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艺术特点研究
作者: 肖励
摘 要: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和音乐体裁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国的钢琴艺术家在吸取欧洲钢琴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在世界音乐史上大放异彩。本文认为,中国钢琴作品主要具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创作题材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二是地域特色显著;三是注重韵律和装饰性;四是民族民间音乐色彩浓重。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艺术特点
被誉为“西洋乐器之王”的钢琴,是一种古老且世界闻名的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受到了各个音乐流派的喜爱与重视。[1]钢琴及钢琴艺术进入中国后,在这片肥沃的艺术土壤中扎根生长,同时汲取中国文化、中国音乐技巧,涌现出众多具有中国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钢琴作品,多维探讨其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增进人们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认知与理解,提高人们的音乐与人文素养。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概述
中西音乐交流不断深入,钢琴艺术也逐步进入中国社会并受到音乐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追捧,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碰撞及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钢琴艺术应运而生,很多国内音乐创作者凭借卓越的才华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
所谓的中国钢琴作品是指在中国自主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代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创作的成果。[2]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西方音乐的技巧与表现手法,这种融合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技法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和西方影响的独特风格。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题材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创作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与西方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在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与社会背景之间表现出较强关联。我国社会背景存在明显的时期差异,因此中国钢琴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题材,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20世纪30至50年代中国钢琴作品以抗战题材为主。1919-1949年之间是我国动荡时期,在此特殊时期,一些中国钢琴作曲家创作了许多以抗战题材为主题的作品,旨在通过音乐表达抵抗侵略、捍卫祖国的热情和坚定,这类钢琴作品既表达了对国家困境和人民斗争的关注和支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氛围和民族精神。[3]此时期涌现出了冼星海、黄自、聂耳等著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钢琴作品通常具有激情澎湃的音乐风格,极富感染力,成为当时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该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旋律激昂豪迈,充满了战斗的气息,描绘了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之后该歌曲被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一经演出就获得巨大成功。再比如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军民大生产》,其原名为《边区十唱》。当时,陕甘宁边区正面临着国内外多重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鼓励军队和民众共同参与生产建设。在此背景下《军民大生产》诞生,其创作目的是通过歌曲来弘扬人们的爱国情怀、团结精神和奋斗意识,号召全体军民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生产事业,后来由王建中改编成为经典的变奏曲式的中国钢琴作品,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信念,鼓舞了人们的士气和斗志。
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民族色彩浓重,多取自民间素材。在1949-1966年期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艺方针的提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民族主义等各种不同的文艺流派和思潮诞生及发展,文化界人士被鼓励表达各自的观点和创作独立的艺术作品。在此时期,文艺行业呈现出自由开放、欣欣向荣的发展姿态,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比如,丁善德创作出了《第一号新疆舞曲》《快乐的节日》《第二号新疆舞曲》;汪立三创作出了《兰花花》;储望华改编《翻身的日子》并创作出了《解放区的天》。此时期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民族色彩浓重,并且融合了传统中国音乐元素和西方钢琴技巧,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第三,1966-1976年,中国的艺术创作受到限制,钢琴作品也不例外。但是在此特殊时期,中国音乐艺术事业并未完全停滞,我国主调钢琴音乐由创作转变为改编,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钢琴作品的“改编曲时期”。此时期创作出了很多具有革命色彩的优秀作品,比如杜鸣心改编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等,这些改编曲更多表现出革命主题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通过钢琴表达和传递中国传统音乐的诗意和情趣。
第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钢琴作品题材日趋多样性发展。为推动中国文艺事业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二为”文艺政策,一要为人民服务,二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文艺作品与人民、与时代密切联系,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文化环境好转及国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钢琴音乐作品呈现出多元、多轨、多向发展的特点,题材丰富,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作曲家们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比如储望华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等。有的钢琴作品以民族为主题,在创作中注重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以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格;也有的钢琴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城市化、工业化、环境污染等,通过音乐表达作者对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注。整体来讲,此时期的钢琴作品展示了中国钢琴作曲家在改革开放时期追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同时反映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社会变革和个人情感的关注。[4]
(二)地域特色显著
中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地貌地质、气候条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集聚区,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及价值理念,这对音乐等艺术事业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区域色彩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让中国钢琴作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笔者分别从陕北、广东、新疆等地域视角出发,论述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特点。
一是陕北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受到陕西地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陕北钢琴音乐作品通常融合了陕北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和古典音乐元素,形成具有黄土高坡风情的特色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深情厚谊、激情洋溢,旋律优美、丰富多变,结构独特而富有张力。经典代表作有《兰花花》《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此类作品主要表达对大自然、家乡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深情关怀和热爱。
