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角下话语标记“不是”的功能探究

作者: 方圆

摘 要:话语标记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以达到说话人所希望达到的语用目的。本文从语用学视角出发,探讨北方方言中的话语标记“不是”在互动交际中所起到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经分析,“不是”在互动交际中的人际功能主要表现在标记反预期信息、标记共同立场、强化施事语力三方面,并兼有话轮转接、话题组织的篇章功能。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用功能;互动语言学

目前,专门讨论话语标记“不是”的文献较少。刘丽艳对“不是”在话轮中的使用模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在对会话活动的具体分析中,她采用了沈家煊先生有关会话结构、会话序列的观点,分别研究了“不是”在引发序列、应答序列和反馈序列中的功能,点明话语标记“不是”具有引发和反应这两种功能,指出“不是”的核心义为“标异”,即标示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认知倾向的前后不一致。

以上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刘丽艳的研究对“不是”的功能描述过于概括,对“不是”的多种语用功能并未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语用角度出发对互动交际中“不是”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文中语料来自MLC媒体语言语料库及截取的自然会话。

一、“不是”作为话语标记的身份确认

在现代汉语中,“不是”共有以下几种基本用法:

例1:重点不是真正的辩论,不是在驳倒对方,不是靠技巧……他的重点在于是民众。

例2:姑娘昨日受了屈了,都是我的不是。

例3:你不是211的吗?

例4:“今天的老师都要点名的不是?”“不管了。”

例1中,“不是”为否定副词“不”+判断动词“是”,表示否定判断,也是“不是”的基本用法。例2中的“不是”为名词,意义为“错误、过失”。例3和例4的“不是”都无意义,表示反诘的语气。其中,例3表提醒,提醒听话人的身份;例4表确认,为说话人向听话人确认信息。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不是”的用法,北方方言中还有一种用法:

例5:

语境:A分享给B一个用塔罗牌测试家中蟑螂现状的帖子。

B:不是,这也行?

例6:

A:勉强相信你。

B:不是,我骗你干啥。

例7:

A:我妈刚刚进我屋凶我了,放假回来才两天,家庭地位急剧下降。

B:不是,为什么要凶你啊?

A:因为我睡了一下午。

以上几个用例中的“不是”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位置上,多位于话轮之始。

第二,语音上,“不是”后面多停顿,且发音较快、较含糊,往往说成[pur],这一发音特点也导致“不是”在结构上相对独立。

第三,语义上,“不是”没有实际语义,其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义,如例5-例7中,去掉“不是”并不影响句子真值义的表达,而例1-例4则不能省略。

第四,功能上,具有某种标示功能。如在例5和例7中,强调言者所谈及的事件具有逻辑上的不合理性,体现言者对信息的强调作用;例6中的“不是”则表示交际状态的转换。

我们把以上特点同话语标记的界定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上这种用法的“不是”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基本条件,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交际互动中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二、“不是”的人际互动功能

话语标记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以达到说话人所希望达到的语用目的。下文将讨论“不是”在互动交际中起着怎样的人际互动功能。

(一)标示反预期信息

Heine提出,说话者在言谈交际中就某一事态提出的与他人或受话人预期相反的断言、信念或观点,即为反预期信息。此外,Dahl提出信息价值理论,指出反预期信息为“高信息值”,吴福祥将该理论和汉语语言事实相结合指出,反预期信息要表达更大的信息量,因此,人们在表达时使用的语言形式会相对更丰富。在现代汉语中,反预期的表达手段主要靠语气副词、连词、叹词、话语标记等反预期标记来实现,在具体语境中,“不是”常用来标示反预期,并引发言者的主观认识。

例8:

A:谁能想到现在买水果比买果茶还贵。

B:不是,烟台水果不应该便宜点儿吗?

A:我前两天晚上出去逛,八九点钟的樱桃还在卖15块。

在例8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推测B的预期为“烟台的水果应该是便宜的”,然而A提供的信息为“烟台的水果很贵”,所以B要传达的属于反预期信息。话语标记“不是”的使用突出了B对A所言内容的意外,标记言者的“反预期”,并引发言者的主观认识。

武钦青探讨现代汉语副词的反预期表达时指出,反预期表达的是对命题的情感与态度。在例8中,“不是”也可用“啊”“什么”等语气副词来代替,如:“啊?烟台的水果不是很便宜吗?”但是相比起“啊”“什么”,“不是”的“主观量”更高,情感态度表达更强烈。

在生活中,“不是”还有一种很常见的使用场景,如:

例9:

语境:A找了好久手机没找到。

A:不是,我手机去哪儿了!

在例9的现场语境中,A分别在床上、桌子上、柜子里寻找手机,但是都没找到,与说话人所猜测的手机位置预期都不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心理活动的映射,所以说话人A在说这句话时,不一定有具体的交际目的,但是标记了言者对手机的“预期位置”统统被否定的反预期情感。

(二)强化施事语力

Austin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包括“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又分别对应三种语力,其中“以言行事”对应“施事语力”。Holmes指出,当言语行为的施事语力无法满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时,说话人就会采用强化策略,反之,当言语行为的施事语力过强,威胁听话人面子时,则会弱化其语力。话语标记“不是”对施事语力的调节主要体现在强化作用上。

例10:

语境:A和B端午节去学校图书馆学习,发现已经没位置了。

A1:不是,这外面的椅子都没了?

B1:不是,今天不是放假?

对照组:

A2:这外面的椅子都没了?

