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塔坡庙会的习俗与文化略谈
作者: 袁文亮摘 要:庙会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记忆。塔坡庙所在的塔坡是佛山得名之地,塔坡庙会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本文主要考察佛山塔坡庙会的形成、习俗等情况,对塔坡庙会的概况、仪式、文娱活动、功能及传承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塔坡;庙会;民俗文化
一、佛山及其酬神历史简介
(一)佛山简介
佛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江河交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重镇,居位素来重要,有“佛山居省上游,为广南一大都会,其地运之兴衰,东南半壁均所位关”[1]之记载。塔坡正是这座名城的得名地,正所谓“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古镇佛山自秦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隋唐时名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因乡人在塔坡岗挖掘铜佛三尊而改名为佛山。昔日古镇佛山所在的主体范围是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在明清时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古镇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天下四大聚之一、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2]
(二)酬神历史
“粤人尚鬼,而佛山尤甚。”古镇佛山位居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域,是四周被汾江河及其支流环绕的“岛镇”,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具有北方水运客货先到佛山而后至广州的地利优势。秦汉以来,官方及民间的海外贸易交往不断;宋元时期冶铸、纺织及制陶等手工业繁荣兴旺;明中叶后,冶铸、纺织及制陶行业分工细化,实行分门别类专项化生产模式,古镇商品经济繁荣。
在传统的广府“多神崇拜”及“岁时祈福”习俗的影响下,古镇“媚神希利”之风盛行。从元代起,镇内大小庙宇的修缮、新建、装修及神诞赛会、春秋二祭,乃至民间岁时祈福节庆等多种公众活动,或出于庇佑图利,或以标榜财势地位为目的,商贾们都会大笔资助。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富商乐意资助的背景下,古镇一年之中,可谓庙宇“迎赛无虚日”,庙会节庆活动的多姿多彩和盛大的规模,比起省会广州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是在岭南地区以“佛山为甚”。
二、塔坡庙会概况
(一)塔坡庙会的形成
佛山是有名的水乡,旧时塔坡岗一带靠近农村,多河道,交通方便,乡村人带着自己的土产前来物物交换,遂形成市集。南宋时设墟,因位于塔坡岗旧地,故名塔坡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因该地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所祀东岳大帝又号普君神,所以改名为普君墟。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卷十·风土一·月令)载:“六月初六日,普君神诞,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几一月乃毕。”[3]每逢这个节庆,凡是在普君墟一带做生意的商人,都会集钱筹资,广邀本地戏班合众参演,附近几条街都装饰成花街,庆贺活动最长延续一个月,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该地方活动在坊间称为塔坡庙会,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流传下来。
(二)塔坡庙会的载体
1.塔坡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京果街1号,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西向东,通面宽4.6米,进深8.95米,总面积不足42平方米”[4],分头门和正殿两进,马鞍式风火墙,梁架为硬山搁檩,庙头刻有“塔坡古迹”四字石匾。现庙内摆放三尊佛像和一尊土地公像。
2.塔坡井。塔坡庙前有圆形水井一口,井口直径不足半米,建于唐代,水源不断,沿用至今。在井台旁的屋墙上方原镶嵌有唐贞观二年“佛山”石榜和“佛山初地”“牧唱遗风”石匾等遗物。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可以在塔坡庙和塔坡井找到历史印记。
(三)塔坡庙的历史变迁
塔坡是佛山的起源,是佛山得名的地方。塔坡街原本是一座山岗,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有古印度僧人航海而来,在塔坡岗上建茅庵,宣讲佛经,传播佛教,人们把他居住的地方称为“经堂”。东晋隆安二年(398),西域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携三尊小佛,渡海东来,仍在塔坡岗的经堂聚徒说法[5]。信徒捐资建寺,取名“塔坡寺”,后僧人西去,该寺失修而毁。唐贞观二年(628),附近居民在塔坡岗挖掘铜佛三尊,乡人就地重建塔坡寺,立有“佛山”石榜,遂得名“佛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塔坡寺毁于政令,原址修建塔坡庙,供奉东岳大帝。明天启七年(1627),当地将塔坡庙作为“塔坡古迹”重修。清嘉庆元年(1796),当地官员与有识之士重修“塔坡古迹”。后因时代变迁,塔坡庙年久失修,轮廓虽有,内涵全无。2013年5月,塔坡庙得以重新修缮,次年农历六月初六,经过修缮的塔坡庙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三、塔坡庙会的筹备及仪式
