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演出”为标准的京剧字幕翻译策略

作者: 艾克达·努尔买买提

“可演出”为标准的京剧字幕翻译策略0

摘 要:京剧的海外传播离不开字幕翻译,其字幕翻译必须针对京剧舞台演出的特点。本文以著名京剧《尤三姐》节选为例,分析了京剧可演出为标准的字幕翻译的的重点及难点。根据京剧唱词及念白的翻译案例,笔者结合翻译相关理论,采用切实有效的翻译策略,倡导在京剧字幕翻译中,既要保留京剧的文化特色,又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京剧;字幕翻译;《尤三姐》;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想要了解这个日渐强盛的东方大国,随之引起了全球的“汉语热”和“汉文化热”。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京剧,也日渐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京剧,又称平剧,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如今京剧开始红遍世界,逐渐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也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京剧的外国观众在日益增多,但是目前一些京剧院团在演出时配有汉英双语字幕的非常少。外国人出于对京剧的好奇或热爱去购票观赏,很可能因为没有英语字幕而完全不理解整个剧情,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欣赏戏服、妆容和舞台效果。由于中西方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京剧的字幕翻译绝非易事。适合京剧演出的英语字幕不仅能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京剧的剧情,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外国观众的观看体验。这类翻译不仅要求译者了解京剧,有文化内涵,还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英文功底;翻译时既要保留京剧的特色,又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平衡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碰到京剧里一些较难翻译的特殊的文化意象时,可能还需要京剧专家协助译者翻译。

不同于纯文本的翻译,京剧的字幕翻译应该以“可演出”为标准。唱词的翻译应尽可能再现京剧的音韵美;白话的翻译应口语化,简洁易懂,源语对话中的语气要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观众传送出来。为了促进演出,京剧可以有英文的剧本介绍,只需要翻译故事梗概,将其印在宣传册上或在表演前播放。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是京剧的字幕翻译。字幕具有时效性,需要与京剧演员的唱词、念白同步。另外,屏幕空间有限,字幕不宜过长,因此,京剧的字幕翻译要多用简单句或者简单的并列句来准确传达源语信息。京剧字幕的作用是帮助外国观众理解舞台剧情,译者也应以便于外国观众理解为目的,多使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适合演出的京剧字幕翻译应该既能使外国观众体会到中国文化内涵,又能与舞台演出保持同步;既需要兼顾目标观众的接受程度,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京剧艺术形式。适合作为舞台字幕的译本应该考虑到京剧唱词、韵白的句式结构,以及京剧的音乐性、语言风格等因素。

本文针对京剧舞台演出的特点,以京剧《尤三姐》节选为例,浅析其唱词和念白的英文翻译,旨在探讨以“可演出”为标准的京剧字幕翻译的策略。

一、京剧唱词的英译

京剧唱词翻译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译者既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通英文,又要了解京剧唱词的含义。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译者需要对京剧唱词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要能领会唱词中微妙的感觉,然后将其翻译出来,让外国观众也能体会到同样的感受。英语讲究用词准确和句子的逻辑关系,对汉语不同的理解导致译者使用不同的英语遣词造句,译者能否准确理解原文直接影响到英语译本的准确性。译者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共同合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尝试,可以使译者对京剧的每句台词和唱段都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京剧的特色是京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常演不衰的原因,也是保证京剧在译成英文后在译入语环境中绽放魅力的关键。京剧唱词中的成语典故、文化名词、比喻、借代、叹词等文化意象是京剧翻译的另一难点。翻译得过于简单,可能会造成原文内涵的缺失,不能完全展现京剧唱词的意境、氛围,不符合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中的“信”的原则,也就是不忠于原文,最终影响京剧的演出效果。翻译得过于细致冗长则不适合字幕播放,同时也会给观众带来阅读负担。笔者认为在戏剧翻译中应多倡导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应以观众的欣赏视角为导向。这样做不仅可以拉近外国观众与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更有效地传达中国文化之精华。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恰当地权衡归化与异化,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在京剧翻译中尤为重要,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增强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本剧的唱词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借代、用典等,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翻译能否较好地展现原文风貌。

例1:好一出《宝剑记》令人神往,偏有那苦纠缠蝶乱蜂狂

The Story of the Sword is fascinating. But those disgusting men are like bees and butterflies buzzing around.

