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咸阳民间曲子艺术
作者: 朱文静 张大林
摘 要:曲子是曲艺音乐的一种演唱形式,在关中也叫“眉户”,是以曲牌连缀形式为主体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是历代劳动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具有较强灵活性、多样性、随意性、娱乐性的,且不受环境、时间等因素影响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对咸阳民间曲子艺术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咸阳民间曲子;演唱形式;艺术特点;联套规律;唱词特点
咸阳曲子就是关中的“清曲”,也叫“关中曲子”。它是地方曲艺形式中音乐性较强的一个曲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武功县做官的王敬一先生,受武功县状元康海的遗风影响(康海,明代状元,罢官后,沉溺于音乐戏曲创作,赋诗设宴,征歌度曲。谙熟音律,善弹琵琶,常以散曲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著有《沜东乐府》,收录小令与散曲270余首),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整理又一散曲集《羽衣新谱》,收录曲子242首。王敬一在序中对曲子优美的声音、动人的情趣作了生动描述:“集豳雅于时调,演歌咏之新声,修短合度,风雅宜人。”讲到曲子对社会的作用时,王敬一说:“陶其性而淑其情,振奋精神,无人不资斯鼓舞,风以移而俗以易。”可见曲子艺术的社会作用之大。
一、曲子的演唱形式及联套规律
(一)曲子的演唱形式
咸阳曲子的演唱以坐唱形式为主,常一人自弹自唱,乐器为三弦,演唱各类具有故事情节的段子,并且根据故事情节要求,一人可演唱几个不同角色的唱腔。也可以多人一起坐唱,可以表现较为复杂的唱段,演唱人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伴奏可加入板鼓、碰铃、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这种坐唱曲子的形式,具有灵活性、随意性,既可在家庭院落演唱,又可在舞台、街头、庙会上演唱,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二)曲子的联套规律
咸阳曲子和陕西其他地方的曲子在唱腔联套规律上是相同的,都有一定的讲究,若以“月头”起,必以“月尾”终,中间根据内容的需要,加入其他曲牌。比如《八仙庆寿》,它的曲牌联套规律是月调、慢诉、紧诉、背宫、银细丝、岗调、连香、五更、背尾、月尾。讲究对应关系,起承转合的公式,关中曲子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连缀的形式各种各样,变化极其丰富,不仅曲调本身结构形成对比,而且不同曲牌、不同节奏、不同联套结构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在唱腔与词的结合上也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五更调”要求词必须是两短两长的句式结构;“银细丝”要求词必须是两长两短一长的五句式结构。这也是曲子能够千变万化地表现各种内容、题材的独有特点。
二、曲子的艺术特点
流传于咸阳的曲牌非常丰富,可分为小调类和大调类。
小调类曲牌质朴、活泼、优美,如《闪扁担》。
还有《戏秋千》《银细丝》《一串铃》等作品都属于这一类。
大调类曲牌的结构比较严密,有着一定的表现程式,富有戏剧性,常常按一定规律联套起来,表现复杂的情绪和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月调、背宫、老尤兴海等就属于这一类表现形式。
曲子的特点还包括为了适合叙述故事,增强音乐的口语化,突出表现说唱的艺术风格。口语化强,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就变得密切,通过唱腔音乐表达了语言的音韵美。
曲子在行腔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腔从字出,音随韵转”,意思是在行腔时,要把字迅速唱出,缩短字腹,加重字头力度,而韵腔一般都在字音的韵尾,不是韵腹,这正是曲子自身独特唱法的特点。另外,曲子的艺术特点还与旋律的音阶、调式、曲式、速度、节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曲子的唱词特点
