偪阳效应

作者: 一凡

[按]历史的发展,总是在规律之中带有偶然性,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往往会引发蝴蝶效应,从而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比如《春秋左传》中记载的这场“偪阳之战”,就从客观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一直影响到今天。

1

偪阳在哪?

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一带,看来,2500年前就已经有过一场“台儿庄大战”,不过,那时这一带还不叫台儿庄,叫作“偪(fù)阳”。

央视国际频道曾经制作和播出过“偪阳之战”的纪录片,不过,“偪”字采用了(bī)这个音。

那么,“偪”到底读“bī”(逼)还是读“fù”(富)呢?

据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同样的解释:偪,汉字,逼字的异体字,同逼,音“bī”,本义:接近,靠近。

看来,央视确定“bī”这个音还是有依据的。

但是,查《广韵》《集韵》发现:偪,音福。偪阳,地名,见《左传·襄公十年》。

《春秋穀梁传》对这场战争也有记载,但把“偪阳”记作“傅阳”,可能是根据“音”来记的。

又,《三国志·诸葛亮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在这里,“偪”通“伏”,音“fu”。

因此,“偪”这个字到底归属到哪一种读音,还要仔细考究。

根据组字规律,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另半边“畐”读什么,是什么。

《说文解字》:畐,满也。从高省,像高厚之形。读若伏。

翻译过来就是:畐,幸福美满。字形上部的是“高”字的省略,下部的“田”像高厚的样子。读音像读“伏”字。

既然“畐”的读音为“fu”,那么,由“畐”组成的字也应该读作“fu”这个音,比如“福、富、幅、副、蝠、辐、褔、冨、諨、鍢、畗、匐、葍、䌿”,但是,也有读“bi”这个音的,比如“逼、腷、愊、湢、楅、堛、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语音流变造成的,同一个字,不同区域和地方发音各不相同,古代和当代读音也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就用今天的读音去读古音,特别是一些地名和姓氏,比如山西洪洞县的“洞”,读为tóng,不读dòng,再比如“区”,作为姓氏就不能读为qū,而应该读作ōu。

查甲骨文发现:

“畐”是“福”的本字。“畐”与“酉”同源,后分化。酉,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酒坛里伸进一只酒篓,表示用酒篓滤糟打酒。有的甲骨文变形较大,“网”状的滤篓形象消失。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为区别于“酉”,金文加“人”,表示饮酒者从酒坛打酒。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独体字“畐”拆分成“口”和“田”。造字本义:形容词,用酒篓滤糟打酒,生活美满幸福。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简写成一点一横的字形。楷书则将隶书字形中的一点一横的字形简化成一横。

当“畐”和“偪”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示”另造“福”代替。古籍多以“偪”和“福”代替“畐”。(《象形字典》)

古人打酒有必要专门造一个字来相对应吗?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甲骨文中的“打酒”和我们今天的“打酒”不是一个意思,我们今天“打酒”是自己喝,而甲骨文中的“打酒”是祭祀的一个环节,比如“福”就是祭祀活动,所以,“偪”也肯定跟祭祀有关。

如果“偪”和祭祀有关,那么,它的读音肯定不是“bi”,而应该和“福”字的读音接近。

综上所述,“偪阳”应该读作fùyáng。

2

为什么会在“偪阳”发生这样一场战争呢?

因为这里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南北的交通要塞,所以,不管是2500年前的春秋无义战,还是80多年前的日本鬼子侵略战,都要来争夺这个地方。

这么重要的地方由谁来守卫呢?

据枣庄《峄县志》记载:“偪阳城,县南五十里,古妘姓之国。祝融之孙,彭祖弟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偪阳,后为晋所灭。”

“祝融”是颛顼帝的后裔,上古管理火的官员。

祝融有两个孙子在上古时代很有名,一个叫彭祖,另一个叫陆终,其中,陆终有六个儿子,老四求言就封在偪阳。

偪阳往南大约50公里是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彭祖就封在彭城,所以,偪阳和徐州是近亲,那么,偪阳作为徐州的门户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有八姓,“妘”是其中之一,楚国的“芈”姓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偪阳国”和楚国也是近亲关系,那么,偪阳亲楚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公元前563年四月初一(戊午日),晋悼公召集宋、鲁、卫、曹、莒、滕、薛、杞、小邾国的国君以及齐国世子,与吴王寿梦在柤(音zu,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北)集会。

此时距离孔子诞生(前551年)还有12年。

晋悼公为什么会发起这个聚会?这和孔子的诞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说晋悼公发起这个聚会的背景:

晋国一直是强国,特别是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开创了春秋霸业,曾一度风光无限。

可是,“霸主”的风头后来被楚国抢走了,楚庄王“一鸣惊人”,称霸诸侯。

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众多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它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国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因此,晋国想要发展,重回霸主之位,必须先拔掉楚国这颗钉子。

从地理位置看,楚国在晋国的正南方,晋楚隔着郑国遥遥相对,所以,郑国的位置很尴尬,两边都是强国,谁也不敢得罪,一会倾向于楚国,一会又倾向于晋国,在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直到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就开始完全听命于楚国了。

郑国成为了楚国的小弟,那就意味着晋国和楚国之间的这个“通道”被堵死了,因此,晋国想要制衡楚国,必须另外再寻求一个通道,这样,晋国就选择了东路,想借道鲁国和吴国联盟,从侧翼威慑楚国。

到了晋悼公时期,晋国开始发力。

晋悼公(前586-前558)自幼时聪明伶俐,从小就有雄心大志。他十四岁即位为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韩厥、栾书为股肱(辅政大臣),祁、杨为谋士,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

公元前563年,这一年,二十三岁的晋悼公可以说是当时春秋社会最春风得意的人:和楚国争霸占于上风,息兵养民之策又让晋国上下一心、民无怨言、国内强盛,晋国似乎一度恢复到了晋文公霸业的时期。

晋悼公雄心勃勃,但要想真正取得霸业,让晋国再度辉煌,非得联合多国部队先扫平楚国这个障碍,于是,晋悼公就发起了这个反楚会盟。

会盟的地点为什么会选在“柤”这个地方呢?

