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游教学在音乐课堂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作者: 彭泽晗

唱游教学在音乐课堂教育中的实际运用0

摘 要:唱游教学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感知音乐,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表演能力,激发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教师要熟知如何设计各个环节的游戏,如何让学生顺利参与课堂之中,从而完成该学段的学习任务。本文从唱游教学入手,以低年级学生以及人教版教材为例,重点探讨唱游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唱游教学;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新课标》)中提出低年级的学段目标为唱游音乐,并且分了四个学习任务: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景表演、发现身边音乐。[1]其中趣味唱游是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调研发现,音乐教师认为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是最难维持的,他们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需要音乐教师用正确的教学模式进行引导。为了促使学生完成这一学段的学习任务,唱游教学可谓低年级音乐课堂中最好的教学方式。

一、唱游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一)趣味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趣味唱游是《2022新课标》专门针对低年级提出的一项学习任务,顾名思义就是音乐教师以趣味化游戏的方式开展各类音乐活动,包括歌唱、表演、律动、音乐感知等形式及活动内容[2],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通过趣味化游戏来接受音乐教育,从而完成学段任务。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作“唱游教学”。实践证明,唱游教学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让学生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较好的教学形式。刚刚进入小学校园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音乐启蒙阶段,也是学习音乐知识最好的阶段。心理学认为:“此时的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为15~20分钟。”[3]这说明学生最多能聚精会神地听半节课,因此,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把注意分配到剩下的半节课中,这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幼儿课堂中,教师会用各类玩具和游戏进行教学。进入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遵守各种规则和纪律,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无法适应课堂,跟不上课程进度,从而错失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利用唱游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做游戏时加入各类规则,强调学生遵守纪律,让学生慢慢适应小学课堂。

(二)唱游教学的运用

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唱游教学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游戏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唱歌、表演等。例如在《大雨和小雨》这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要用游戏进行导入,提问学生都听过哪些生活中的声音,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再引导学生到台前进行模仿,并让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音乐教师还可以和学生玩“猜声音”的游戏,利用电脑、多媒体、音箱等设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各种声音,如切菜、走路、开门、关门等,让学生猜测。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歌曲就充满了期待,音乐教师可以用模拟场景的游戏将要学习的歌曲引出来,音乐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空旷的操场上有一棵参天大树,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让学生思考都会产生哪些声音,并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雨的声音上,借此引出本节课的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表演能力

(一)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唱游教学重点是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音乐教师也可运用此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调研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更能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刚进入“具体运算阶段”。[4]此时他们的思维刚开始由具象转变为抽象,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音乐课本中的音的高低、音的变化、节奏的快慢等抽象的知识内容,但如果音乐教师能够通过钢琴等教具进行示范,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这些知识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种媒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抽象知识时,就会把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作媒介进行具象转化。

(二)根据身心发展特征,用唱游教学增强表演能力

音乐教师应掌握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唱游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敢于在台前演唱、舞蹈等,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大鼓和小鼓》这一课中,音乐教师可以设计运用自制乐器进行表演的游戏,这个游戏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结束后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演唱该歌曲,再运用游戏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例如水杯、铅笔盒、笔、饭盒等可以敲击的物体当作鼓,并且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物体来制作大鼓和小鼓两种鼓,学生制作完成后,让他们根据歌曲进行表演。

谱例1:

如谱例1所示,学生唱到“嗵”时,需要敲击他们制作的大鼓;学生唱到“咚”时,需要敲击他们制作的小鼓。该游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演唱的同时,进行了音乐表演。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乐器,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

音乐教师还可以设计让学生登台表演的游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这时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演唱歌曲,音乐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时间,让他们拿起各自制作的乐器,并设计各自的表演动作在讲台前演出。

三、游戏课堂,激发音乐感知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与不像来评价。他们的评价标准是音乐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人物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符。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抽象的概念,例如音乐作品表达的价值观、音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等。在上课时若是只讲授课本上抽象的音乐知识,学生就不能联系实际,导致他们无法真切地感知音乐。音乐教师若通过唱游教学,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感知音乐,一方面会使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起来更容易;另一方面,做游戏会不断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通过游戏来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价值观、情感等。

(一)感知音乐内涵

学习音乐作品,不光要理解乐谱,还要理解其所表达的内涵。在《劳动最光荣》这节课中,教师需要通过歌曲欣赏,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这首歌曲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曲,全曲采用了欢快的旋律,比较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演唱。歌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小动物们在清晨辛勤劳作的热闹场面,向孩子们传递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生道理。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劳动,这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感知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包含节奏与节拍。低年级学生需要学会感知音乐律动,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升感知能力。音乐律动同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若是只单纯地讲授含义,学生并不能理解,此时就可以用唱游教学来进行引导。例如在《大风车》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设计拍手读歌词的游戏,要求学生根据节奏型进行拍手朗读歌词。

谱例2:

如谱例2所示,这首歌曲的节拍是4/4,节奏型以两个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切分、附点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切分和附点是较难准确理解的节奏型,音乐老师需要把这两个节奏型作为该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念歌词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仔细聆听,一旦出错要立刻纠正,并为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学生通过游戏可以准确地感知歌曲的节奏与节拍,对音乐的律动有更清晰的认识。游戏还对学生之后学唱环节起到铺垫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唱每个节奏型,大大缩短了教师教学时间,以让更多的游戏添加到音乐课堂中。

四、结 语

小学音乐教师要懂得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且愉快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设计适合学生的唱游活动,为学生搭建表演舞台,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程。实践证明,唱游教学能够完成《2022新课标》中的学段任务,学生通过唱游活动,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体验了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了解了音乐的基本特征,增强了表演能力,为之后学习音乐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下转页)

(上接页)提升了核心素养,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佩佩.以音乐为本的小学低段趣味唱游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7):38-41.

[3]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 朱毅毅,方科科.小学低段趣味唱游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7):41-43.

[6] 彭荣荣.唱游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创意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2(3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