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我

作者: 田君

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信阳有八百多年属于楚地。从文化层面来讲,信阳数千年间一直处在楚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内,楚文化所特有的浪漫气质对于信阳文化艺术的影响深刻而持久,直到当代。其中,诗歌所受到的重要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中国诗歌的鼻祖屈原的屈式浪漫早已深入到信阳历代诗人的骨髓之中,无可替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信阳诗人,我自然也不例外。

梳理自己的写作,突然惊觉,怎么就快三十五年了呢?我的诗歌写作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带着十二分的虔诚,一头扎进了诗歌的荒芜与涡旋之中,在无法自觉的懵懂里一路前行。这一路我有着很多深切的感受。有时,会无奈地看到,写作之于现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诗歌,更是如此。这种自省的过程来自各个层面,有诗歌本身的,也有诗歌之外的!四周充斥着假借诗歌名义的各种谎言和行径,所有这些让我一度惶惑、迟疑,直至动摇,有过间断,有过游离,也有过背叛,但最终我还是不能割舍。三十多年来,写写停停,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等等,但无论如何“折腾”,诗歌始终是我写作的主线。

是的,“折腾”一词可以概括我三十五年来的写作,我非常羡慕身边那些一以贯之的写作者,可以不用去考虑主题、经验、叙事、细节等等,只专注于语言和诗意。那样的话,写作会简单许多。回顾自己的写作,居然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我的写作实际是以七年为一个周期(难道写作也有七年之痒?)三十五年分解为七,就是五个七年,我在这五个七年之期里,创作方向各有不同,除了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如影随形之外,总是在各个层面上尝试写作的自我突破。

第一个七年是1990年至1996年,这是一个学习模仿阶段。这个时期应该是我写作的准备阶段,写作与阅读都处在试验阶段,所作基本不具备文本价值,写了一些流于表面的东西,最终于1997年结集为《静止的火焰》。

第二个七年是1997年至2003年,是典型的青春期写作。这一时期思维是开放式的,眼光向外,山川河流、城镇乡村等等,激情澎湃,一泻千里。用了很多大词,心中仿佛拥兵百万,作品发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彼时,期刊热衷于征文大赛,我几乎获过所有诗歌刊物的赛事奖。后结集为《纸飞中国》和《田君诗选》。

第三个七年是2004年至2010年,是彷徨四顾阶段。首先是写作进入瓶颈期,其次是人到中年,需要应付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杂,左顾右盼于那个蛊惑人心的时代,后来陆续发表的十部中短篇小说大致写于或构思于这一时期。后期,开始进入中年写作阶段,逐渐转向于关注个人内心体验,2009年出版长诗《不安之书》和文学评论集《坐在丰收的景象里》。

第四个七年是2011年至2017年,是中年沉吟阶段。随着年龄和阅读的增加,慢慢进入中年写作模式。其变化在于诗歌主题开始琐碎,开口变小,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很多诗歌都是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流露,有时甚至不加任何技术修饰。2016年开始,我开始把自己的语言回炉重造,有意识地加大写作的难度和语言的陌生化的处理,并且尝试着又写了二十多首诗。期间,先后出版诗集《忐忑》和散文诗集《背阴处的雪》。

第五个七年是2018年至2024年,是自我经典化阶段。以2017年春夏在鲁迅文学院四个月的学习为分水岭,加之年龄增长,世事洞明,诗歌创作进入第二个高峰期,重要作品得以较为集中发表。写作也变得更为自觉,主题意识更强。这一时期,先后结集出版了诗集《中年》,长诗《淮河简史》和《大别山传》。

倏忽之间,诗人这一身份已牢牢附着于我,我知道,诗歌始终是孤独和寂寞的事业,诗人所追求的应该是精神的高贵,也正因为这份高贵,诗人才能,也才配享受来自诗歌的这份孤独,或曰荣耀。在诗坛反对诗歌抒情性的大背景下,我一直坚守浪漫主义理想,这是我写作的根和魂,每每试图放下时,笔下的文字都味同嚼蜡,那种感觉生不如死。实际上,少有的尝试每次都能带给我巨大荣誉,但我还是不想妥协,写作到了这个份上,我已不想再去过分为难自己,而是选择追随写作所带来的独特愉悦。

目前我正在创作诗集《信阳诗篇》,试图以诗歌的方式,为信阳诗性的山水代言,以大众知晓或不知晓的信阳本土山川河流、景观地名为载体和书写对象,捕捉地方性意象,力争把地域文化和个人经验有机结合,用诗歌修辞和个体审美谱写个人的地方志和精神史。我持续地诗写,致力建构的不光是地方文化经典,更是我的个人精神家园,两者既高度统一,又彼此独立。这本诗集中的部分篇章以系列组诗《江山》得以在各大刊物陆续发表,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最好的褒奖。

转眼,又一个夏天已经到来,窗外,暑气初现,我知道,在山野之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万物在不动声色中忙于各自的孕育,想一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写诗也正是如此,每当诗意来袭时,一些美好的文字就会在内心翻涌……

田君主要诗歌创作年表

1991年11月,《走不出爱情》,《星星》第11期。

1997年9月,《静止的火焰》(诗集),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0年4月,《纸飞中国》(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田君诗选》(诗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3年1月,《住在长江的隔壁》(三首),《长江文艺》第1期。

2009年7月,《不安之书》(长诗),海风出版社出版。

2012年10月,《背阴处的雪》(散文诗集),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3年4月,《忐忑》(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年9月,《住在长江的隔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中卷)。

2017年2月,《下夜吟》(组诗八首),《诗歌月刊》第2期,获得第三届曹植诗歌奖二等奖。

2019年1月,《中年》(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5月,《淮河简史》(长诗),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2020年2月,《抽屉私语》,入选《2019中国诗歌年选》。3月,《抽屉私语》,入选《2019中国当代诗人诗选》。

2021年6月,《时庄村》(原发《莽原》2020年第5期),入选《2020中国诗歌作品榜》。11月,《甲庄》(原发《星星》2021年第5期),入选《2021中国精短诗歌年选》。

2022年3月,《淮河简史》(长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3年7月,《四望山》(原发《诗选刊》2022年第6期,原名《玉龙雪山》),入选《2022年中国新诗排行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