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小城

作者: 林新荣

几乎在30岁前,我都极少离开浙江,甚至居住的这座小县城。记得1990年去了南京,那一次是试着去推销皮鞋;1997年去了上海,那一年是陪父亲去治病。我在38岁那一年,才去了一趟北京,算是增加了阅历。

在小城的生活是沉闷的,抬头看到的是八百米高的圣井山,低头看到的是蜿蜒而浑浊的飞云江。只有来到上游,你才能看到清澈的溪水,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小城隶属温州,这里的穷乡僻壤也商潮滚滚。那些年,我在一个叫马屿的小镇教书、写作、读书。书其实买不到多少,订的杂志经常收不到——信息闭塞,缺少交流,心里难免寂寞,后来学会了上网,算是打开了视野,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人要增长自己的见识,最好的办法,除了读书与出游我想没有别的。古人有云:读书明理,出游炼历。

38岁那一年,我独自出游,飞到了向往了许多年的首都。从飞机场出来,到达预订的宾馆,我把自己安顿下来,即刻展开行程——在长城,我的耳朵差点被寒风留在了城垛上;在乾陵,我震撼于它的沧桑;在故宫,4个小时走下来,中餐仅一盒泡饭就打发了,接着又开始兴致勃勃地行走。漫步在故宫给我的感觉,就是漫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间。我在故宫整整呆了一天,修复后的宫门,金光闪闪;光明殿上宝座肃穆;一排排柏树历尽沧桑,年轮里肯定布满了皇家贵族的私密与谋划。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无助与荣耀。走在殿与殿之间的巷弄,我时时缅想,这宫门哪一处曾被闯王的铁蹄踏过,那巷道当年是珍妃走过的,还是香妃徘徊过的,抑或洒满光绪变法前的苦恼。偷偷靠近宫门,往里张望,未向外人开放的宫殿,破旧不堪,时光停滞,蛛网寂寞。但这一切,并不能减却我的丝毫兴致。从故宫出来,我感觉自己仿佛虚无与厚重了起来。文化是可以通过基因隐现的,也是可以通过历史遗址传递的:这是在家里读书得不到的。

38岁那一年,我还去了一趟玉龙雪山与丽江古城。雪山的孤傲与古城的温馨,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丽江古城,古朴中透现着浪漫,让人感到一丝丝温馨。这些异域的风情,都在我的心灵划下了深深地痕迹。

40岁那一年,一次更为重要的出游是我一路火车颠簸到了西藏。在这座世界著名的日光城,度过半个月。拉萨三大神湖之一的纳木措的绝世容颜与迷幻般的色彩;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布达拉宫的神秘与奢华,表明了这是一次极具震撼力的远游;这些建筑群气势雄伟,依山筑造,尽管有些隔阂,却有着致命的诱惑力,那些天我就这样在原始和迷乱中,落后与风情间穿梭,内心的激烈可想而知,这大概是我作为个体与历史的一次缠绵吧!

其实诗歌也只关乎个体与历史的缠绵,当然还关乎心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