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2023年第6期

作品

作品2023年第6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主编心语精短小说征文奖作品选中篇小说名家散文新人新作发现诗歌美术备注:安徽目前仅限投递合肥、江苏目前仅限投递南京(江宁、仙林、浦口等郊区除外)、江西目前仅限投递南昌、浙江目前仅限投递杭州(萧山区除外)

目录

大匠来了 | 欧阳江河:岁月、时代,还有这些诗

欧阳江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奇峰。从20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长诗《悬棺》开始,到《玻璃工厂》横空出世,随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

中国故事 | 到中国去(长篇非虚构小说)

第一章 逃离维也纳罗马的太阳已经陨落。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1. 走出集中营夏季刚过,德国东部魏玛郊外的空气里,不仅透着丝丝凉意,且弥漫着经久不衰的古典主义气韵。罗森·菲尔

超新星大爆炸 | 康坎印象(散文)

“他叫康峥。”朋友电话推荐一位中文系的学生,来厦门文学院采编部实习两个月。我记下了这个名字。文联的张老师同时也向我们推荐:“康峥,是个安静的、静得下心的男孩。”他还说,康峥的父亲曾是军人,而康峥从小就

超新星大爆炸 | 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与骗局(访谈)

王威廉:康坎你好,我先要问你是谁?你如何用最快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康坎:好难的问题。我是谁呢?康坎?一个笔名罢了。没有工作,因此没有单位和职务可介绍。身份呢?不清楚。大学毕业三个月有余,摆脱了长达将近二

网生代@ | 一千一万个太阳(短篇小说)

推荐语:陈文钢(江西财经大学)在当下滚滚沸腾的社会里,年轻人大多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很难有时间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做出认真的思考。对于年轻一代的写作者而言,选择以何种形象来代表年轻人这一囊括他们在内,同

质感记录 | 医院:灵魂可见的窗口(散文)

一我戴着口罩,像一只老鼠,游荡在医院的走道里。夜终于暗了下来,我坐在医院的楼梯上,穿越身体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孤独。对面有一个男子,精瘦、黝黑,带着农家质朴而木讷的气息。他不说话,一直抽烟,烟气缠绕着楼

探索发现 | 朽木不可雕也

[按]对于宰予是否属于“学渣”,历代争议都很大,但多数书都把“宰予昼寝”定位为宰予不好好学习被孔子训骂,和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训诫学生没什么多大的区别。可史实确实如此吗?如果宰予就像今天不好好学习的“差生

世界文学 | 老母亲

老母亲跟她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围坐在餐桌旁。他们的午饭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佣端来的。老母亲安静地坐着,双手叠放在大腿上。她用克制的目光看着一盘盘被端上桌的菜,有一道是她特别喜欢吃的,但她什么都没说——

世界文学 | 茶魁(小小说)

徽州太平县有两家茶庄,祖辈以制茶盛名,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皆有分号,一曰李记,一曰徐记。第三代李记掌柜李方根善学习,闲时爱到各地博采众长,朋友来往也多,他的茶叶,颇受达官显贵的喜爱,各商号里一上新茶,连

大家手稿 | 扶桑的诗

4月20日谷雨第二天,初候,萍始生宜婚嫁、祈福、出行、安葬……日子有序而美好,在日历上。一个城市贴上了封条每个人担心着自己或者邻居某天起床忽然变成一只不会咩咩叫的、戴着口罩的羊女人们半夜还在手机上抢菜

大家手稿 | 黄秋的诗

秋风拂过麦穗秋风拂过麦穗,我们过小河影子在涛声里依次落座一段土路弯不下腰身照耀的部分被季节取走沉思的麦穗,燃烧的麦穗没有姓氏的麦穗挨挨挤挤占领远方的村庄如果来得更早一点多好我们可以谈谈开花的豆荚隐藏的