(一)塔坡庙会的筹备工作
塔坡庙为祖庙街道塔坡居委所辖,塔坡庙会作为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在农历六月初六由祖庙街道组织举办,文娱表演通常持续一周。庙会的策划一般会提前两个月进行,由当地民俗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开会研讨等方式提出当年庙会的创新方向及形式内容,策划公司出具可视方案进行多方探讨;方案定稿后,祖庙街道召开记者发布会及招商会。负责庙会活动的成员通常要求熟悉地方习俗、热心于塔坡庙的公共事务且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二)塔坡庙会的仪式过程
塔坡庙会仪式主要由起水、传水、顺水、宣读祭文这四部分组成。第一步起水仪式,身穿古服的塔坡原住民作为起水人,通过一声响亮的吆喝“起水啰”宣布开始,以传统木桶打水的形式,将满载的塔坡井水取出水面,倒入六个“传水铜磬”。第二步传水仪式,由六个不同社会行业代表组成六个传水方阵,每个方阵有六名传水人。首先由六名护水使者将手中装有塔坡井水的铜磬双手递交给第一方阵的六位传水人后,移步传水方阵左侧跟随前行,再由每个方阵的六位传水人依次移交给下个方阵的六位传水人,依次接水传递。井水通过六个方阵的传递,寓意“塔坡水长流不息,润泽万物”。第三步顺水仪式,传水人将塔坡水传递到指定地方后,会移交给六位顺水人手中,顺水人通常是当年捐款最多的企业家代表,由顺水人将手中的塔坡水注入塔坡鼎中,寓意“顺风顺水,顺心顺意,六六大顺”。第四步宣读祭文仪式,安排一位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司礼诵读祭文,由传水人再传递到各个商圈,寓意“经济繁荣,百业兴旺”。
四、塔坡庙会的文娱活动
(一)沐手祈福
“佛”与“福”粤语音近,于是佛山又称“福山”。自佛山得名后,嗣是日益繁庶,历代佛山人往往将古镇此后的不断发展、崛起乃至一度辉煌归结为是“佛地”“福地”“胜地”的塔坡所赐予的。每年塔坡庙会的沐手和祈福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居民先是有序在塔坡井前排队,用井水沐手,寓意“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之后人们走进塔坡庙进香,虔诚祈福,希望可以实现各自的心愿。
(二)古街赏灯
花灯中的“花”粤语发音与“发”音近,有恭喜发财、生意兴隆之意;灯与“丁”谐音,有延续香灯、添丁生子之意。清初以来,古镇佛山商品经济兴旺,人们在物质满足后更重视精神需求。佛山的花灯也逐渐从一般照明灯具脱离出来,通过民间艺人巧手扎作,与当地剪纸、绘画等艺术融合,表现不同文化寓意,成为当地人歌颂太平、庆祝丰年的形式载体,传递百姓的愿望和祝福[6]。
旧时塔坡庙会,附近街巷会被各种玲珑秀美的灯色装点。如今这个习俗也被继续传承下来,庙会期间,塔坡庙附近的街巷挂满了各种灯色,其中岭南鱼灯最受人喜欢,夜幕降临,塔坡庙附近各个小巷灯火通明,人潮滚滚。
(三)庙会集市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朝天启七年(1627)普君墟形成,墟期为一、六日,通常摆卖瓜果、猪肉、鱼、杂货和副食品等商品,繁华之景非同一般。现在的庙会为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盛宴,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模式转向引入市场化运作,探索传统民俗商业发展新模式,延续工商立市基因。庙会期间,兆祥公园内有近百家市集摊位,售货种类繁多,游客摩肩接踵。在这些摊位中有通过与本地企业进行商业合作,推出联名产品的,如海天酱油冰淇淋;也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有偿研学游非遗套票体验活动的;还有与庙会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的,如塔坡庙雪糕、顺风顺水扇子等。集市中的花式玩法,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也可实现文化变现,让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
(四)文艺演出
文艺演出作为当今庙会文化娱乐身心的主要形式,受到市民普遍欢迎,成为庙会活动关注度最高的角色。塔坡庙会的文艺演出从农历六月初六开始,农历六月十三结束,参与演出的人员以本辖区的协会、居民、学生为主,一般自愿报名参加,也有请少量民间的表演队参加。文艺演出的临时舞台一般搭建在塔坡庙附近的兆祥公园内,由祖庙街道办事处主办,社会力量赞助。表演节目类型覆盖了粤剧、粤曲、醒狮、武术、相声、舞蹈、乐队演奏、歌手弹唱、情景剧等,数量总计近百个。每天晚上观看演出的观众人山人海,场面较为壮观。
五、庙会的功能和作用
(一)文化功能
塔坡是佛山得名的地方,民间素有“不去塔坡,未到佛山”之说,更有“佛山初地”“佛山胜地”之称。塔坡井,位于佛山得名之地,乃唐代所凿,沿用至今,见证了佛山的辉煌历史。古镇佛山境内水道纵横如织,在海洋文明滋育下,佛山人思路开阔,摒弃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桎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意识超前,发展国内南北贸易和海外贸易,形成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争创天下优质名牌,形成了以冶铁、纺织和制陶三大支柱行业为主的产业链,可谓因水而富、因水而兴。