B2:今天不是放假?

温素平指出,话语标记语可以对言语行为类型进行调控,即能让本不明确的言语行为变得明确。在例10的语境中,没有话语标记的A2和B2分别为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我们一方面可以将其理解为带有信息询问功能的疑问句,另一方面,陆方喆、曾君提出,疑问句非信息探询功能的表现之一为反预期表达,因此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表“反预期”的非询问疑问句。而A1和B1带上话语标记“不是”后,表达了“假期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来图书馆”的含义,强化了“惊讶”“不可置信”的施事语力。

例11:

语境:周五的课忽然宣布取消,周六补上。

A:什么鬼?

B:估计老师出差了。

A1:不是,那咱们周六的安排怎么办?

A2:那咱们周六的安排怎么办?

在上述这个例子中,A2的表达语气平淡,偏向表达“那周六的安排要怎么变动呢”,交际目的为询问或引导B商量问题的解决方案。A1相比A2来说,多了话语标记“不是”,预期强烈、询问功能减弱,突出了因计划变动的“被迫性”而引发的不满、抱怨等情绪。

(三)标记共同立场

“立场”这一概念最早由Biber和Finegan提出,即人们在进行言谈交际的时候,不仅要表达话语的命题意义,还要表达说话人的立场,包括言者的感情、态度、价值判断和愿望等。立场分为认识立场、态度立场和方式立场,我们认为“不是”为态度立场标记,可以用来表达对言者态度的认同,从而使交际双方达成共同立场。如:

例12:

语境:A分享给B一个男生的微博截图,男生微博正文中有小蜡烛图标,小蜡烛往往有“祭奠”的含义。

A:我第一次看完他的微博之后就是欲言又止。

B1:不是,他说想念前女友的时候为什么要点小蜡烛?

B2:他说想念前女友的时候为什么要点小蜡烛?

A:因为在阴阳怪气。

在例12中,A表达的是对这个男生微博感到无语的情绪,B1用“不是”来回答,表示该男生的做法与B1的认知倾向相违背,即“人只有去世了才会点蜡烛表祭奠”,表达了对该男生的做法感到疑惑、不理解的情绪。在例12中,男生的做法同时引起了A和B1不适、不满的情绪,即“不是”标记了B1和A的共同立场。而B2只是一个简单的疑问句,若使用B2来回答,语义上表达B2对该男生所发微博细节上的不理解,语用上,语力减弱,说话人的语气是平淡的,只表达疑问情绪,并无惊讶、不满等情绪。而从A的角度来说,B1的情绪反馈显然比B2更强烈,且B1的情绪反馈是对A立场的认同。因此,我们说“不是”有着标记共同立场的互动功能,表明对说话人的关注和支持。

例13:

语境:A在给B展示妈妈做的炒面色泽诱人。

A:给你看我妈做的炒面。

B1:不是,我在外面都没见过这种,先不说味道怎么样,光看着就好香。

B2:我在外面都没见过这种,先不说味道怎么样,光看着就好香。

在例13的语境中,A显然是一种开心,还有点小骄傲的状态,在展示妈妈做的炒面,在B1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不是”表达的是一种反预期,即:专门卖炒面的小摊贩做的炒面看起来也没这么色泽诱人,而A的妈妈做的炒面看起来就很香。“不是”强化了施事语力,表达的是对A妈妈手艺的认可和赞美,这很显然是和A的交际目的相契合的,而对A妈妈手艺的认可和赞美让二者建立了共同立场。B2虽然也是赞美,但相比B1来说,语气较为平淡,B1的情感量更高,反馈更为积极,表现出对说话人的高度关注。

三、“不是”的篇章功能

殷树林指出,话语标记的篇章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篇章的建构上,可以用来表示篇章的开始、发展及结束,或表示话题的设立、发展、切换等,还可用来引发、占据或转接话轮。我们认为话语标记“不是”的篇章功能主要体现在话轮转接和话题组织两个方面。

(一)话轮转接功能

话轮之间的承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不同说话人的谈话自然相连;二是由上一说话人选定说话人;三是说话人打断上一话轮。曹静、徐薇提出,听话人可以借助反馈语和升调来表达想要获得话轮的愿望。何自然、冉永平把插入语列的语用功能分为三类:一是插入语列充当应答语的条件或前提;二是作为缓答、求证或思考的过程;三是表示疑惑/解惑的过程。因此,说话人有以上交际需求时,可以借助话语标记“不是”来获得话语权,构建一个插入序列。

例14:

主持人:进厨房有什么最难忘的经历没有?

魏山:最难忘的应该是学习卜锅,就是炒菜的时候,翻炒的一种技法。

主持人:不是,补锅不就是锅漏了把它补上?

魏山:不是叫补锅,是叫卜锅。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嘉宾解释“卜锅”是指“翻炒的一种技法”,而主持人显然把“卜锅”误认为“补锅”了,于是通过使用“不是”,在互动上引起对方注意,打断对方的论述,抢夺话语权,表示疑惑,实现了话轮的转接。

(二)话题组织功能

1.设立话题

设立话题指说话人交际时设立说话的话题。在网络用语以及日常交流中,“不是”常用来引入一个新话题,如:

例15:

A:不是,我现在好崩溃。

B:怎么了?

A:什么也没干,还很累。

在上面的例子中,A使用话语标记“不是”来引起对方注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能起到引入新话题的篇章功能的作用,还起到制造悬念、突出情绪、强调思维停歇的语用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