二是广东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开放的市场环境、蓬勃的经济推动了广东音乐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广东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方面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结合、融入民间元素、节奏轻快明亮、音色变化丰富等,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代表作品包括《平湖秋月》《双飞蝴蝶变奏曲》等,被人们视为粤调钢琴曲的精华。其中,《平湖秋月》以温柔、柔和的旋律为特色,表达了秋天湖泊上的宁静与美丽,营造出温和恬静的氛围。该作品注重利用钢琴的音色变化来传达情感,运用了轻柔的连奏、轻按等技巧,创造出丰富而细腻的音色层次。《双飞蝴蝶变奏曲》以轻快、欢快的节奏为主旋律,给人活泼愉悦的感觉,对技巧要求较高,采用了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等手指技巧以及复杂的和弦,让整个曲目充满活力和动感。[5]
三是新疆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新疆钢琴音乐作品往往融合了传统维吾尔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热烈的创作风格。其代表作主要包括《春舞》《第一新疆舞曲》等。其中,《春舞》的节奏非常活泼欢快,作曲家通过充满跳跃感的旋律及明快的节奏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该作品要求演奏者具备快速灵活的指法技巧,比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和跳音等技巧,以此将曲目演绎得充满活力。《第一新疆舞曲》融合了维吾尔音乐的特色元素,如维吾尔传统舞曲旋律、切分节奏,具有浓郁的新疆风情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四是内蒙古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受蒙古族文化和草原生活方式的影响,内蒙古钢琴音乐常常表现出勇敢、豪迈和坚毅的特点,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往往富有力量感和激情。一些作曲家会以马铃的轻快声响或者呼麦的特殊喉音为创作灵感,将其转化为钢琴技巧和音色效果,增添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其经典代表作品包括《牧民歌唱毛主席》《草原上的故事》等。其中,《草原上的故事》的旋律优美动人,曲子以马头琴和口弦琴等蒙古族传统乐器为主要音乐表达方式,在演奏技巧上融合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旋律部分展示了快速的指法和活泼的节奏,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欢乐,而静态部分则以简约的音符和舒缓的节奏营造出平静、沉思的氛围,传递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五是西南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我国西南地区盛产民歌,很多作品以爱情为主题,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大胆或含蓄的歌词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渴望和痴迷,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对钢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当地创作的钢琴作品多改编自当地民歌、山歌,比如《巴蜀之画》钢琴组曲、《蓉城春郊》等。它们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清新自然、淳厚质朴、音域宽阔的山野风味,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细腻的演奏技巧和情感丰富的表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对家园、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关怀,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注重韵律和装饰性
中国文化注重以意境和情感来表达思想和感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常被视为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曲调、节奏和音色等元素来传达情感。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他们喜欢在音乐中追寻超脱尘俗的境界,用音乐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用韵律和装饰性特点增强音乐的艺术性,丰富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钢琴技巧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钢琴作品受传统音乐的影响,表现出注重韵律和装饰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韵律多样性。中国钢琴作品常常采用丰富多样的韵律模式,通过不同的节奏形式和变化,创造出音乐中的动感和活力,比如在不同的乐章、乐段或音乐主题之间展示出清晰的对比和转换,会让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生动性。
二是善于运用装饰音符。中国钢琴作品经常使用颤音、滑音等技巧手法和各种装饰音符来增加音乐的装饰性和表现力,既能增强音乐的细腻表达,也能丰富音色,还能突出作曲家的独创精神和演奏者的技巧水平。
三是和声丰富。中国钢琴作品注重和声的处理,通过巧妙的和声安排让音乐更加丰满和复杂。具体来讲,作曲家常常在和声中运用和弦变化、和声进行和模式切换等手法,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层次感。和声的丰富性不仅让音乐更具深度和内涵,还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表达空间和技巧展示的机会。
四是手指技巧的灵活运用。中国钢琴作品要求演奏者具备灵活的手指技巧,确保快速的音阶、琶音和装饰音符等得到良好表达。只有掌握灵活的手指技巧,演奏者才能够通过灵活的手指弹奏,准确地表达作品的细微变化,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为音乐作品增添动感和活力。
(四)民族民间音乐色彩浓重
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且强调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的创作及演绎之中,以此表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钢琴作品常常以中国历史、神话故事、诗词等为主题或灵感来源,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以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反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美。
其次,中国钢琴作品常常运用中国传统音阶,如五声音阶、六声音阶等古老的民间旋律,这些音阶和旋律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采茶扑蝶》,该作品在调式方面以民族五声为基础,突出运用了羽、角、徵调式,并且和声织体部分采用了低音加柱式和弦的形式,用切分节奏体现动感效果,通过琴键技巧和演奏手法创造出飞舞的蝴蝶、轻盈的采茶动作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6]
最后,一些中国钢琴作品通过技巧和演奏手法模仿民间乐器(古琴、箫、二胡等)的音色效果,不仅能够唤起听众对中国文化的共鸣,还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和独特性。比如《翻身的日子》利用钢琴高音区来模仿高胡音响效果,通过特定的指法和演奏技巧,在高音区的琴键上创作出高胡的独特音色,描绘中国农民在新生活中奋发向前的场景,表达了希望和力量,体现出强烈的陕北民歌风格。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作品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性,又吸收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在国内外的演奏和欣赏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为世界音乐舞台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在未来发展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家及演奏者要继续探索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元素的新路径,创造出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音乐语言。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若琳.从民族化视角探究“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22(22):60-62.
[2] 刘一帆.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艺术诠释[J].艺术家,2023(1):74-76.
[3] 胡皓.论中国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艺术风格[J].当代音乐,2022(8):129-131.
[4] 陆惊呐.艺术美与世情美:中国钢琴作品的双重审美领域[J].四川戏剧,2020(4):106-108.
[5] 赵诗梦.探析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以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为例[J].艺术评鉴,2022(21):77-80.
[6] 王萃.意婉情深 境界开阔:钢琴曲《新疆随想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表现[J].艺术研究,2022(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