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旬阳民歌活态传承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袁龙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旬阳民歌活态传承的探索与思考0

摘 要:旬阳民歌是陕西省旬阳市地方传统音乐,过去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旬阳文化工作者将旬阳民歌整理成演唱材料、音乐专辑等,并以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促进旬阳民歌传承和发扬。本文对旬阳民歌的传承难点、传承方式、传承举措等方面进行研究思考,提出培育新传承人、创新传承方式、争取政策支持等促进旬阳民歌活态传承的建议,为旬阳民歌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旬阳民歌;活态传承;非遗

旬阳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属秦巴山区东段,东邻湖北省郧西县,南接竹山县、竹溪县,西与安康市汉滨区接壤,北与本省镇安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554平方千米,辖21个镇309个村(居、社区),常住人口35.2万人。民政部于2021年1月20日批复同意陕西省撤销旬阳县、设立县级旬阳市,这也是陕南唯一一个县级市。市区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状若太极,被誉为“中华天然太极城”。旬阳人文历史悠久厚重,秦时设关、西汉置县的旬阳,处于秦楚蜀交界地带,水域交通十分发达,是秦巴山区山货特产进入长江的必经之地,经济繁荣极大增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使荆襄巴蜀文化、汉水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旬阳也是历史上陕南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明清两代,南方和中原各省居民纷纷向秦巴山区迁徙,移民迁徙既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旬阳民歌正是随这些繁荣而出现,并成为一支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旬阳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品种齐全,形式多样,体现了旬阳明清川陕大移民所形成的多色彩、多风格、交融性民间文化特色,也表现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交流,旬阳也因此被誉为陕南的民歌之乡、小戏之乡。保护与传承旬阳民歌,对于弘扬旬阳优秀文化、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服务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旬阳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保护现状

(一)风格特点

旬阳民歌源于生产生活,口口相传,具有悠久的历史。旬阳民歌曲调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陕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旬阳民歌的种类有号子、山歌、小调、歌舞曲、民俗歌曲等。号子有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等,节奏整齐铿锵有力,曲调简朴情绪激烈,多采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山歌又称为“喊调子”,多在砍柴、放牧、种植等劳动中向远处的人遥传情意,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类;小调是旬阳民歌中数量最多的民歌,表现手法细腻,简单规整,寓意于叙说故事,曲调均音域不宽,一般都在一个八度内,因此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旬阳民歌种类。旬阳民歌风格上既有中原文化的阳刚,又有江南文化的阴柔,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曲调多属于徵调式,也有宫、商调式,音程以级进式为主,音符很少跳进,旋律流畅,易学好唱,满足了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精神需求。

(二)保护现状

20世纪80年代,在旬阳历届政府的重视下,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群文工作者通过挖掘整理,结集出版了《旬阳民歌集成》。该书共有七卷,收集了各类民歌868首,其中34首被《陕西民歌集成卷》收录。近年来,旬阳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普查,先后整理出旬阳民歌1200余首,出版了旬阳民歌演唱材料5部,制作了音乐专辑3张,拍摄了旬阳民歌MV15首,创作了10首广场舞旬阳民歌。经过几代人不遗余力的保护和传承,旬阳民歌在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南民歌创作研究基地”。

二、旬阳民歌活态传承相关举措

(一)普及旬阳民歌广场舞

广场舞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健身休闲的一大爱好,在旬阳城区,有数十支广场舞队伍。借广场舞风靡的东风,旬阳市文化馆将《一身蓝》《观画眉》《八哥》《四川下来一条河》《月亮当头》等旬阳民歌改编成广场舞音乐,由专业舞蹈老师编排出广场舞,并组织举办旬阳民歌广场舞培训班、旬阳民歌广场舞音乐推广展示活动,让群众充分领略旬阳民歌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也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交流技艺的平台,使旬阳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开展旬阳民歌培训工作

旬阳市文化馆扎实推进“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子项目非遗新苗培育、老年合唱团、旬阳民歌电吹管培训班,坚持开办旬阳民歌骨干培训班、中小学教师旬阳民歌培训班、群众演唱班,对21个镇近百名文化馆分馆馆长、音乐教师、自乐班文艺骨干、旬阳民歌爱好者进行“非遗保护”“旬阳民歌”“旬阳民歌广场舞”等培训。该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举办旬阳民歌培训一百余场次,共有千余人次接受了较为系统和专业的旬阳民歌培训,培养了旬阳民歌传承人百余名,爱好者上万人。

(三)做好旬阳民歌推进宣传

旬阳市文化馆积极开展旬阳民歌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四进”活动,并联合志愿组织开展“滨河大道群众文化园”志愿服务活动,把旬阳民歌带进企事业单位,带到老百姓的身边。当地政府也在电视台、新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旬阳民歌,并在重大节庆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旬阳民歌大赛、旬阳民歌广场舞大赛、农民自乐班调演、百姓大舞台、文化大院展演、文化大户展演等专场文艺活动,让旬阳民歌演出走近群众,融入生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为了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民歌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旬阳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召开“旬阳民歌大家唱”采风座谈会,邀请汉中、安康等地的优秀民歌手进行交流座谈,旬阳还选派民歌歌手多次外出培训、学习、比赛,如参加安康“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节目展演,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陕南陕北及甘肃、湖北等省举办的民歌交流活动和大赛,并获得多项殊荣。原创新民歌《姐儿生得白飘飘》、旬阳民歌题材原创少儿群舞《帽圈圈》先后登上央视大舞台,大型原创旬阳民歌音乐剧《兰草花儿开》、法治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红色原创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等一系列文艺作品在省、市、县进行巡演,已成为旬阳亮丽的文化名片。

