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传统,温暖千家万户
作者: 江魏在寒冷的冬季,一床柔软的棉被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与舒适。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许多传统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手工弹棉花这一古老的手艺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依然有一些人坚守着传统,用自己的双手为人们带去温暖。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手工弹棉花传承人——吴长东。
吴长东出生于陕西省佛坪县袁家庄村,现年56岁。他2岁丧母,8岁丧父,15岁便开始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日子过得异常艰苦。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许多外省的工匠、手艺人来到佛坪,在机缘巧合下,吴长东对手工弹棉花有了兴趣,也想着学一门手艺好养活一家人。1985年3月,吴长东拜四川籍弹花匠周成银为师,开始学习手工弹棉花技艺。刚开始他觉得师父的手艺很神奇,也很有趣,应该很好掌握,没成到这一学就是三年。一开始,吴长东跟在师父后面做纺线、接网线、收边、扯边等杂活,他总想着能像师父一样背上二米三的弹花弓,独立弹一次棉花,这个机会在他学艺一年以后终于等到了。在给三教殿村一户肖姓人家干活时,师父生病,让他尝试独立弹一次花。吴长东第一次背起棉花弓,左手握弓,右手拿锤,手起锤落竟然打了空弦。他第一次弹花,结果弹得厚薄不均,高矮不平,没把棉花弹“熟”,质量不行。于是师父又重新弹,让他在旁边好好学。
他十八九岁就开始在山沟里走村串户,跟住家户里的妇女们打交道,日复一日干着重复的活,时间久了腰、肩膀都痛。在自己第一次独立弹花受挫之后,吴长东有了放弃学艺、想要回家的念头。一天,他自己偷偷离开了。在回家的半年里,师父周成银找了他两三回,劝他不能半途而废,再坚持学个一两年便能出师了,就这样吴长东又继续跟着师父学艺。师父严格地教导吴长东,教他从细节入手,大胆运用工具,终于在一年半之后,吴长东学成,可以自己独立弹花,并完成一床棉被的制作。从这之后,谁家结婚嫁女置办喜被,送学生出门上学置办被褥,出门打工置办行李铺盖,都离不了吴长东的手工弹花棉被。甚至现在佛坪多数百姓家中还保留着自己结婚时请吴长东手工弹花、绣线的喜被。
在吴长东看来,手工弹棉花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项手艺已经传承好几代人了,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让这门手艺更加精湛。吴长东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它。
20世纪90年代,吴长东靠着这门手艺组建了家庭,在生产队租了公房,开设了棉花加工坊,妻子秀英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的这项手艺也有了新的传承人。这时吴长东引进了一台弹花机。引进机器后,节省了时间,弹花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相比于机械化生产的棉被,手工弹的棉被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首先,手工弹的棉被更加柔软舒适,因为它采用了纯天然的棉花作为填充物,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手工弹的棉被中间厚、四边薄,保证了棉被的质量和舒适度。其次,手工弹的棉被更加环保健康,因为它没有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和染料,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最重要的是收边,牵经纬线机器也无法替代。所以,吴长东还是坚持手工弹花,几十年如一日,手艺越来越精湛。
手工弹棉花尽管有着诸多优点,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机械化生产的棉被价格更低廉,使得手工弹棉花的市场竞争力变弱。其次,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最后,手工弹棉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匠人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吴长东表示:“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我们的产品,让更多人知道手工弹棉花的好处和价值。同时,我们也会不断改进和创新这门技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对于未来,吴长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说:“我希望能够将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广和发展手工弹棉花产业,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门手艺。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让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吴长东这样的坚守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床床温馨舒适的棉被,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佛坪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