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富汗到中国:我的跨文化之路(散文)

作者: Aryan Mohammad Hussain(阿富汗)

我原名是Aryan Mohammad Hussain,中文名字是杨乐,来自阿富汗,我出生于阿富汗中部地区,目前来到南京攻读博士学位。

初次与中国结缘,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在班级里,我常常因优异的成绩位居第一,这让我深感自豪与满足。为了嘉奖我的努力,父亲买了几个笔记本给我,其上印有万里长城的图片。在我们的历史书中,中国长城被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样一幅蕴含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图案,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也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时光的流逝,到了高中时期,通过观赏中国电影、阅读相关书籍以及聆听各类故事,我对中国的兴趣愈发浓厚。这促使我下定决心学习中文。高中毕业后,我参加了阿富汗的高考,而后被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中文系录取。经过一个学期的中文学习之后,获得了来中国深造的机会。

山西太原是我来到中国后最先踏入的城市,这里就是我在中国开启奇妙冒险之旅的起点。在这座城市里,我先是学会了使用筷子,紧接着又掌握了网络支付,而且还能够极为熟练地在网络平台上购物和点外卖。同时,通过和当地人交往,我还学会了购物时该如何去讨价还价,并且我还能够独自乘坐中国的高铁去探寻那些未知的地方。所有这些经历,都让我对中国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来到山西后,我对当地的美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碗看似简单却极为美味的面条。面条成了我在中国的最爱,它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在我的国家,我从来都没有品尝过如此地道的面条,而在山西,每吃一口都像是对美食的领悟与热爱。

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平遥古城的活动,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庞大且古老的古城墙,那份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内心激动不已。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在明向校区和迎泽校区学习。在迎泽校区,食品街简直成了我探索太原美食的乐园,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味蕾的大冒险,这也让我对太原的美食文化越发着迷。在山西太原,我第一次经历了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在大二过春节的时候,受到一位中国朋友的邀请,我有幸融入到他的家庭中,和他的家人一起过节。中国春节那热闹的氛围、丰富多样的美食、充满亲情的家庭团聚,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在那一年,我第一次收到了红包,那份喜悦和温暖至今都还记忆犹新,这也让我对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山西太原不只是我在中国的第一站,更是我与中国故事的起始点。虽然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四年的本科生活,很遗憾没能去更多的地方体验风土人情,但我对山西的热爱以及对山西文化的热情依然没有丝毫减退。它会永远在我的记忆中闪耀光芒,成为我宝贵的人生经历之一。

本科毕业后,尽管有诸多选择去其他城市攻读硕士学位,但我出于对北京生活的向往,毅然决定申请中央财经大学,并被录取。我对北京的憧憬源自初中时期一幅深刻的画面,虽然在中国已经度过了四年,之前也曾到过北京,但长城的壮丽景象始终未曾亲眼目睹。于是,抵达北京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城作为我的第一站。登上长城,那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这也让我在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紧接着,我踏上了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游览之旅。故宫的宏伟建筑让人肃然起敬,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天安门广场则作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还曾和几位朋友一同早早来到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尽管我们出发得很早,但抵达后却发现人山人海,无法向前挤进,这个时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除了历史文化景点,北京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每逢周末,我都会兴致勃勃地去南锣鼓巷,那里不仅有各色小吃,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北京烤鸭。离南锣鼓巷不远的三里屯,这里聚集了各国风味的餐厅和时尚潮店,彰显了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在北京的地铁里,我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之快。虽然拥挤,但地铁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北京本地人的生活,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体验了北京胡同人的生活,在那里我体验到了别样的生活方式,胡同里的悠闲与自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氛围。

硕士毕业后我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我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因此我又开始了在南京的学习和生活。

抵达南京后,我发现这座城市异常美丽,充满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与北方城市相比,南京在美食、生活节奏、方言、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在南京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我逐渐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我曾游览过南京的许多历史地标和旅游景点,如夫子庙、老门东、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等。然而,最让我深刻震撼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每次参观纪念馆都使我心情沉重,因为我亲身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动荡,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与重要。

南京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南京菜的美味、南京人的热情以及城市本身的魅力无不令我倾心。我也非常喜欢南京师范大学,这所被誉为东方最美丽校园的学府。在这里,我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收获,也收获了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感。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我深刻领略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之迅猛以及人民的勤劳智慧。比如,高铁系统如一张巨网连接起了城市与城市,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便捷的出行;手机快捷支付使得购物、交易变得轻松便利,电子商务的兴起则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全球商品的选择和便捷的购物体验。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以他们的勤劳智慧,以不懈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着国家向前发展,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梦的力量,也为之受到感染和鼓舞。

