知道晚清时代,也有人以假冒真,希图射利。所以广告最后告诉那些买家绅商,张大眼睛,辨假崇真,不要贻误自己的货品金钱。

除了故宫博物院里的这张广告,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藏有一张类似的彩元绣庄广告纸,内容差不多,格式有细微差别。

从这张广告纸可知,彩元绣庄老铺及分铺均位于当时广州城南繁华的双门大街、双门底一带。清代,广州的绣庄、绣坊主要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光雅里和沙面一带。状元坊一带有鸿章、余茂隆等二三十家绣庄、绣坊,晚清时,状元坊一带增加了不少专绣戏服的绣坊,最多时达五六十家;新胜街有三四十家经营绣画、会景;西关光雅里有和安、和盛等绣庄经营洋货等。

明清是广绣的黄金时代,十三行时期,广州出现了各种商品的行会会馆组织,为了维护本行业的自身利益。这些行业会馆就是后来流行的商会,他们负责代表本行业和各类人等打交道,就如对上下官员打点、与外商联络谈判、和地痞答对应付、跟工人讨价还价交涉,均由行会组织出面。

1793年,广州成立了刺绣行会“绮兰堂”,由各大绣庄轮流担任执事,行内设“值理”“行老”等职管理事务。行会的宗旨是支持与保护本土绣业发展,遏制外来绣品的干扰与渗入,对遍布城内的绣庄进行统一管理,对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工价等,有具体规定。同时也协调同行业内部各绣坊之间的矛盾,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意竞争,维护产品信誉。

还有一件清末广绣松鹤图挂屏,挂屏背面也是广告,这广告就像是一篇赋体的小品美文,有浓重的文人气:

盖闻天孙云锦绣来五色之丝,秋岳毫端写出万花之卉,平原君金光玉照百悄神情,王羲之铁画银钩一针活现,此美术因得其精而巧手亦操夫其擅也。本号绣品其画稿皆摹自名家,而墨宝则求诸名翰,专攻针刺日益精良,凡属设色花卉、翎毛走兽,针针得宜,丝丝尽美,其余山水人物尤为精细,更有订购颜柳欧苏诸名家四屏中堂联条等字体者均有真迹贮备。绣出笔法各画其妙,兼备各式顾绣礼服沪装褂裙,中外栏杆诸款绣品任意购采,如蒙光顾,请移玉面商取价克己定,将依期无误也。广州市下九甫,门牌三十八号。永生祥顾绣店谨识。

我喜欢这里的对偶句子,“针针得宜,丝丝尽美”,这么写广绣真是传神到位。“五色之丝,万花之卉”,这数字间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啊。“平原君金光玉照百悄神情,王羲之铁画银钩一针活现”,这样的笔力华彩,真有王勃《滕王阁序》的余韵,赚钱不忘风雅,风雅亦能赚钱。

广绣的天地,不只是故国大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它有了更广大的天地视野。它被西方人认为谜一样的工艺,受到西方上流社会的珍爱与追捧。周宁《世纪中国潮》中有这样的评述:“它开始于1650年前后,延续至1750年左右。一个世纪间,几乎蔓延至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的哲学、严肃的政治到轻松的艺术与娱乐。孔子的道德哲学、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了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魂。”

那时的东方,是西方世界的他者、镜像,也是他们的乌托邦和梦想。

明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第一艘葡萄牙船抵达中国,在广东江门台山的上川岛登岛。由于明朝实行海禁,当时上川岛上没有居民,是无人的荒岛。葡人上岸后,就在岛上竖起了一块刻有葡萄牙国徽的“葡柱”,作为记号,然后返航欧洲。后来他们向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献宝,不是来自东方的香料、宝石,而是一块来自广东的广绣龙袍的绣片。

据史料载,为皇家织造一件龙袍,须用绣匠几百人、画匠数十人,多人联手,耗时数月,才能完成。如果只用一名绣工单独绣制一件龙袍,大概需要花费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是多么巨大的工时的耗费。西方人不知道皇帝的模样,当他们看到龙袍的绣片,你可以想象,那些碧眼深瞳睁大时露出的神情。那绣片里象征皇权龙的繁缛精致的纹样,那些神秘的东方刺绣工艺,一下子征服了曼努埃尔一世,于是他重赏献宝者。