语言是曲艺的第一要素,它不但用来说,也用来唱,特别是汉族语言,它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讲究音节和声调的平上去入。这种语言及文字的特征,对音乐的风格、地方特点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本身就具有自然音节,简短明快、新鲜流利、活泼自然。口头语言也是非常复杂的,不只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方言。咸阳曲子的唱词,带有浓厚的乡土性。
如《脏婆娘》中的一段:
王妈妈得位①
用眼一窝②
叫声媳妇听妈说:
休怪你男人来打你
妈也看着③
从今后织布纺线、把花绣描
或烙或擀④
干净爱好跟上妈学
①得位:坐下。②一窝:狠狠地一瞅。③看着:看见。④或烙或擀:指做饭。
这段词口语化强,地方语言特色突出。
《脏婆娘》中还有一段:
王妈妈在家中搌锅抹灶
忍听得隔壁子打架闹火
碟子碗搌抹毕案上一摞
我要为邻居前去说合
再看《戏秋千》中的一段:
弹的姐儿浑身颤
跷板上站不住小金莲
胳膊麻,腿又酸
帽盖子①头上抡了鞕②
①帽盖子:指头发辫子。②头上抡了鞕:甩起来的意思,方言。
这里不仅乡土味浓,而且许多唱词生活气息浓厚,当地人易唱易懂。
曲子唱词的格式结构也具有多样化,有长短句,有方整且较为普遍的七字句、十字句,也有八字句。
如《八仙庆寿》中的一段:
快乐逍遥
五色云儿飘
八仙庆寿赴蟠桃
急赴瑶池走一遭
八字句的如《观阵》:
姑表弟兄恩深义重
胜似义母同胞所生
句式结构不论方整性的还是长短句的,它们的平仄关系都不强,韵律都不严。这些乡土味浓重的语言,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本身就带有自然的音节、明朗的色彩,经过民间艺术家们集体创作、加工、提炼,形成了易懂的“通俗诗”。
四、曲子反映的内容
流传于咸阳地区的曲子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表现的大都是群众喜爱的作品,谈天论地,说古道今,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各种场合,能沟通演唱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能反映人民生活的志趣。
如《观阵》中反映历史演义的一段:
罗州马上一声禀
尊了声二哥细分明
那杨林老儿为的和兄争
他摆下一次长蛇
二仙传道
三马连环
四门都紧
五虎群羊
六甲迷路
七纵七擒
八门金锁
九宫八封
十面埋伏
锁子金甲连环阵
还有《送亲娘》《古城会》等,都属于这类故事作品。
反映民风民俗的如《五更鸟》中的一段:
手拿上竿竿把它戳
直戳的麻雀起了窝
叫麻雀你落在姑娘的手梢上
叫一个炖的、凉的、桂花儿糖的兰州饽饽
这类作品还有《虫虫闹五更》《两亲家打架》《放风筝》等。
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如《刘秀走南阳》中的一段:
乱世荒芜
黎民不安康
可恨王莽贼奸党
兑药酒毒死我父王
除此之外,还有讲述传奇故事的《皇姑出嫁》《百宝箱》、反对买卖婚姻的《婚姻自由》等。
五、咸阳曲子的流传
咸阳曲子不只在关中的咸阳等地流传,明代武功县的康海所作的散曲,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影响。《武功县志》记载:“康浩字德元,海之从弟,正德六年进士,初户部主事,迁郎中,以憨直出任嘉定府知府……”《沜东乐府》是康浩在任时,为堂兄康海整理的作品集,他在前言中写道:“乐府二卷,家兄沜翁旧作也,好事者求录踵至,因刻之传焉。”这就说明,康海在家乡创作的曲子,不只引起北方人喜爱,南方人也很喜爱。
又据《东府曲子释文》介绍,咸阳的曲子名家富兴、得得、权娃在华阴搭班子唱曲子,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兴平名艺人祝崇文曾讲过,他年轻时每逢三月十五华岳庙会,都要赶去同东府曲子艺人们同台演出。至于咸阳曲子对紧邻甘肃一带的影响,现今活跃在旬邑的艺人常去正宁等地演出就足以说明。咸阳曲子不仅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国外也有流传。1986年,澳大利亚一位民间艺术家专程来到咸阳,在兴平县(今兴平市)录制了祝崇文《风月楼》和《张莲卖布》的唱段。由此可见咸阳曲子流传的广泛性。
曲子,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出积极的社会作用。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李欣悦,刘孜晗.“眉户曲子”再发展路径研究[J].参花,2024(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