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谱(专栏·温故录)
作者: 一凡【按】从孔子到孔学再到儒家,这是先贤孔子和他的众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孔门十哲”,这一期我从孔门七十二贤中选取几位,组成这一篇“群贤谱”。其实,孔子的学生中有建树的人还有很多,虽曰“群贤”,但本篇只能挂一漏万简述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位人物。
一、子高
残阳如血,北风猎猎,暮鸦归巢,树木萧瑟。
公元前480年的这个春天,来得格外迟。虽说已经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可是,帝丘(今河南濮阳)的城内城外却没有一丝春意,此时的城内一片混乱,百姓纷纷涌出城门,向野外逃散。
“速关城门!速关城门……”
“且慢!我来也!”一声高吼如晴天霹雳,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只见一骑已闪电般地冲进了城内。
“那不是仲由(子路)仲大夫吗?”不知谁说了一句,“现在进城不是去送死吗?”
只见仲由两眼通红,牙关紧咬,通身是汗,手中的马鞭不停地抽打着马屁股,大街上本来还在拼命外逃的百姓,迅速闪开一条道……
突然,人群中窜出一位小个子,倏地挡在路中间,伸手死死地拽住马的缰绳,连滚带爬被拖出好几丈远。
“先生!不能去呀,不能去呀!”
子路定睛一看,原来是子羔拦住了去路。
“孔大夫有恩于我,今日他有难,我岂能坐视不管!”
“现在,卫公已经逃命去了,王宫内全是前太子蒯聩的人,他本就是来夺王位的,先生一个人去,不是白白送死吗?”
“我意已决,你且先走!”
“要不我陪你一起去吧!”
“少废话,我自有办法御敌。你且先走,再晚一步你连城门都出不去了!”说罢,子路照着马屁股狠狠一鞭,只见着战马高声嘶叫,奋起四蹄,把子羔掀出老远,然后,风驰电掣般向王宫飞去。
1
“抓住他!抓住他……”
一队正在四处搜寻的士兵突然发现了子羔,高声叫喊着向子羔冲过来。
子羔见势不妙,撒腿就跑。他个子矮小,所以钻进人群后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快关城门!快关城门!别让那个小个子跑了!”
当子羔跑到城门口的时候,千斤闸已经重重地落下,城门被牢牢地关闭了。这下可好,谁也出不去了!
正当子羔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背后有一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请随我来!”
子羔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跛脚的人站在自己面前。子羔觉得好像有点面熟,但又不敢肯定在哪里见过。
“请先生借一步说话!”来人深鞠一躬,把子羔引到一个偏僻的角落。
“现在城门已关闭,全城都在捉拿您!”
子羔拱手表示感谢。
“我是守卫城门的小负责人,您在我这里暂时是安全的!”城门官压低声音说,“城门西北角有一处豁口,平时没有人注意,您可以从那跳下去逃生!”
“君子不跳墙!”子羔坚定地说。
“尊重先生的意见!要不这样,我领你到下水道口,您也可以从下水道出去!”
“说好听是下水道,其实是狗洞吧!君子怎么能够从狗洞子里爬出呢?”子羔又坚定地摇了摇头。
“实在不行您先躲到我们仓库里吧,然后再等待时机!”城门官又拱了拱手说。
“好吧!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就这样,子羔被带进仓库里藏了起来,躲过了士兵的追杀。
(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子羔躲在幽暗的仓库里,听着屋外慌乱的脚步声和士兵的叫骂声,陷入了沉思: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救我?子路师兄现在什么情况?他能抵得住叛军的袭击吗?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半梦半醒之间,子羔感觉好像回到了童年。
2
一条大河波浪汹涌,河边,两个六七岁的小孩正在玩耍,忽然,其中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不要慌,憋住气!我来救你!”另一个孩子一边叮嘱落水者,一边扭头跑进河边的一所小房子,抱出来一个大大的葫芦,扑通一声跳进水里。
……
子羔激灵一下子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而这个梦也正是他自己儿时的真实经历。抱着葫芦下水救人的,就是子羔自己。
后来,在众人的帮助下把落水者救上来了,但子羔每次回想起来还是非常后怕,因为,他自己也不会游泳。
“这孩子太可惜了,一心想着救人,被水激着了!”乡人每当提起来这事,无不为子羔感到惋惜,因为,子羔一直到了成年,身高还没超过一米五,乡人认为是突然间被冷水刺激,所以才没长开。
(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另,故事源自山东曲阜编辑《七十二贤小故事》)
高柴(公元前521-前393),字子羔(高),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皋、季子皋,齐国人,为齐文公世孙(一说卫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据传,高柴六岁时,同小朋友在村中枣树下玩。小鸟啄掉一颗枣,两孩相争,高柴评判:“大让小,大孩子可用棍打枣吃。”于是年龄小的孩子吃了枣子。
高柴还是一个出名的孝子。据《孔子家语》载:他的母亲在生了他之后就体弱多病,为了让母亲的病好得快些,他经常上山为母亲采摘一些木耳和香菇,亲自为母亲熬汤。《礼记·檀公上》还记载: 高柴的母亲去世,高柴守丧三年,三年中不曾露出牙齿笑过,每天都是泪流满面。当时的人认为,像高柴这样恪守孝道者,即便是君子,也很少能完全做到的。(高子羔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母亲去世的时候,高柴年龄还小,为了埋葬母亲,他借了很多的债,再加上自己个小力微,所以守孝三年期满后,家里已经是四壁空空、债台高筑了,凭他个人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欠债还清,所以,他就卖自身,来到了季氏府上充当奴隶。
恰巧子路也在季氏府上当差,就这样,高柴和子路有了交集。由于二人都是底层出身,所以一见如故。
过了没多久,“三桓”之一的季平子去世,高柴被选中作为“殉葬者”。殉葬的制度由来已久,殷商时期甚为普遍,到了周代逐渐式微,孔子就非常反对殉葬,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大致意思是说:用“俑”来殉葬都是残忍的,因为“俑”像人,俑像人尚且不用,何况是真的人呢?
