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暄语“吃了吗”的语用探析
作者: 刘金丽
摘 要:“吃了吗”作为中国人见面时寒暄的语言,从古时延续至今,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现今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寒暄语,但“吃了吗”这句寒暄语仍然占有很大的使用群体与适用环境。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这一寒暄语的意义及功能进行阐释,并具体说明该寒暄语在使用中的语境制约因素与使用原因。
关键词:寒暄语;“吃了吗”;语用学
一、寒暄语的定义
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是寒暄语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在调查特布兰蒂岛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时,发现当地居民在交际过程中正在使用一种不以传递、获取信息为目的,只是起到建立、保持人际关系作用的特殊语言形式,他将这种语言称为“寒暄语”,并认为寒暄交谈具有填补言语空白的功能。[1]Vladimir Zegarac把寒暄语视为一种社会习俗,并将之分为习用寒暄语和临时寒暄语。[2]习用寒暄语包括借用国外和根植国内传统文化两种语言形式,如“你好”和“吃了吗”;临时寒暄语主要指依赖具体语境而临时产生的寒暄语,比如“去哪儿啊”。我国学者冉永平认为寒暄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关系比较亲近的群体所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这种表达形式虽只含有少量的语言信息,却能使两人的交流达到最大化,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与维护交际双方的社交关系。[3]
“吃了吗”作为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于建立双方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寒暄语,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记。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以前生活条件艰苦,人们常常吃不饱饭,所以两个人见面总是先问“吃了吗”以表关心。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判断某类话语属不属于寒暄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其一,对该话语寒暄意义的理解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并且社会规约性较高;其二,说话者与听话者都明白该话语的交际意图,能在何种语境下高度关联;其三,说话者认为这种高度关联性不依赖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以“吃了吗”为例进行分析:
(1)吃了吗?
(2)早上吃了吗?
(3)早上放在桌子上的包子吃了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1)比(2)更容易理解为寒暄语,(2)比(3)更容易理解为寒暄语,从上往下其寒暄程度越来越低,付出的认知努力越来越多。三个例子中除了“吃了吗”之外,其他的语言结构部分越复杂,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多,其社会规约性就越低。所以,在同等条件之下,若某个话语的理解比另一话语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那它就不容易被视为寒暄语。
二、寒暄语“吃了吗”的语用阐释
(一)语用意义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交际双方在交流中产生的所有话语,其真实意图不都是存在于字面意义中的,有些需要根据所处语境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情态、副语言来体会话语背后的真实内涵。寒暄语“吃了吗”表面上看是一个疑问句,字面意义是询问听话人是否完成“吃饭”这一行为动作,而实际意义在于说话人向听话人实施寒暄问候的言语行为,因此,准确把握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说:“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4]对“吃了吗”这一寒暄语的意义把握,重点在于其语用意义,也就是动态意义,包括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情感态度等在内的话语意义。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言语交际者所传达的信息除了字面意义即信息意图之外,还具有交际意图,即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获取的真正意图。而寒暄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意图在于它所具有的寒暄意义。
例如:
甲:伙计吃了吗?
语境假设:
A.甲和乙在大街上相遇
B.甲正在吃饭,乙来找甲
A语境中,两人在大街上偶遇,刚见面甲出于礼貌与尊重,首先开启会话交谈,询问对方“吃了吗”以达到寒暄的目的,其交际意图不在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B语境中,甲正在吃饭,看到乙出现在面前,于是询问对方“吃了吗”,此时话语的交际意图就是其字面意义,如果对方回答还未吃饭,就会邀请对方一起吃,此处“吃了吗”就不再具有寒暄的意义。
甲:饭吃过了?
乙:哎,你好。[5]
此例就是日常对话情境中,两人刚见面时的交流。“饭吃过了”是“吃了吗”的变体,同样是寒暄语。乙根据语境,理解此时甲的语用意义只是见面问候之意,因此用寒暄语“你好”礼貌回应,以此结束话题,交际成功完成。总之,寒暄语“吃了吗”的语用意义就是见面寒暄,不在于询问“吃饭”这个行为动作的真实性。
(二)语用功能
寒暄语“吃了吗”一般用于会话交际的开头,在两个人碰面时经常会使用,具有开启话题、填补对话空白、调节人际距离、促进区域认同的功能。例如以下这组对话:
甲:(点头示意)吃了吗?
乙:吃了,吃了。
假设此时语境为两人在路上突然碰面,甲先开口问对方“吃了吗”,乙随口说“吃了”。这里的“吃了吗”真实意图不在于询问对方吃饭这一行为动作的真实性,只是一种见面寒暄的作用,而乙回答“吃了”也并不见得是真的吃过饭了。因为乙理解甲的交际意图只是寒暄,没有实际意义,故随口说“吃了”,两人的交际顺利完成。“吃了吗”起到了开启话题,化解两人见面时无话可说的尴尬困境的语用功能,同时也填补了对话的空白。再如下面这个例子:
甲:出去啊?
乙:嗯,去买点儿菜。
甲:最近都不怎么见你,干什么呢?
乙:在家闲着。
甲:听说你老公一个月不少钱啊。
乙:没有没有,你吃了吗?