在中国的旅途中,我不仅沉浸于中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期间我曾参与书法、茶道、剪纸等传统文化习俗的学习,同时也体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一直在中国求学。新冠肺炎刚开始肆虐的时候,我在山西太原,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时,心里稍微有点恐惧。我和其他外国同学一起上课,很多留学生都回国了,而我没有回去,我的家人也一直打电话,但我仍然选择留下来。在疫情期间,我去北京开始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又前往南京读博士。在南京的时候,我感染了新冠肺炎,还因为隔离和检测的规定,一些相关的事情被取消了。疫情期间虽然过得有些艰难,但是中国政府有力的防控措施,中国老百姓积极的配合,包括24小时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大学里老师们的耐心等等,这些都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在全世界新冠肺炎疫苗非常稀缺的时候,我在中国这里获得了免费的疫苗。中国政府还对众多国家进行了援助,包括我的祖国阿富汗,赠送了大量的药品和疫苗。从这个方面就能看出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我在这里度过了八年,这里就如同我的祖国一样,我不仅热爱它,而且对它充满了崇敬之情。

另外,我也想借这篇文章,向有意愿了解阿富汗的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阿富汗汉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阿富汗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之一。由于阿富汗的政治形势一直在变化,“一带一路”在阿富汗的实施尚未像其他国家那样取得较大成功,但阿富汗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邻国关系。中国从未干涉过阿富汗的内政事务,并一直支持阿富汗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中阿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可预见的积极成果。如今,中文走向世界的趋势不可阻挡,比如以阿富汗的汉语教学与发展情况为例,分析汉语教学在中阿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又如结合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建交,以及阿富汗的实际情况,介绍阿富汗的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阿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以及汉语教学对促进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与阿富汗一直保持着交往;新的世纪,两国立足教育和人文交流,积极深化合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介绍阿富汗的著作《阿富汗考略》,诞生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时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编译图书局又编印《阿富汗斯坦志》与《阿富汗斯坦新志》,尽管还比较肤浅,甚至有不少讹误,但在当时条件下实属不易,其中也提到中阿两国之间的交往情况。民国时期,阿富汗与中国的官方往来不多,学界对阿富汗的关注也较少,直接涉及中阿关系的著作、论文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阿富汗是较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交的国家之一。

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教育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是中阿关系的一大亮点,既能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能对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有所助益。这种交流主要包括学生交流、语言学交流和短期的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学生交流始于1957年,当时中国派遣一批学生前往喀布尔大学学习阿富汗文学、波斯语和普什图语。随后,1962年阿富汗派遣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中文和经济等专业。由于阿富汗的安全形势不稳定,中国派遣学生到阿富汗的计划逐渐减少,阿富汗也陆续向中国派遣了一些学生,尽管数量较少。

语言学交流也是中阿教育交流的重点之一。1996年,得到阿富汗政府的支持,喀布尔大学成立了阿富汗第一个中文系,旨在培养掌握中文的人才,以满足中阿经贸合作的需求。2008年,在孔子学院总部的协助下,喀布尔大学设立了阿富汗第一所孔子学院,目前喀布尔大学的中文系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院系,拥有完善的中文教学体系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并为阿富汗学生提供奖学金。2012年6月,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提出双方要大力促进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出后,阿富汗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未来经济带上的一个中心点。2014年10月,阿富汗前总统加尼访华期间,中方承诺之后5年将向阿提供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截至2015年11月,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已有176人次获得孔子学院提供的奖学金并来中国留学深造。

中国的大学和科学文化机构也对与阿富汗的科学和文化机构合作展现出兴趣。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喀布尔大学于2016年签署协议,在喀布尔大学设立达里语和普什图语系。此外,北京传媒大学早在1963年就成立了普什图语系。2017年下半年,喀布尔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同意在云南民族大学设立达里语系和普什图语系。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阿富汗也不例外。然而,阿富汗内部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科技和教育的损失,因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每年都在培养阿富汗的高级人才。中国近年来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提供了短期和长期的学习机会,并不断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

两国在教育领域一直互相支持和帮助,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尽管阿富汗在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导致在教育方面的活跃度相对较低,但阿富汗的汉语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成为中阿交流与合作的热点领域之一。

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作为连接阿富汗和中国的重要走廊,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价值。阿富汗与中国在瓦罕走廊的接壤使两国之间的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具备了巨大的潜力。尽管由于阿富汗的政治形势不稳定以及安全风险的考虑,瓦罕走廊的开放尚未实现,但无论阿富汗的政府派别如何,他们都赞成瓦罕走廊的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中国方面也高度重视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位于瓦罕地区,该地区与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山脉接壤,一直延伸到中国边境,边界线大约93公里。瓦罕走廊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瓦罕县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连接起来。瓦罕走廊是在19世纪的“大博弈”中创建的,作为沙皇俄国和英属印度之间的缓冲区,以使两个帝国不会彼此接壤。阿富汗最大的天然冰川位于瓦罕地区,2013年,它被列为阿富汗第二个国家公园。对于阿富汗来说瓦罕地区尤其重要,对于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可以通过瓦罕走廊与多国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于 “一带一路”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因为瓦罕走廊位置偏僻、人烟稀少,阿富汗的政治形势不稳定以及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安全问题的关注,瓦罕走廊尚未完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