“蝶乱蜂狂”是汉语成语,原指飞舞游戏的蝴蝶和蜜蜂,后用于比喻浪荡子弟。原文中的“蝶乱蜂狂”是暗喻,在此剧中指贾珍、贾琏等人。尤三姐已经清楚地知道她在贾府的处境,心里明白同这些纨绔子弟混在一处的利害,所以她非常厌恶贾珍、贾琏用饥渴的目光盯着她和尤二姐。译文用“disgusting men”指贾珍、贾琏二人,说他们像蜜蜂、蝴蝶一样“在姐妹二人周围嗡嗡作响”,比喻他们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的状态,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无耻及尤氏姐妹极度被动的状态,也突出了贾珍、贾琏二人浪荡公子的形象。原文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说贾珍、贾琏等人是“disgusting men”,但译文的形式更有助于英语观众的审美参与,也将剧中尤三姐逐渐觉醒的人格表达得更加明晰。

例2:我姐妹似桂如兰多洁净,岂容他污水泼在身?

We are as fair as the lily, so how can we stand our name’s being stained?

尤三姐慢慢开始有了对自身生命与人格价值的初步认识,懂得珍惜自己,唱出了例2中的这句话。原文中的唱词“似桂如兰”——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高洁典雅的象征,兰花在中国代表着女子气质如兰,蕙质兰心。兰花寓意典雅、高洁、爱国、坚贞不渝,被称为花中君子。同样桂花在中国文化里也有崇高、美好、忠贞之士和芳直不屈的美好寓意。此剧中尤三姐用品质非常高洁的桂花和兰花,比喻尤氏二姐妹高尚的人品和忠贞不屈的性情。译者没有直接将“似桂如兰”直译成“osmanthus”和“orchid”,而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成了“lily”,即百合这个词。“lily”在西方人眼中寓意纯洁、贞洁、圣洁。这么译,英语观众也能理解唱词中隐含的意义。众所周知,尤氏二姐妹被“玷污”的不仅是名声,还有她们的身体和思想。此剧的英译本仅仅将“污水泼在身”译为“our name’s being stained”,未免有些浅显;笔者认为将其译为“how can we tolerate them ruining us?”会更合适,能够充分说明贾珍、贾琏等人对尤氏姐妹造成的伤害,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传达尤三姐在剧中的心境和形象。

例3:谢三姐关怀请永记心上,愿他年有机缘答拜红妆!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Hopefully we will meet again.

这是柳湘莲的一句唱词,“红妆”原指女子的盛装或美女,这里借代尤三姐。在字幕中向观众释译“红妆”这个文化负载词是不现实的,屏幕空间和时间都不允许。译文将其译成“we”就代表柳湘莲和尤三姐,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也能让观众理解。

例4:高山流水,知音难得,湘莲敬铭在心。

How hard it is to find a bosom friend. I will remember you forever.

唱词中的“高山流水”是历史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可以看出译文中省略了“高山流水”,这是出于京剧表演时间和字幕长短的原因。字幕需要与京剧的唱词、对白、独白等同步,所以不能过长。在字幕中如果要详细讲解这个成语故事是一件很麻烦的工作,也没法加注释,所以此处只能省译。这个译文虽然缺失了部分中国文化元素,但更好地展示了唱词中最重要的言语信息,这是一种有效地向观众传达重点信息的翻译方式。

京剧唱词具有古典诗词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押韵、声调协调、节奏明快等方面。

例5:频年抑郁歌场隐,何幸红颜得知音。

我们可以看出原文中的“隐”和“音”押尾韵。译者巧妙地将其译成:

I’ve been melancholy for years and have had to play some roles in plays. How fortune I am to have a beautiful bosom friend today.

英文译本中的“plays”和“today”也押尾韵,在形式上与原文做到了一致。

例6:俏郎君面冷心不冷,只觉得面热气短心绪难平。

This handsome man has a cold face but a warm heart, I feel that my face flushes and my heart beats fast.

