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吾身(专栏·温故录)

作者: 一凡

1

清清的泗水河绕曲阜城北而过,在城东北五里处分流出来的洙水,缓缓地流向西南;在洙水和泗水之间,冲积出一片肥沃的平原,这一小块平原,三年前还是一片荒滩,自从孔子选在这里长眠,周围聚集了上百户人家,现在已经是松柏成林,郁郁葱葱了。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树林,鸟鸣溪唱,花香四溢,可曾参根本没心思欣赏,他在林间来回踱步,显得有些焦虑不安……

就在前一天晚上,子夏拉着子张、子游找到了曾子,说,夫子已经仙逝三年了,应该推举一位掌门人,带领大家来弘扬夫子的学说。

曾子说可以啊!子贡师兄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夫子生前最爱的学生就是他,夫子的后事不就是他主持和料理的吗?而且,鲁哀公致夫子的悼词有几处不合乎情理,子贡不仅出面批评,而且还提出了修改意见,鲁哀公全面接受,我觉得子贡最合适!

“我们认为他不合适,你才是最合适的!”子夏说。

“不行不行!”曾子连忙摆手,“我真的不行!”

“夫子把自己唯一的孙子都托孤给你了,这不是明摆着把你定为继承人吗?他子贡凭什么?……”子夏瞪着眼说,“他平时眼里有谁啊?逮谁损谁,他嘴里有一个好人吗?……”

(子贡还确实有这个毛病,《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你们不要说了!我没那个能力!”

“那我们另有人选!”子夏、子张和子游齐声说。

“你们眼里还有夫子吗?”曾子说。

“谁说我们眼里没有夫子?三年了,夫子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里!”子夏说着放声大哭,稍后接着说,“有若和夫子容貌相似,我们决定以侍奉夫子之心来尊有若为师!”

“你们简直就是胡闹!”曾子生气了,“天上的银河浩瀚,不是经过水洗的,也不是经过秋阳曝晒的,而是它本身就自带光芒!夫子的光辉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的!”(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无论你同意不同意,我们明天必须办!”子夏等人说。

“我不同意!”曾子平时是很少生气的,这一回可是真生气了!

2

曾子(前505-前435),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据传是夏禹后代。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公元前490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常常心有所悟,颇得几分真传。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故,孔子万分悲痛,有意把曾参培养成颜回那样的人,并锻炼他为其他弟子授课。

有一天,众弟子围坐,正在听孔子授课,孔子突然点曾参的名:“曾参啊!我所说的道一以贯之,你知道吗?”

曾子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子,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赶忙说:“是是是!我知道我知道!”

孔子微微点了点头说:“我累了,要休息一下!你来给大家分享吧!”说罢,孔子离席。

众人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曾子,不解地问:“夫子说的是啥意思?”

曾子稍微定了定神,说:“夫子所说的道,就是忠和恕两个字吧!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的回答有问题吗?

孔子明明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参却总结出两个字来,这不成了“二以贯之”了吗?难道夫子终其一生所传的“道”仅仅就是忠和恕吗?

孔子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3

“道”()甲骨文的样子,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行,四通的大路),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他站在十字路口干嘛?告诉你别走错了路。其实这个人是个“导路人”,所以,“道”最初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导”。

再看,孔子时代“道”()金文的样子,代表大路口“”的基本上没变,中间的“人”()变成了“”,这是个啥?像不像长了长发和腿的大眼睛?“”这就是后来的“首”字,代表能观察会思考的大脑;“”就是“止(脚趾的意思),代表走路的方向。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引导众人走到正确的大路上,需要大脑的智慧。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今天这样的大路的,到处都是丛林,走迷了路会有生命危险的,因此,给人引路不但需要智慧,更是在做积功累德的善事,需要舍小我成大我,引申为提高个人修养的途径,这就是“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看来,修道就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言外之意,“道”并不是通过“学”和“习”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向善”获得的,而是当你把自己身上的一切私欲都除尽之后,“道”就会自然显现。

那么,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应该就是这个“去除私欲”的过程,这才是修君子之道始终不变的内容。

可曾子却总结为忠和恕,以至于后世儒学研究者把目光都聚焦到了“忠恕”之道上,所以,孔子听后摇了摇头:“唉!曾参啊,迟钝了点啊!”(《论语·先进》:参也鲁!)

其实,无论是“忠恕”也好,“忠信”也好,只能是孔子之道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不能代表孔子所说的“道”的;换句话说,道可以表现为忠恕的形式,但忠恕是代表不了道的。

《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是有十户人家这样的村邑,也一定会有很多和我一样具有“忠信”这种优秀品质的人,(但是)他们和我最大的不同在于都不如我“好学”啊!