三、旬阳民歌活态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群众开始接触多元化的文化和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因此受到了极大冲击,旬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一)生活方式改变,部分旬阳民歌濒临消失

随着时代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的旬阳民歌开始逐渐淡出旬阳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旬阳民歌中的号子,其产生于纤夫这一群体,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因汉江流域水运较为发达,纤夫众多,拉纤时为了统一步调、提振士气,兴起了一领众和的号子,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旬阳民歌类型。它诞生于劳动,反映的是劳动生活。随着陆运交通逐渐发展,汉江水运已不复存在,纤夫这一职业也已退出历史舞台,会创作号子、演唱号子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年轻人不知号子为何物。

(二)演唱人才断层,旬阳民歌演唱人才后继无人

旬阳民歌仅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且已59岁,其他仍然活跃在旬阳民歌传承、演唱方面的人才大多也在40岁以上,整体民歌演唱队伍存在老龄化趋势。因旬阳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歌曲内容不符合年轻群体的喜好,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去了解、学习旬阳民歌。此外,对旬阳民歌的系统性培训开展较迟,近年来虽然不断开设旬阳民歌培训班,但因培训时间较短,年轻的民歌演唱人才还未成长起来,旬阳民歌演唱队伍出现了年龄断层、人才断层的情况。

(三)传播渠道受限,旬阳民歌难以提升关注度和传唱度

旬阳民歌尽管已通过制作音乐专辑、拍摄MV等数字化方式进行推广宣传,但效果有限,还未能在自媒体、数字化时代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传播。笔者在各大音乐App中搜索,仅有《兰草花》一首旬阳民歌音源,其他旬阳本地人耳熟能详的旬阳民歌根本无法通过音乐App进行搜索播放。因此,除了官方组织演出或发布视频外,普通群众没有收听或者观看旬阳民歌的渠道,也无法向他人、向社会推介旬阳民歌歌曲,这极大限制了旬阳民歌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推广。

四、对旬阳民歌活态传承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树立旬阳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旬阳民歌作为旬阳市唯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辉煌的河源文明的产物,是旬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它在即兴编作、口头传唱中逐渐形成,又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记录了旬阳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旬阳人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旬阳人的情感认同,歌唱着旬阳人的生活故事,也是旬阳人的文化骄傲。我们应当提升对旬阳民歌的认识,让它成为旬阳人心中一面高扬的文化旗帜,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

(二)以人为本,培育活态传承人

传承的落脚点在于传承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承人的重要性,也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创造开展旬阳民歌传承工作的条件,让其将自身本领展示出来、传承下去,同时探索推进职业传承制度,以免出现传承人后继无人的情况;二是发现和培育一批年轻的旬阳民歌传承人,并做好传承人管理工作,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年轻传承人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青年非遗传承队伍建设,还要积极组织传承人队伍到民间参与采风调研,确保旬阳民歌有人歌唱、有人创作、有人传承;三是构建文化传承社会联动,要与本地学校加强合作,在学校开设旬阳民歌教学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培育旬阳民歌专业人才,从根源上解决传承人缺失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造传承新方式

除了常规的挖掘整理,在保留旬阳民歌原汁原味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旬阳民歌传承途径和模式。首先将旬阳民歌与自媒体平台结合,制作技术精良、内容优质、有地方特色的短视频在各App和网站平台投放,提升旬阳民歌的传播力,让旬阳民歌“走出去”;其次将旬阳民歌传承与文化旅游结合,结合景区特色打造民歌旅游产品、开发文创产品,并做成旬阳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和亮点项目,让旬阳民歌给景区游客留下美好又深刻的印象,吸引人们关注、喜爱旬阳民歌,让旬阳民歌火起来;最后举办民歌竞赛、民歌节、民歌巡演等活动,让学唱旬阳民歌的人都有机会站上舞台演唱旬阳民歌,展示旬阳风采,以此提升年轻一代旬阳人对旬阳民歌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推动旬阳民歌学唱和演出事业,让旬阳民歌传播下去。

(四)政策支持,助力民歌新发展

旬阳民歌的活态传承,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重视和关怀。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旬阳民歌活态传承在制度上予以鼓励,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护传承旬阳民歌的重要性,强化各行政部门之间统筹协作,建立旬阳民歌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流通推广各环节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财政保障,加强非遗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到专处、用到实处、用在刀刃上,还可成立旬阳民歌专项发展基金,为非遗传习所、传承人提供保护资金,鼓励传承人举办传习活动,积极带徒授艺。三是打造交流项目,官方组织旬阳民歌交流活动,搭建高质量民歌交流传承平台,让旬阳民歌走出旬阳,让传承歌手在交流中获得成长。

五、结 语

总而言之,需要更多人、更多部门重视非遗,认识旬阳民歌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培育更有质量的传承人队伍。要结合时代潮流和地方特色进行创新创作、拓展发扬,赋予旬阳民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让旬阳民歌在旬阳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旬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