子路也是反对殉葬的。在子路的周旋下,为季平子殉葬的人纷纷逃走,这其中就包括高柴。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路也是高柴的救命恩人,因此,高柴逃出后一直都紧随子路左右,亦父亦子,亦师亦友!
3
此刻的高柴,内心是极其愧疚的,因为他眼看着子路向死而去,自己却没有跟随,此刻也不知道子路是生是死,而自己却躲在城门下的仓库里苟且偷生,真是无地自容啊!
就这样想着,子羔泪如泉涌,伤心欲绝,迷迷糊糊中似乎看到了老师孔子正在和子路争吵。
“不行!我不同意!”孔子很生气地说,“高柴还是个孩子,心地纯净,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平时没看见他傻傻的吗?学习还不够,你把它弄到那个位置上,不是害了他吗?”
“我觉得行!”子路分辩,“我当初介绍他来给您当学生,您不是还嫌弃人家的吗?事实证明不还是您错啦!你哪里有我了解他?”
“你……”孔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祭祀和政事这些都可以学,何必只有读书才算是学呀?我怕时间长了,在您这里会变成书呆子!”
“我讨厌你这种无理辩三分的人!”孔子生气地转过头。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孔子为什么会反对子羔去当官呢?
第一,孔子认为子羔过于老实,认真得有点过头,甚至有些“愚”,不知道变通,这样的人到官场上一定会吃亏的。(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第二,孔子认为子羔年龄太小。其实,当时子羔已经二十露头了,只是由于个子矮小,所以总给人一种长不大的错觉。这样一个又矮又小的子羔去主政一方,恐怕难以服众。
第三,费邑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孔子来说,必须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主政,才能够保证万无一失。
孔子为什么对费邑这么重视呢?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彼时的鲁国,大权早就被三桓架空,而三桓由于长期待在京城,他们的封邑就交给了自己的邑宰管理。三桓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同样的道理,上行下效,久而久之,他们自己的邑宰们也不听他们的话了,三桓为此也如鲠在喉。
孔子一直看不惯三桓的所作所为,等到出任大司寇便想削弱这三家的势力。孔子使了一个计策,假装是为三桓着想,打着削弱三家邑宰的旗号去拆除那几个城池的高大城墙,三桓们居然同意了,孔子就让勇猛的子路主管实施此事。
三桓之中,季孙氏的权势最大,季氏的封邑就在费邑,只要解决好了费邑,其他那二桓也就好解决了。子路没费吹灰之力,就把占据费邑的邑宰打跑了,然后又顺利地拆除了费邑“违建”的城墙。这时候的费邑由于缺少长官,非常混乱,子路便想到了师弟子羔,于是,就向孔子建议把子羔派到费邑去做邑宰。
其实,这是孔子下的一盘大棋,所以,在用人方面就得格外慎重,万一用人不当,孔子的“局”就会被三桓识破,接下来的工作就不好做了,所以,孔子反对由子羔来做费邑宰。
子路认为,孔子一直强调“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要“理论结合实践”,人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进步,眼前这个机会对子羔来说不是很好吗?
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以,孔子很生气。
事实证明,子羔处理政事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到达费邑之后,三下五除二,就把费邑治理得井井有条,获得了孔子的默许。
但是,孔子的做法最终还是被三桓看穿了,于是,和三桓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孔子不得不选择下野。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
……
“是我对不起夫子啊!呜呜呜!”子羔在自责中哭醒。
晨曦透过窄窄的门缝,挤进一丝淡淡的光,只听吱呀一声,门开了。
子羔赶忙坐起来。
4
开门进来的正是城门官,只见他一步一瘸地走近子羔,深施一礼,“报告先生,仲由大夫昨天被乱刀砍杀,已经升天了!”
子羔一听,顿时昏了过去。
到子羔再次醒来的时候,只见城门官已经准备好了餐点,“先生不必难过,先吃点东西,恢复一下体力,到天黑之后,城门即将关闭之前,我伺机放您出去!”
子羔千恩万谢,突然想起来,眼前这位城门官不是当年被自己砍了脚的那名罪犯吗?
子羔赶紧施礼,“恩人在上,请受我一拜!”
“不敢当,不敢当!”城门官赶紧还礼。
子羔说:“过去我执法不知变通,因此经常被夫子批评,是我当年亲自下令砍断了你的脚,实在是心有愧疚。现在我处在危难之际,这正是你报复怨恨的时候,而你却要冒死救我,这是为什么呢?”
城门官说:“被砍掉脚是我罪有应得,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以前您依据法律审理我的案子,下令先审理别人的再审理我的,这是想延长时间了解案情,希望我能免于罪罚,这是我知道的;案子审理完了,刑罚确定了,到了行刑的时候,您显得非常忧戚,面带同情之色,看到您脸色的那一刻,我又明白了,您哪里是对我存在偏心呢?那些天生的君子,为人之道本来就是这样。这是我之所以欣赏您的原因。今天能够近距离接近您,也是天赐机缘,让我能够为您多做点什么,我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