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的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作者: 王红

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的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0

摘 要:本文围绕甘肃省平凉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现状分析和传承策略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探讨了平凉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培养传承人才、优化传承环境、深入挖掘内涵、促进产业融合等针对性策略。研究发现,平凉市非遗项目虽然面临年轻人参与度低、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创新传承模式等措施推动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非遗内涵,鼓励其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的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甘肃平凉;非遗项目;传承策略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是中华民族多个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远的历史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浓缩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信仰等,体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推动甘肃各地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的特点

平凉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这里汇聚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平凉剪纸、崆峒武术、春官说诗、庄浪高抬、马尾编荷包、泥塑、面塑、根雕等,它们不仅体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俗风情。首先,这些非遗项目技艺精湛,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平凉剪纸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崆峒武术以独特的招式、刚柔并济的技艺和修身养性的理念吸引了众多关注;春官说诗以即兴创作、诙谐幽默的特点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其次,这些非遗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项目都源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马尾编荷包、泥塑、面塑源于当地农民的传统手工艺,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最后,这些非遗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凉剪纸、崆峒武术、春官说诗等已成为平凉乃至甘肃独特的文化符号。根雕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二、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现状分析

(一)传承现状

平凉市非遗项目的传承既表现出一定的活力,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通过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方式,许多非遗项目得以延续,一些非遗传承人积极投身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教学工作,努力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例如,平凉剪纸的传承人通过开设剪纸班、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艺术。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非遗项目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一些非遗项目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限制了其传承的范围。再加上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

(二)保护现状

在非遗保护方面,平凉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平凉市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传承、展示和宣传。平凉市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当地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非遗项目众多,保护资金和资源有限,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此外,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例如部分传统手工技艺无法纳入现有的保护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三)发展现状

平凉市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一些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创新发展。例如:平凉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剪纸作品;崆峒武术通过参与国际武术交流、举办武术比赛等,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平凉还被誉为“武术之乡”。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平凉市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项目,如邀请传统工艺匠人现场演艺、组织非遗主题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不仅增加了非遗项目的社会认知度,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持传统技艺的纯正性,如何更好地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等,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从业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的传承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护政策

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第一,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平凉已实施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非遗传承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鉴于当地众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比如,制定专门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和扶持政策,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工作支持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非遗事业;建立健全非遗项目动态申报、评估、调整的制度机制,确保保护措施与非遗项目的实际需求相匹配。第二,健全非遗保护组织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平凉市可在政府层面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推进各项保护措施有序进行。同时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企业、社区、学校的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非遗保护活动。

(二)培养传承人才,创新传承模式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非遗技艺,但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从培养新生代传承人、创新传承途径两个层面入手,既能赓续非遗技艺,又能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第一,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各种培训机制发掘和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平凉市可以在文化馆、学校等场所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传授,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还可以组织非遗技艺大赛,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给予奖励和支持,以此凸显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激励更多人投身其中。

第二,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也是确保非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非遗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平凉市可以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这些非遗技艺,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如非遗体验营、非遗艺术节等,让更多普通群众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另一方面,要鼓励非遗项目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创产品,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销售,提升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饱含地域文化底蕴的非遗薪火相传。

(三)优化传承环境,拓宽传承渠道

第一,优化非遗传承环境,为传承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场地等,为非遗传承人创造更好的创作条件。还要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如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馆,系统展示和保护这些珍贵的非遗。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非遗传统活动的保护,鼓励将一些与节庆、信仰等相关的非遗项目纳入地方文化活动日程,维系其在民间的生存与发展。第二,拓宽非遗传承渠道,让更多人参与非遗的学习和传播。

(四)深入挖掘内涵,促进创新发展

要推动平凉市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只有完善的保护政策和健全的组织体系还不够,还需要从内涵挖掘和创新发展两个层面入手,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许多非遗项目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内容,这些内在价值是支撑非遗项目生生不息的根源。因此,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应通过研究、保护、传播等方式,系统梳理和展示这些非遗项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真正理解和诠释好非遗的文化价值,才能让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认同。此外,平凉市还应支持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用新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非遗,开发出更多贴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和体验项目。

(五)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传承发展

1.推动“非遗+旅游”发展模式

非遗项目与旅游业融合,是带动非遗传承的重要抓手。平凉市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比如:打造以崆峒武术为主题的特色民宿,让游客在领略传统功夫魅力的同时亲身体验武术;组织非遗工艺品制作体验活动,邀请平凉剪纸、根雕等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教学,让游客在欣赏传统技艺的同时,能亲手感受创作的乐趣。此外,平凉市还可以积极申报“全国非遗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借助国家政策资源和媒体宣传,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这种“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能推动非遗的广泛传播,提升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双赢发展。

2.推行“非遗+创意”发展模式

鼓励非遗项目与创意设计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开拓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平凉市可以支持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将传统工艺技法运用于日用品、服饰等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比如:平凉剪纸的精美图案可以运用于高端瓷器、服饰等设计,让它们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气质;将崆峒武术刚柔并济的特点融入休闲服饰设计,打造出既适合人类运动又具有文化内涵的时尚单品。同时,平凉还可以依托当地非遗资源,发展以非遗为主题的创意园区,汇集一批非遗工艺创新工作室,鼓励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推行“非遗+创意”的融合发展模式,既能推动非遗技艺创新,又能提高其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非遗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3.推行“非遗+教育”发展模式

将非遗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不仅能传承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平凉市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将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小学的艺术、历史等课程,让学生接受非遗的熏陶。同时,邀请剪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实践工坊,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非遗主题夏令营、研学旅行等活动,让青少年深入非遗场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学校的积极推进,不仅能培养一批非遗传承后备力量,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非遗知识,增强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总之,“非遗+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助于将非遗知识有效转化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为非遗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四、结 语

甘肃省平凉市非遗项目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了地域特色,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黄土高原文化独特魅力的缩影。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这些非遗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未来,平凉市将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让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甘肃省平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施秀萍,祁晓亮.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N].甘肃日报,2024-06-05(6).

[2] 冯思萌.甘肃省河西地区剪纸与刺绣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3.

[3] 高照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浅析[J].文化产业,2023(5):134-136.

[4] 任向红.甘肃非遗手工艺传承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5):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