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 文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如璀璨星辰,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其中,瑶族音乐文化作为湘桂地区乃至全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李巧伟教授的《湘桂地区瑶族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不仅深入挖掘了瑶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更洞察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正如书中所说:“瑶族歌谣是中华民族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瑶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较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在我国,关于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已颇为丰富,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形态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视角,对瑶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然而,在现代社会,瑶族民歌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难题。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传统,让后代继续传唱瑶歌,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将瑶族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湘桂地区瑶族音乐文化研究》对瑶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索,作者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书中我们可以看见瑶族音乐文化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又保持统一性,他们都将盘王视为始祖,各个分支百花齐放,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书还引入了“民族走廊”的概念,对瑶族音乐进行区域性整体研究,构建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使得瑶族音乐文化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者在发掘、整理、传承瑶族民歌的同时,不忘创新发展,让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接续传统,探寻瑶族音乐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李巧伟教授巧妙地以瑶族音乐为引子,将瑶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等多元领域融会贯通,展示了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该书从瑶族音乐的历史变迁、音乐形态、音乐特色等角度展开剖析,彰显了瑶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这种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方法,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瑶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更能从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包括瑶族音乐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该书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创新性的探讨,紧扣优秀传统文化亟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紧迫课题。书中之论述,既注重理论剖析,又强调实践探索与创新。李教授通过实地调查、采风、整理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该书透过区域间的探索,寻觅到了多样性中的共性。书中阐述:“瑶各地域、各民族中的民歌,受方言、劳作生活和地形地貌的熏陶,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歌类型。在同一地域之内,地理、文化形态、传统审美习惯的差异,更使它们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瑶歌,一种富有意蕴的独特表达,它以寄情山水、寓意故事的方式,叙述着瑶族人民的生活点滴。这种表现形式精致入微,善于描绘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多层次的情感演变过程,展现了瑶族人民真挚、纯朴、温厚的性格。”正如当代杰出人文学者鲁枢元先生所言:“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或影响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政治生活的形态,同时也塑造了这一地区人的性格风貌和精神气质,从而也就影响了这一地区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李教授还挖掘出了九疑山瑶族民歌的民族特色和广西金秀瑶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如瑶族的创世歌《盘王大歌》,五声性调式和瑶族民歌中的“Do Re Mi Sol”音列是韵唱曲常见的音调形式,具有较强的节律性和歌唱性,音律延绵不绝。歌曲的基本结构通常是采用几个衬词型腔和四句歌词组合的方式,然后其他歌词根据这一基本结构进行编曲,从而构成声乐变唱曲。在各种仪式的中间部分会运用到韵唱曲,像盘王祭祀仪式就有韵唱曲,是为了对神进行歌颂和赞扬。韵唱曲没有舞蹈,演唱者一般采取坐姿或者站姿来演唱。随着《盘王大歌》音乐响起,瑶族人瞬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对祖先盘王的敬畏和缅怀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瑶族人的各种情感都将被唤醒,比如手足情、爱恋情等,当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瑶族人将会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并且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近些年,瑶族人分散至世界各地,受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差异的影响,加之瑶族群落支系众多,大部分瑶族人在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但是,无论居住在何地,一旦提及瑶族祖先盘王以及瑶族特色歌舞,瑶族人都会形成共同的意识。
二、继往开来,探索瑶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该书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与路径。李巧伟教授巧妙地结合现代音乐理论对瑶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利用音乐民族志、音乐地理学、音乐人类学等研究手段,对湘桂地区瑶族音乐类型及地域特色进行了深度剖析。该书透过湖南资兴瑶族民歌、江华瑶族民歌、九疑山瑶族民歌以及广西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具体展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途径。这些案例不仅使我们更深入地领悟瑶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更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书积极探索瑶族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如瑶族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的交融、瑶族音乐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传承的议题上,该书主张的核心在维系人才的持续性,具体可以从传承者与继承者的双重视角入手,一是瑶族民歌的传承如何从自然习得的传统方式转向现代教育的方式,二是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石地位。
如今,部分瑶族青年对继承本民族音乐的激情略显不足,一种对本民族音乐的淡化情绪悄然滋生。在多元现代音乐的冲击下,那些以歌曲为媒介、代言以及择偶标准的古老传统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民族情结,增强民族自信。在书中,李巧伟教授是这样说的:“在九疑山瑶族民歌的艺术传承方面,无疑也存在许多的矛盾和困难。过去,人人都可以是瑶族民歌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可见人在瑶族民歌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人才的可持续性对瑶族民歌艺术的发展传承十分重要。瑶族人民习惯以歌言志、用歌传情,瑶歌曾经是人们之间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互相交流、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要想推动瑶族音乐文化蓬勃发展,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手段与风格上实现创新,而人才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三、结 语
总而言之,该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涉及内容广泛、论证严谨、层次分明。这部著作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瑶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更以崭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启发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瑶族民歌,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昔日,它曾是瑶族人民沟通心灵、排解忧虑、消遣娱乐的亲密伙伴,是他们倾诉心声的温馨港湾。如今,传统瑶族民歌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相较于传统瑶族民歌的单一形式,流行音乐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时代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痴迷,传统瑶族民歌已难以激起年轻一代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技巧与风格上紧跟时代步伐,为瑶族民歌注入新颖气息,赋予其崭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本书阐述的核心理念,亦是瑶族音乐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文化为民族之灵魂与命脉。”本书对瑶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旨在延续瑶族人民的民族情怀与精神生命。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尊重和传承瑶族民歌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瑶族民歌艺术得以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只有将瑶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到底,才能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后世,继续滋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务必携手共进,为传承与创新瑶族民歌艺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