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教育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
作者: 王海麦摘 要:本文以西安美术学院“文化考察·古建筑测绘”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研究基础,详细解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特点和前期教学改革情况,探讨思政教育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设定“三主线、四阶段、六环节”的思政教学结构,将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创新实践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阐述课程专业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同时,突出课程思政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关键词:思政教育;环境设计;古建筑测绘;教学改革;立德树人
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一、古建筑测绘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基础
西安美术学院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经过近二十年的教育深耕,深化教学结构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要旨,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在学术层级中不仅开辟了新领域,还在教学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专业的师资团队支撑
西安美术学院的古建筑测绘课程,得益于一支由资深教授、行业专家和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不仅在古建筑测绘、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卓越的思政理论素养。他们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能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团队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多本专著及教材,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理论研究课题,为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思政优势特点
古建筑测绘课程自身便是一座天然的思政教育宝库。它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建筑文化历史场景,通过实地测绘、数据采集和分析,让学生直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课程内容涵盖建筑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如介绍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讨论古建筑保护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境界。
(三)前期教学改革的铺垫
西安美术学院古建筑测绘课程的思政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多年教学改革的深厚基础之上。自课程开设以来,教学团队致力于更加贴近学生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现场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工坊教学和公开展览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形成了“三主线、四阶段、六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灌输,而是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学生专业成长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驱动力。例如:在现场教学阶段,打破班级界限,跨班分组进行现场测绘,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还在实践中深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工坊教学中,学生参与文化传承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
古建筑测绘课程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结合思政教育的理念,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建筑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下将从教学理念更新、内容创新和方法革新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更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巧妙结合
在古建筑测绘课程中,始终坚持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巧妙结合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更新,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古建筑测绘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古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进行了精心安排。通过讲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建筑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测绘实践中,强调对古建筑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师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古建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内容创新:融入在地社会实践与艺术科技思考
在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将在地社会实践与艺术科技思考融入其中。
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合作,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古建筑的实际测绘与保护工作中,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将艺术科技思考引入古建筑测绘课程中。[2]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呈现等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也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古建筑。这种跨界的思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想象力,使他们在学习古建筑测绘的同时,也能够领略科技与艺术交融之美。
(三)方法革新:多元化教学增强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元化的革新尝试,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机会,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古建筑测绘知识;而线下教学则注重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古建筑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古建筑进行测绘与保护方案的设计,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教师还通过模拟古建筑保护现场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挑战,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思政教育与古建筑测绘技能相得益彰
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辅相成,塑造新一代文化遗产守护者,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使其心灵与技艺得以全面发展。[3]
(一)测绘技能培养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
古建筑测绘课程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文化与责任的传递。在测绘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巧妙地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其中,讲述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进而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使命感。学生在掌握测绘技巧的同时,也深刻理解自己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角色与责任。此外,课程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实地考察、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个人行为对社会、对历史的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实地考察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们走进西安回坊,亲身参与古建筑保护项目,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古建筑在当代生活中的角色与价值。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一颗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种子。
(二)实践操作中锤炼工匠精神与职业操守
古建筑测绘工作是一场对耐心、细心与专注力的考验。我们深知,只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才能确保测绘数据准确无误。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每个步骤都达到高标准,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强调测绘工作中遵循法律法规、尊重历史原貌、注重安全环保的职业操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高效准确地完成测绘任务,更懂得了专业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新实践中激发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古建筑测绘领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古建筑测绘课程鼓励创新与数字化教学,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无人机场地数据提取、三维测绘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测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开展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竞赛,学生们被赋予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勇于面对未知,敢于尝试新思路,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
四、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双赢
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建筑测绘这一领域,西安美术学院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两者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视其在思政素质方面的成长与表现,力求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均衡提升。
(一)建立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评估古建筑测绘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了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学习态度及思政表现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在知识掌握方面,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古建筑测绘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技能运用方面,教师着重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测绘精度、速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则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投入等来进行评估。思政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一环,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以及创新精神等思政素养的培养情况。这一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旨在确保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更在思政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6]
(二)将思政素质纳入评价标准
在古建筑测绘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将思政素质明确纳入评价标准,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思政表现。例如,在团队协作进行古建筑测绘实践时,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是否积极承担责任、是否尊重并保护古建筑、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思政素质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思政素质纳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与思政素质相关的加分项。例如,对于在测绘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活动的学生,教师给予其额外的加分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促进他们在专业学习和思政素养上实现双重提升。
(三)以心得感想为窗口,窥探学生思政成长轨迹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政成长情况,鼓励学生定期撰写学习心得和感想,并以此为窗口窥探他们的思政成长轨迹。阅读学生的心得感想,可以了解他们对古建筑测绘课程的认识、对专业技能掌握的自我反思以及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体会。这些真实的反馈不仅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政动态,还为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内容提供重要参考。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心得感想时,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有的学生在心得中提到了在测绘实践中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逐步增强;还有学生分享了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沟通协调,这体现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操守不断提升。[7]通过这些心得感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育工作。
五、结 语
实践证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值得在更多专业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西安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依托于西安美术学院教育教学项目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24KS002)。
参考文献
[1] 易永余,王金莲.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模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模具制造,2024,24(6):95-98.
[2] 林阳,廖珊珊.工科院校“民间美术”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福建理工大学学报,2024,22(2):183-188.
[3] 高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3):230-233.
[4] 刘磊.基于工匠精神内涵的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以《机电产品三维设计》课程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1):79-82.
[5] 张艳玲,薄冬营,张堃.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3):180-184.
[6] 吕桂菊.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优化路径研究: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23):146-148.
[7] 赵一凡,吕桂菊.地方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2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