甲:吃了吃了。
在这组对话中,结合前述话语语境的理解,可以发现两个人的对话逐渐趋向私人化,因此就有了乙这句“你吃了吗”,以礼貌询问来结束隐私话题,既拉开了双方的人际距离,也维护了对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吃了吗”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与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社交关系,打造互敬互爱的社区环境。[6]
作为我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寒暄语,“吃了吗”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某些地区寒暄语“吃了吗”还具有促进区域认同的功能。比如程瑞兰在文章中提到在向农村大爷问路时,如果以“你好”进行寒暄,那么大爷大多不理解寒暄的这层意义,换成“吃了吗”之后,大爷一下子就明白了,交际就能顺利进行。[7]此时“吃了吗”就发挥了促进区域认同的作用。
三、寒暄语“吃了吗”的语境制约因素
任崇芬和王淑怡在《语用学简论》一书中提出语境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外语境。[8]要准确理解寒暄语“吃了吗”的语用意义就必须结合语言外语境因素进行合理推导,否则就会产生误解。语言外语境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语境,如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等。在这些语境因素下,寒暄语“吃了吗”有适用的情况,也会有受到制约的情况。
(一)情景语境
在言语交际中,情景语境因素的不同对寒暄语“吃了吗”的使用制约情况不同,主要从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交际者的年龄、交际者的职业五个方面去分析。
1.时间
寒暄语“吃了吗”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它有时间上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使用“吃了吗”这一寒暄语的时间限制在每日用餐时间段之内,超出时间段后再使用这样的问候就不大合适。另外在一些特殊节日中,寒暄语“吃了吗”的使用也会受到制约。春节期间,寒暄语“新年好”的使用频率就明显高于“吃了吗”。
2.地点
寒暄语“吃了吗”使用的地点或者场合一般是比较放松的地方,比如家门口、超市、广场、大街等,在正式场所和污秽场所则不宜用此寒暄。例如两个熟人在厕所门口相遇,后来者对出来的人寒暄“吃了吗”,顿时场面尴尬起来,显然说话人没有考虑到所处语境的限制。另外寒暄语“吃了吗”属于口语形式,一般用于现实生活场景,很少在社交平台上使用。在线上交流时“吃了吗”多表示为字面意义,而不再是寒暄问候。
3.交际者的身份
所谓“身份”是指言语交际者在社会中或家庭中的地位或人际关系。[9]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人”,行为都要符合个人的身份地位。一般在使用寒暄语“吃了吗”的时候,交际对象通常是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的两人,如亲人、朋友、同事等;或者是身份地位差别不大的人,比如同学、闺蜜之间,而不能用于学生对老师、员工对领导等,对于陌生人一般也不适用,会使人觉得不够礼貌或不受尊重。
4.交际者的年龄
寒暄语“吃了吗”较多使用于成年群体中,以老年人居多,多见于老年人对老年人和老年人对年轻人,而年轻人用“嗨”“你好”“Hello”进行寒暄的较多。
5.交际者的职业
社会语言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语言形式、内容上的选择有所区别。较多使用寒暄语“吃了吗”的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因为民以食为天,农民最关心的是粮食问题。在城市居民中,那些生活中经常见面的人,如邻居、同事等也会选择用“吃了吗”来寒暄;而工人阶层见面寒暄大多会使用“上班去啊”“下班了”之类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他阶层的群体使用寒暄语更偏向“你好”这类常见的寒暄语。
(二)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语境
在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语境因素下,对于寒暄语“吃了吗”的使用制约,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群体。比如中国人自古秉持“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因此用“吃了吗”来寒暄问候,给人一种热情友善的感觉,但是在外国人看来,这句“吃了吗”就不适用于寒暄,这会冒犯到他们的隐私,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经常在见面时使用“How are you”或者“Hello”来寒暄问候,以尽到打招呼的人际关系责任,完成必要的社会交往礼节。
综上所述,寒暄语“吃了吗”的语用意义表达在时间选择上只限于用餐时间段之内;使用地点一般选择非正式场合,并且不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寒暄;交际双方一般是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或者彼此身份地位差别不大,不适合对陌生人使用这样的寒暄语;交际者倾向于成年群体,且多为老年人;使用这类寒暄语的阶层较多为农村地区的群体;对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也要注意“吃了吗”这类寒暄方式的使用。
四、寒暄语“吃了吗”的使用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现今虽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寒暄语,如“你好”“去哪儿”“上班去”,但寒暄语“吃了吗”仍然占据很大的使用群体与适用环境。尤其是在一些人民生活较为集中的地方,使用“吃了吗”比其他寒暄语更为亲切。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第一,“吃了吗”包含着我国浓厚的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得十分紧密,文化依附性很强。我国人民自古秉持着“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对饮食十分重视,“食文化”早已渗入每个中国人心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下,见面问候一句“吃了吗”就成了一种人情味十足的寒暄语。第二,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见面寒暄这样的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选择不会出错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情去说,因此“吃了吗”就成为比较普遍的寒暄语。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怡.现代汉语疑问型招呼语系列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2] 冯文林.中国环境下医患会话中的寒暄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8):143-145.
[3] 冉永平.礼貌的关联论初探[J].现代外语,2002(4):387-395.
[4] 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66-67.
[5] 曲卫国,陈流芳.汉语招呼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6-124.
[6] 林芸.问候语“吃了吗?”的文化哲学意蕴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7-110.
[7] 程瑞兰.汉英寒暄语比较研究:从汉语“你吃了吗?”与英语HELLO谈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9-131.
[8] 任崇芬,王淑怡.语用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 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