大家手稿 | 黄茜的诗

汤加起先是周遭血红,当中透亮的赤焰覆盖半个天空然后是500公里暗灰色骑兵军左翼迸出黑铁重甲,以闪电为兵器茂密如林,巍峨如山——突降洪阿哈阿帕伊岛——“冲击波以超音速传播”“烟柱瞬时进入平流层”“一次史

大家手稿 | 李涵淞的诗

斑鸠我们这些进入林中的人,经过地上发酵出酒味的桑葚,以及偶尔可见的醉醺醺的斑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它们仿佛倒了的红男绿女在我采摘桑葚的时候鸟语模拟器响个不停粗哑,固执,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教条老人它没有

大家手稿 | 淳本的诗

宫调·雅乐大山终日仰头,看白云苍狗,打坐参禅获得出世体悟人在山中,也可如树木,遮天蔽日,短暂入定偶有细微呼叫,落入耳畔那一定是野草莓的藤蔓,与大地碰撞出的声响水又涨了,船又高了有人扣响柴扉,是雨水活了

大家手稿 | 李桐的诗

雨水把大地又洗了一遍一颗麦子的成熟,带动了所有的麦子一片热浪,让整片麦子低下了头六月从来就无法选择伯老鸟,开始在枝头跳动反舌鸟,却因感应阴气而停止鸣叫光线透明更多事物,过了分界点即将失效这是一个忙碌的

评刊选粹 | 斑马线,光影下孤独感的投射

罗淑欣小说《斑马线》(刊载于《作品》2023年第1期)呈现的是青春成长的某一生活截面。李学武的《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专门论述过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他从描述西方的成长小说写起

评刊选粹 | 显微镜下的距离

读00后作家罗淑欣的小说就像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用一个粗陋的陶罐烧开水的过程。初读,索然无味,情节松散,叙事漫不经心;细读,便有了时间,亦有了温度;精读,在吃了一惊的同时,平淡的文字也跟着一起被煮沸。

评刊选粹 | 流淌的城市,延伸的语言

初读罗淑欣的小说,唤醒了我在几年前刚刚接触陈又津、神小风这一代港台青年作家作品时的潜在经验。这些作家的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都是陌生的,他们与朱天文这样的上一代作家相比,维系了飘扬的文艺气质,在书写中

评刊选粹 | 都市镜像中的自我确认

罗淑欣的小说,给我这个阅读经验建立在欧美经典文学、伤痕文学与乡土文学基础上的70后读者一种全新的陌生感。罗淑欣的小说中充斥着都市爆炸式的物的叠加,从食品到影视,从学习到交往,不断变幻的新事物,不断涌现

评刊选粹 | 另一种叙事的雷声与审美的闪电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一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这种艺术和智慧渗溢在罗淑欣这一系列短篇小说上的最大表现,就是去尽了各种谎言,比如政治与道德,比如商业与阶层,比如时代与思潮,比如青春与青春成长。无论是《

评刊选粹 | 再袭面包店、饥饿艺术家与口唇欲力

周莹在熟悉的面包店发觉自己丧失了对食物的欲望,北海道吐司、菠萝包、蔓越莓麻薯、杏仁可颂、芝士蛋糕、餐肉三明治、南瓜吐司、奶油蛋糕、黄油法棍和可露丽都无法引起她的兴趣。无论是自学辨识五味、喝中药或是看心

评刊选粹 | 拯救日渐机械的自己

罗淑欣短篇小说《回到面包店》写了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困境与困惑,通篇萦绕着一种并不十分强烈,却又使人难以释怀的低迷情绪。周莹生活的都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机器。当机器的轰鸣声越来越大,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周莹愈

评刊选粹 | 浅谈《斑马线》细部的力量

当我们读一篇小说时,是什么引领我们前行?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细节,准确一点说,就是文本中所呈现出的细部力量——人物的表情、动作,一个弥漫着特别氛围的场景,一段日常性的话语,一个直指人心的瞬间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