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与骗局(访谈)
作者: 王威廉 康坎王威廉:康坎你好,我先要问你是谁?你如何用最快的语言来描述自己?
康坎:好难的问题。我是谁呢?康坎?一个笔名罢了。没有工作,因此没有单位和职务可介绍。身份呢?不清楚。大学毕业三个月有余,摆脱了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学生身份。那现在呢?灵活就业者?社会人?听上去似乎也怪怪的。
所以我只能这么介绍自己:康坎,福建厦门长大,籍贯江苏南通。毕业于华侨大学。无业游民。
不是简洁,也没有求快,而是只有这些。
王威廉:你为什么要写小说?为什么要写目前这种风格的小说?
康坎:为什么要写小说?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实则最难回答。仅仅是喜欢,没有理由?很直接,也很敷衍。我需要回到刚开始写作时,试着分析一下。
①高考后的暑假,无聊。那就看看小说吧。大学里的水课?无聊。那就看看小说吧。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宿舍是要关灯的,无处可去。那就去自习室,看看小说吧。
②大一大二荒废了,报复性打游戏,玩到凌晨。第二天睡到中午,下午浪一浪,晚上又来精神了,恶性循环。大三,身边同学准备考研的考研,考公务员的考公务员,我能干吗呢?考研?英语很差,放弃。考公务员?从小就没这个理想。那就先写写东西吧,至少安慰下自己:我可没有在混日子。
③有段日子集中看博尔赫斯和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集,会上瘾。上瘾的结果便是《从饥饿艺术家到清源山野人》和《阿德拉商店的招牌》。
④兴趣所在,没办法的。
⑤大四上学期,终于在《作品》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拿了第一笔稿费,六七千块钱。明白了一点:许多快乐是用钱能买到的。
⑥胆小,无趣,自私,爱撒谎,吊儿郎当,没什么朋友,穷得只剩时间,不喜欢一个人出去玩……也都算是理由吧。谁知道呢?
为什么写这种风格的小说?
实话实说,我写的属于什么风格自己也不清楚。风格是小说完成后的事情。我想到一个故事:战国末期,燕国一铁匠铸造匕首,以水,以火,以血,以甲胄,炼足三秋。匕首现世,燕太子广招境内侠客,却无一人能手握护柄。众人纷纷被刀刃吓退,说是闪现的白光让他们听见死人的低吼。最后上前的乃一毛头小子,手握匕首的瞬间,发髻散去,小臂青筋暴起,面露凶相,有如神助。问其名,曰荆轲。对不起,这个故事是刚编的,我必须改正自己爱撒谎的毛病……我想说的是,大多时候,是武器在物色主人,是风格在挑选作者。就像小说完成后,也是作品在茫茫人海里寻找读者。至于寻找的依据,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我太希望有朋友来告诉我:你那篇《奥黛丽魔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写这种风格肯定是因为你有心理问题,你有病,你狂妄自大,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让我陪你段时间,我能找出你小说里每句话在现实中的出处……有此朋友,夫复何求?
王威廉:你的小说所使用的这种形式在文学史上已经不新鲜,现在大部分的作品在回归所谓的现实主义,你怎么看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主义,又怎么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先锋小说”?
康坎:第一句话似乎暗含了一层意思:我写的并非现实主义。这和我自以为的不太一样。我想,至少在小说创作前,作者只有一个主义,那便是现实主义。
好了,回答问题前,我想讲个真事:大学,上古诗词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点名叫个同学说说对宋诗的看法。很遗憾,他不知道。坐下前,他小声问了句,宋代有诗吗?教室内鸦雀无声。
是啊!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唐朝何来词,宋代又何来诗呢?再想想,似乎也不对,历史当然不是这样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国那晚大醉,次日宣布全国诗人不许再写唐诗,一律改为宋词。另一种可能:全国诗人都很自觉,改朝换代当天,统统摒弃唐诗传统,改为填词。有些问题真不能深究,一问自己,马上丢大脸——在同学回答问题前,我的意识和潜意识可就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当即明白,自己不是学得麻木、学得磨掉了激情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学傻学呆了。脑子被教育了将近二十年,没有精进,反而好像迟钝得像个连连看:试卷给我个人名,我匹配出答案。苏轼即被贬后的豁达,首首豁达,李清照即盼君归的婉约,首首婉约,鲁迅即批判,辛弃疾即豪放,杜甫即沉郁顿挫,边塞诗即雄心壮志。来不及看文章?没问题,先来个风格特点,再概括个中心思想,总能拿到一点分。再多问一步?不行,死机了。令人绝望的是,这种思维绝对已经植入到我的骨髓了。每每想到这儿,我就胆小起来,我可太怕在讨论时露馅了。不是知道自己不懂装懂,而是坚信自己真的懂,别人是装懂。我也太怕在饭桌上愤然对朋友来上一句:隔壁那群傻逼,还在那讨论宋诗,你说宋朝不是只有词吗?
扯远了。
说回来,我对各种主义敬而远之,对主义们也不甚了解。这个词听上去就令人头大。辨析一个词语的前提是双方须有共识,确定所讨论的是同一个东西。这是我在百度上临时恶补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但愿偏差不是很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主要特征:①彻底的反传统。②摒弃所谓的终极价值。③崇尚零度写作。④有意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
继续恶补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①存在主义:加缪《局外人》《鼠疫》、 西蒙娜《女房客》、萨特《禁闭》。
②荒诞派戏剧:尤涅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③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④新小说派:西蒙《弗兰德公路》、萨洛特《怀疑的时代》。
⑤黑色幽默派:冯尼戈特《第五号屠场》、约翰·巴斯《烟草经纪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⑥垮掉的一代:金斯堡《嚎叫》、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
真讽刺啊,我竟然是用自己最厌恶的“分点法”来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罗列了这么多,我还是对“后现代主义”云里雾里,绝不敢不懂装懂。由此,我只好以几个疑问来代替回答:
①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二者是否泾渭分明?如果是,中间那条线究竟在哪?如果不是,又该作何理解?