这是有历史记录的中国绣品,也是广绣在欧洲的第一次绚丽的出场。在那时的欧洲,刺绣和黄金、象牙一样被特别尊崇,刺绣被用来装饰祭坛、圣人遗物或贵重书籍的封套。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在广州曾看到:“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制出的产品也丰富多彩。有用彩色丝线盘曲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彩漆绘画盒、硬木家具、镀金的铜盘、瓷器等,都是绝妙的艺术品。”

有一天,一位葡萄牙贵族带他到一个富商家里参加宴会。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住宅建造得如同神话传说中一般美丽,餐桌上铺设布或云锦,以免食物污染。(除了美味的菜肴外)水果和小吃也都放在瓷盘里,比如糖炒栗子、核桃、荔枝、切成段的甘蔗等,它们都堆成美丽的小堆,像西方的炮台一样。中国人在吃米饭时,使用一双美丽的金筷,但却能不掉落任何饭粒。还有饮酒用的极小的描金瓷杯,因为中国人每吃一口食物,就习惯啜饮一口酒,所以描金的酒杯也是很小的。”

这是当时广州富商人家的生活,让克罗兹艳羡不已,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丝绸、茶叶和瓷器曾是最中国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生活的优雅和品味。因为广绣的缘故,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倡导成立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即位后,积极倡导英国人自己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业和工艺,并推广学习广绣技艺。

广绣,被西方人形容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十八世纪中国出口艺术品》称:“18世纪,英国贵妇们使用着中国刺绣艺人绣的双面围巾。还有一些时髦的贵妇与小姐将设计、剪裁好的服装、名片,通过东印度公司运送到中国,请中国刺绣匠师刺绣。”

欧洲的定制和欧洲人自己设计的品样要求,使得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油画人物肖像进入了广绣。和中国的审美习惯与视角差异,西方构图注重光影变化和明暗对比及透视比例,为神肖西方提供的画样,广绣在色彩运用和物象的表现上,就模拟吸收西洋的艺术风格,这时的广绣开始有了油画的意思。结构布局,强调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令广绣在四大名绣里有了一丝洋气,显得独树一帜。

揣摩消费者心理,是中国人的特长。融汇中西的广绣绣品曾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多年: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男女服饰都以刺绣、折裥、蝴蝶结做装饰;贵妇梦裙底下露出中国丝绸、织锦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绣着麒麟、龙凤等中国图案;有些贵妇是一副中国大家闺秀的装扮,刺绣的中国服装、刺绣的中国围巾,口袋里也是中国刺绣手帕,只是眼珠无法置换,头发无法置换。

美国麻省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亚洲外销艺术画廊中,悬挂着一幅创作于1774年的玻璃画。画面上描绘的是两位西洋女子,但身着中国的丝绸服饰,模样是中国女子扮相,身后则是珠江的景致。史料记载,这两位是英国人亨利·李维尔的妻子和大女儿。亨利·李维尔于1757年第一次来广州,之后在广州连续19年出任东印度公司驻省大班。这玻璃画记录的年代,正是当时欧美劲吹中国风,中国的丝绸服饰征服了欧洲的美女丽娃贵妇名媛,她们想幻化成一个中国的女子。

在欧洲,世俗享乐的贵族以穿戴中国丝绣的服饰为时尚,即使教会的僧侣也是以中国的丝绸制作法衣和教堂里的饰物来赢得主的欢心,神和神的仆人也喜欢享受人间的华美,不管它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17、18世纪的十三行贸易时期,广绣出口异常繁荣。据1913年《南洋劝业会报告》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由粤海关输出的绣品价值在白银49.7万两,“吾国绣品外销洋者,广东最多”。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728年,出口的广州丝织品有缎、绸缎、高哥纶、花缎床单、宝丝、薄绸、丝帕等13种,每种的长、宽、重量都不同,每匹价值从3.4两至8.00两不等。”仅就珠绣品来说,清代状元坊就有珠绣云额、拖鞋、珠花、头饰、钉珠围裙等,琳琅锦簇,式样繁复。这么旺盛的需求,给广绣营造了财富和创造的外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