原文虽然没有押尾韵,但是译文的“heart”和“fast”押了尾韵,可以看出译者在让外国观众领略京剧唱词的音韵美这方面做出了努力。此剧中的尤三姐是一个有前卫爱情观的女性形象,被曹雪芹称为“情小妹”,足以说明她毕生对“情”的追求。这句唱词的翻译很好地表现了她见到柳湘莲后内心的悸动和对他的欣赏与喜爱。笔者认为译者在保证翻译准确的前提下,应注意词尾押韵,在保持原唱的美感和韵律后,再贴近英文诗的韵律。汉语和英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但是人们对节奏和韵律的欣赏是共通的,把汉语韵律翻译成英诗韵律更容易被英语观众喜爱和接受。

例7:遗愁怀独步着清秋三径!

With melancholy, I am walking alone on such an autumn day!

这是柳湘莲的一句唱词,我们可以看出原文是个无主句。中文句子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句子的意思主要通过内部逻辑关系来表达,不一定有主语;英语突出主语的语言,重逻辑,没有主语的句子是不完整的,所以译文中增补了主语“I”,符合英语的特点。

二、京剧念白的英译

舞台演出的京剧英译字幕,要求译者用地道的英语把念白、独白部分的语言翻译得通俗易懂,使其口语化、性格化。京剧念白翻译是用笔译的方式寻求口译的效果。基本上用词和句型都十分简单,语言十分自然。在京剧《尤三姐》英译本的念白部分,译员将原文句首、句中的感叹词都用相对应的英文感叹词翻译了出来,这样可以让外国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京剧里各个角色的喜怒哀乐,让每一个角色都变得更加生动、可爱。

例8:哎呀!你救救哥哥我的命吧!

Whoops! Please save my life!

例9:说说笑笑?哼,他们那肚子里打的什么鬼主意别以为我不知道。

Talk and laugh? Humph, I know what they are aiming at.

以上两个例句中将中文的感叹词“哎呀”译成“whoops”,英文里在险些出事故或小失误时,或是做了尴尬事或失言后会用“whoops”;将“哼”译成“humph”,表示怀疑、不满、轻蔑等。这两个英文叹词是外国人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的,他们看到这种字幕时会感觉自己与中国文化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可以加强外国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英译本中独白、念白部分的呼语和指称的翻译大多使用了归化翻译。译者将念白中的“三妹”“二姐”这两个呼语译为“my dear”,做了归化处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也能体现出尤氏二姐妹之间的亲密。

例10:小柳!小柳喂!我满后台找你,可把哥哥我想死了。

Liu! Liu! I was looking for you backstage. How I miss you, darling.

这是薛蟠对柳湘莲的念白。中国人喜欢在呼语前加“小”字,表示关系的亲密。这里的“小柳儿”译成了“Liu”,而不是“Xiao Liuer”或“Little Liu”。“Xiao”和“er”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名字的一部分,“Little”也会引起误解,外国观众看到这种字幕可能会觉得柳湘莲年龄小或身材娇小。

例11: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A man never sheds tears, until his heart is broken.

该句出自《宝剑记》,是林冲被迫害时在绝境中写下的。这里涉及了诗句的翻译,“丈夫”指中国文化里的“大丈夫”“男子汉”形象。译者采用归化翻译,用释义策略,将其译成了“a man”。

三、结 语

京剧的舞台演出特点和观众多样性决定着京剧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翻译方式无法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也无法准确传达京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语言魅力。因此,在进行京剧翻译时译者应从目标观众出发,向目标观众靠拢。了解他们的观看需求,预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达到传播京剧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目的。京剧《尤三姐》是戏曲里面较有代表性的一出“红楼戏”,它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京剧传统文化的传播走势,将其主要唱念译成英语,需要传统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同时也需要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中西文化差异性永远存在,但笔者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景就会更加广阔。

(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庆欢.京剧剧本翻译实践与思考: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9(4):99-103.

[2] 李青云.沉沦与救赎:尤三姐悲剧形象再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07(6):44-47.

[3] 刘上生.试论曹雪芹的尤三姐形象构思:兼解“误被情惑”“耻情而觉”[J].曹雪芹研究,2019(3):67-79.

[4]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荀慧生.红楼二尤(曲谱剧本)[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6] 张晓娟.戏曲字幕双语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播[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1):35-37.

[7] 张超.浅析京剧翻译原则对京剧海外传播的影响[J].海外英语(下),2019(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