②我们提及中国的作品,似乎很少用到后现代主义,甚至很少用到“主义”,因为这是西方的那一套文学话术吗?如果是,那么我们自己的一套在哪?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
③如今通常认为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我想问,如果《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都柏林人》是在今天发表,这三部作品会被如何归类?
④您说,如今大部分作品在回归现实主义,我想问,这种回归是当下作家无意识还是选择的结果?分别该如何解释?
问题若提得太过幼稚,还请您多包涵。
至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我认为还是“解放”的意味更大些。压抑了太久,荒诞了太久,百废待兴,需要先有个口子宣泄出来。由此,小说(或者说语言)先于社会解放,告诉大家:话竟然可以这么说;故事竟然可以这么讲;传统小说的元素竟然可以统统不要。先锋嘛,为现实开路。也确实为生活开了路,更为后来的小说开了条少有人走的路。
而在今天,似乎少有人自诩为先锋作家了(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猜这里面有则潜台词,那就是告诉读者、同行、批评家:你看不懂是你自己的问题,或许是我们俩气质不搭,但不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是写先锋的,少有人理解甚至没人理解才正常,侧面说明了我写的确实很先锋。另一个角度是,今天的现实走在小说前面(我认为这才是常态)。每天睡醒,我们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如今,疫情当前、俄乌战争、世界经济萎缩、火药味一天天加剧、诡谲怪异之事层出不穷……换句话说,当下的现实已经够“先锋”了。回归现实主义,把现实讲好,也就是把先锋讲好,把荒诞讲好了。
王威廉:迄今为止,总共写过多少篇作品,都是短篇小说吗?
康坎:大概十来篇吧,都是短篇小说。大二开始写,自以为读过些作品,其实对小说是个什么东西都不清楚(现在也不清楚),还很自信地投给各大期刊(难道其间有因果关系?)。现在没勇气再看那些作品了,各种不过关,主要是假。这么想来,或许几年后回头看现在写的也会觉得假。那我的话不能说得太满了。
如果说的是自认为合格的、拿得出手的作品,那么在《作品》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加上这次发表的五篇,再加上手里的一篇。共七篇,都是短篇小说。
王威廉:厦门这座城市对你意味着什么?这座城市最让你着迷的文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什么细节?
康坎:意味着是一个容身之所,我在这里长大,没得选;意味着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就像家一样,在家时想着离家出走,离家后又开始怀念;意味着我的写作注定绕不开海风、白鹭、潮湿,绕不开梅花、岛屿和爬墙虎。在我的认识中,身边人对厦门的归属感是非常强的。每逢节假日,朋友圈总能看见有人把厦门称作“小破岛”,接着抒发不愿离开或终于归来的心情。是啊,这样一座“小破岛”,谁不愿意在此长生?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必须离开厦门。她实在是太美,实在是太宜居了。
至于厦门这座城市最让我着迷的文学性,实话实说,我有点听不懂。一座城市的文学性?不明白。只能说,我想象不出另一座海上花园。我喜欢厦门天桥两边的凌霄花,喜欢BRT承重梁上的爬墙虎,喜欢马路边环网柜上的涂鸦……同时,我胆小,我害怕夜晚风声的低吼,害怕城中村里的无数扇门、无数个岔口、无数条暗巷,害怕意外和突发状况。如果说厦门这座小岛在创作偏好上给了我什么影响,那便是:避免意外,避免巧合,避免夸张,避免悲剧。因为这和我的遭遇(至少是到目前)相去甚远。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用之前写的两首关于厦门的短诗收尾。但愿不是出丑。
1. 厦门
翻开地图,我讶异于
这座与时间无缘的花园
在这颗心脏之上
我未曾衰老
和瘦山、梅花、水浪一道
厦门啊,我该如何将你诠释:
世外桃源、海上岛国、一幅南方四季
流动的油画?
你并不在意地图对你的定义
经纬度、海岸线的注解。你并不在意这首诗歌
你即是诗歌本身
你白鲸似的背上的居民
未曾将花园想象
他们不知宇宙中竟还有花园
2. 归去来
万世出没其间,除此均为小道消息
——汤养宗《向两个伟大的时间致敬》
谁的日落此刻恰巧触碰谁的日出
谁的孤掌难鸣,此刻,正被谁接替
定有另一个人,长久地住在我的隔壁
不断透露天机,熟识天下所有的阴晴圆缺
踉踉跄跄,深埋愁绪,举一杯明月与仙人对酌
去往酒里寻觅蓬莱之境,醒来再将谁的秋水望穿
将谁的往生债还清,和大山大河结下生死之交
反复路过隘口,风雪,深渊,梅花,反复
与陌生地萍水相逢,寄居于孤鹤体内
却素来不耽溺人间,这般的归去来
不该是凡人所想——诸神归位
我的凝视走笔于余霞之上
王威廉:看到小说里很多角色用外国名字,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康坎:我还真没发现。我需要回忆一下角色名:
①《从饥饿艺术家到清源山野人》:余勒导师、赵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