因为这里是吴国、鲁国和宋国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区。

晋国要联合鲁国、宋国及其友邦和附属国,与吴国形成战略联盟,这样,就可以实现从侧翼威胁楚国,达到制衡的目的。

3

晋国和吴国等十三国会盟,为什么会对一个小小的偪阳国开战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偪阳国和楚国是近亲关系,有可能会成为晋国修理楚国过程中的绊脚石。

二是偪阳距离“十三国会盟”地“柤”这个地方很近,也就是二三十公里的样子,十三国大军都到了,如果不干点事好像有点浪费这个气势。

三是晋悼公新提拔的两位将军荀偃和士匄(gài盖),“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表现表现,所以,主动向晋国统帅荀嫈(yíng)请战。

荀偃、士匄何许人也?

荀偃,中行氏,这个人指挥过十三国联军攻打秦国,深入秦国腹地,如入无人之境。士匄,只身入齐,说服了与晋国不和的齐国加入联盟。按照今天的说法,荀偃和士匄妥妥的两个猛人。

荀嫈刚开始不同意,原因也有三个:

第一,这次行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晋公参加会盟,并没有打仗的安排,军队没有充分的战争心理准备和军需准备。

第二,参加会盟的大大小小总共十三国,是晋国打其他国看呢还是十三国一起打?如果一起打,谁来统一指挥?

第三,偪阳太小,而且城池坚固,攻打下来是要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的,而且,十三国联军打一个蛋壳大的小城,以大欺小,打胜了也不光彩,如果万一打不下来,一定会成为天下的一大笑谈,总之,这仗打得没意义。[荀嫈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春秋左传》)]

面对主帅的否定,荀偃和士匄不以为然,认为荀嫈胆子太小了,一个小小的偪阳国,整个国土面积,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普通乡镇大小,真打起仗来,连个援军都没有,十三国联军别说打,就是往那一站,偪阳国的国君还不得吓个半死?那还不得赶紧乖乖投降?

切!这么好的机会都不能把握,还当什么主帅?

按照荀偃和士匄的规划,首先用十三国联军的阵势压倒偪阳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偪阳国君投降,这样,既能显示一下晋国的威风,又可以加强联盟的凝聚力。其次,宋国一贯是晋国最坚定的盟友,此次集会,宋国出力最多,特别是左师向戌贡献巨大,偪阳与宋接壤,攻下来把城池赏赐给向戌作为封邑,也可以显示霸主的英明慷慨,进一步凝聚诸侯,从而促使宋国和晋国形成铁盟。最后,让吴国人看看中原诸侯的强大战斗力,增强他们合作的信心。

除此之外,还补充了一点,那就是战胜之后,就可以改变世人对荀偃和士匄“只是一介武夫”的看法,要通过这一仗显示一下自己那是相当的“有勇有谋”。

说不服荀嫈怎么办?那就拉上晋悼公。

荀偃和士匄向晋悼公分析了以上的情况,并拿出来一系列作战方案,争取晋悼公的支持。晋悼公也想要快速打通与吴国的联系通道,但又考虑到荀嫈的态度,所以,当场没做明确的表态。

“不表态”就是默许,于是,二人又来到荀嫈的大帐再次请战,这次荀嫈也只得同意。

于是,十三国联军组成的大军浩浩荡荡、气势汹汹杀向偪阳国,兵临城下,把偪阳团团围住,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联军能打胜吗?偪阳国君乖乖投降了吗?

4

偪阳国君姓“妘”名“豹”,为了尊重这位英雄的国君,我们不直呼其名,暂且叫他“偪阳子”吧。

偪阳子并不像荀偃和士匄估计的那样秒,因为他是一位安邦治国的明君,他智勇双全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面对城外战车辚辚旌旗遮日,偪阳子从容不迫沉着应战。

首先,偪阳子在城中做了战前总动员,鼓励大家要为家人而战、为国家而战、为荣誉而战。

其次,鼓励战士奋勇杀敌,时刻准备为国捐躯,并备好守城战略物资和各类武器。

最后,为了麻痹敌人,偪阳子还命令士兵在城中的一座小山丘上撒小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米山(小山丘至今还在,名字仍叫“米山”),向敌军展示着坚守城池的决心,同时也是心理战:告诉你吧!我这城内粮食充足,可打持久战,即便被围,这么多粮食也够坚守一年。

浩浩荡荡的联军包围了偪阳城,将领们被城中的“米山”着实吓了一跳。晋国主将荀嫈看着这座米山,观察了半天,然后拉弓搭箭,对着米山连射三箭,将士们眼看着三支箭都从米山上滑落了下来,才知道“米山”是假的,顿时士气大涨。

联军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偪阳城,守城的士兵沉着应战,打退了联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接下来的几天,联军日夜攻城,但没有取得丝毫进展。就这样连续攻打了二十四天,仍然没有攻下偪阳城。

荀偃和士匄看到这种情况,后背直冒冷汗,没想到啊,战场的局势一点也没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这可如何是好?

上一篇: 高丽诗话小札
下一篇: 诗与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