自2015年首次举办六月六塔坡庙会至今,庙会也在进行现代性重塑,经祖庙街道与海内外佛山亲邻的共同努力,塔坡庙会已经成为塔坡民俗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岭南文化新地标,当地人通过塔坡庙会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传播佛山故事。不忘初心,饮水思源,这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不同于以往只是一场祭祀神灵、娱乐身心的娱神活动,正逐渐演变为佛山人寻根怀古的重要节日。每年参加塔坡庙会的群众数不胜数,不仅有从这里发家外出的游子,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寻根佛山初地,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促进交流与合作;讲好佛山故事,牢记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常怀感恩之心,永怀奋斗之志。从这两点来说,塔坡庙会民俗活动更多体现在承载当地文化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增加文化自信上。
(二)经济功能
塔坡庙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佛山已是珠三角最繁华的商业重镇,古镇佛山由15个村落演化聚合而来,其中为首的村落就是以塔坡为核心的佛山村,位于塔坡的普君墟则是当时的“三墟”(普君墟、大墟、盘古墟)之首[7]。普君墟内有四大街,分别是蓑衣街、京果街、线香街、塔坡街。大街内还有风箱、牛肉、卖箩、面粉等巷名,由一个商业类目形成一条街巷。每当庙会之时,热闹非凡,庆贺活动最长的时候可以延续整个农历六月,对当地经济繁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塔坡庙会作为祖庙街道的一个重要品牌民俗活动,引入市场化运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主办方在庙会期间调动周边商圈、企业、景点、学校、非遗等资源,以联动宣传、联名产品、互动游玩、研学游、非遗手作套票体验等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相互赋能。
(三)人际交往
塔坡庙会对塔坡及周边地区的人际交流起着促进作用。塔坡庙会最早见载于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至今已超过两百年历史。在旧时,一年一度的塔坡庙会作为塔坡一带的重要节庆,很受当地人重视。一方面,商家会用竹搭棚庆贺,举行唱戏等各种文艺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庙会活动,增加货物交易,壮大庙会声势。另一方面,街坊们在繁忙的手工业生产工作中有机会娱乐身心,纷纷扶老携幼主动参与其中,由街头巡游到街尾,享受庙会带来的乐趣。据当地老人讲述,当年生了孩子的家庭在庙会期间还要上街派发红鸡蛋和红包子,以此来分享家庭喜悦,取得更多人的祝福。如今,庙会的参与范围更加广阔,据悉,2023年塔坡庙会吸引人流超12万人次,人民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全网浏览超百万人次。塔坡庙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一座庙、一口井、一座城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俗信仰,极大促进了人们的感情交往。
六、塔坡庙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因为历史原因,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中断几十年,如今只能从年逾90岁的老人家的记忆中复原活动的原貌。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佛山人,基本已经不知道历史上有塔坡庙会这项民俗文化活动,而很多的年轻人更不知道“佛山”得名的由来。
从2013年起,当地政府每年在庙会举办前都会广邀佛山本地民俗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及居民代表,围绕寻根佛山、饮水思源、工商立市等主题开展研讨,以此丰富塔坡庙会文化内涵,力争做好活化塔坡古迹,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
所幸,佛山塔坡庙会并没有像很多传统习俗一样衰落,相反,它被当地人重新重视起来,再次传承下来,并被不断更新形式,丰富新的文化内涵。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教育发展中心)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新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助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研究》(2022YSSJ82)。
参考文献
[1] 吴荣光.佛山忠义乡志[M].出版者不详,1831(道光十一年).
[2]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佛山古镇历史辉煌与寻迹[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
[3] 冼宝榦.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
[4] 梁慧贤.浅论“塔坡寺”与“塔坡庙”的不同[J].大众文艺,2014(18):48-49.
[5] 周日安.佛山的三个梵文音译地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37-40.
[6] 陈友莲.佛山花灯艺术特征[J].艺海,2019(7):154-156.
[7] 汤浩宁,熊九成.佛山古镇老街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