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能够做到“忠信”“忠恕”等这些常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的人太多了,就算你做到了这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是一个智者,是否达到了接近于君子或圣人的这个标准,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好学”这个品质和能力!

那么,什么是“好学”呢?

4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从这里看出来,孔子所说的“好学”有三个标准:一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要贪求物欲,不要贪图浮华,不要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二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勇于实践,拒绝空谈,少说多做;三是“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地参照圣人的标准来纠正自己,使自己归于中正,这就算是达到了“好学”的境界。

我的天啊!这个“好学”的标准也太高了吧?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可能没几个!这个从鲁哀公的问话就可以得知。

《论语·雍也》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说,只有颜回一个人达到了这个标准,颜回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谁能达到这个标准了!

颜回达到了“学”的顶峰,其他人都在“学”的路上,所以,“学”在《论语》中的本义,就是参照着圣人的标准去效法、校对和纠正自己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孔子希望曾子能够接过这个接力棒,可是,曾参毕竟是曾参,他成不了颜回!

既然曾子如此迟钝,那为什么孔子最终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呢?曾参还有哪些优良品质是让孔子刮目相看的呢?

5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据《新语》记载,曾子孝事父母,晚上铺好床铺,早晨探望慰问,住宿调节冷暖,饭食调和浓淡,尽心尽力,无微不至。

《战国策》记载,曾子孝顺父母,“一夜也不离开父母而住在外地”。曾子安身处世,包括出仕做官,都以能否奉养好双亲为出发点。比如曾子在莒地做官,只得到“三秉粟”这种很低级的官位,但为了离家近,方便孝顺父母,曾子不计较身价。而当父母去世以后,齐国迎接他去做相国,楚国迎接他去做令尹,晋国迎接他去做上卿,曾子为了自己的价值观都一一拒绝了。

《孔子家语》也有这类记载:齐国曾聘请曾子为上卿,他却不去就职,说:“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去为别人做事。”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别人的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有一次,曾子受邀出席宴会,在宴会上,他看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鱼,这使他感到很兴奋,因为他还从未尝过这种食物的味道呢!于是,他试着夹了一片放进嘴里,顿觉味道很是鲜美,然而,他却突然间泪流满面,把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

主人很诧异,关心地问他怎么了,曾子眼含热泪,抬头看着天空说:“这是多么美的美味啊!吃在嘴里的一刹那,我突然间想起了母亲,她在世的时候,既没有见过,更没有享受过如此美味的东西,而我现在独自一人却吃到如此美味,想到这一点,我就难以咽下,所以才把它吐了出来的。”

曾子不仅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后母也极尽孝道,从没有因为是后母而减少对她的供养。

《二十四孝》把曾子孝亲的故事收编进去,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论语》中还记载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除草。本来应该锄的是草,可他却误把苗给锄掉了。曾父看到了非常生气,操起锄头就要打。曾父本来的意思可能只是想吓唬一下他,可谁知曾子毫不躲避,结果曾父一时失手,一锄头下来把曾参给打昏了。他醒来之后,怕父亲因为一时失手而后悔,为了让父亲安心,就“抚琴而歌”,意思是说,您看我什么事都没有,您不用担心。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很生气,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参,从此以后,我没他这个学生,不要再来见我了!”

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很生气,但还是毕恭毕敬地来到老师面前请教,说:“我这样做已经是尽到孝道了,为什么老师还不要我呢?”

孔子说:“如果你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怎么办?那就会让他背负道德良心的谴责,从而也可能因后悔而不想活了,你这是陷你父于不义啊!”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如果父亲拿的是小柳条这样的东西打你,那你就认打认罚;如果拿的是锄头这样很重的东西,那你必须赶紧跑。

曾子这才明白:“夫子,我错了!”

当然,孔子看中的不光是他的“孝”,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对子女的教育。

6

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赶集,她的儿子非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追着妈妈一边哭。

曾妻心想到集上买点东西马上就回,带上孩子就会误事,于是就对儿子说:“你要是不跟着我去,等回来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高兴地自己玩去了。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这样做,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是大有益处的。

也许孔子正是看中了曾子的这一点。

公元前479年,孔子临终之际,把曾子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把他四岁的孙子孔伋托付给了曾子。

孔伋就是子思,跟随曾子长大,作《中庸》,又收孟子为徒,他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开创了思孟学派,把孔子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最终奠定了流传至今的孔孟思想,这些都是后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