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提升读者文化艺术素养的实践及思考

作者: 邱跃

公共图书馆提升读者文化艺术素养的实践及思考0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公共图书馆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使命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提升读者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创新实践及成效。陕西省图书馆通过举办陕图讲坛、陕图课堂以及文化艺术素养提升班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深度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从构建思想文化体系、资源载体体系、项目实施体系、传播路径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公共图书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素养;陕西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承载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职责。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艺术素养的普及推广活动,能够极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1]笔者立足于陕西省图书馆(以下简称“陕图”)在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其在服务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借此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为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陕西省图书馆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创新实践

(一)以陕图讲坛为基石,邀请专家深度讲解文化密码

陕图在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其中的一大亮点便是陕图讲坛。讲坛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课程,如“卯榫之间的中国古建筑艺术”“秦腔音乐的百年变迁”“聆听国乐——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唐代壁画与千年长安”“镜中秘语——中国千年古镜文化”“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天地一沙鸥——杜甫笔下的自我剪影”等,为公众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受邀做客陕图讲坛的专家以自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讲述视角,将遥远古老的文化遗产与当下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让聆听者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文化自信。除此之外,陕图讲坛还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在线直播等形式,将这些讲座内容推向更广泛的受众,让无法到场的读者也能够享受这一文化盛宴。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讲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更多读者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以陕图课堂为补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进程中,陕图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利用“‘学在陕图’公益课堂”这一活动,为广大读者提供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例如,陕图邀请高校的古琴系教师,开设了一系列以古琴为载体的课程,包括“古琴与音乐修养”“古琴经典曲目赏析”“经典琴歌学习”“古琴经典指法教学体验”等,讲授古琴历史与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深度体验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授课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演奏,为读者演绎了一场场声音与灵魂的对话,让读者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践为提升全民族文化艺术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三)以文化艺术素养提升班为拓展,让学员深度学习文化艺术技能

陕图开设了一系列文化艺术素养提升班,让广大群众在亲身实践中深度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策划的民族舞班、软笔书法班、国画班、声乐班等,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例如在书法班中,授课老师为学员解析书法的用笔、结构、书写技巧等,他们深入讲解并一一示范,让学员们充分学习中国书法艺术,进而传承中国书法与文化;国画班从中国山水画入手,授课老师解读经典山水画作,让学员深度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和传统笔墨思维,再通过技艺研习,让学员们系统学习国画绘画艺术。陕图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培训,助力广大读者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贡献重要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

陕图虽然运用讲座、培训等形式,积极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活动内容缺乏深度,未能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主题多聚焦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以及普及性的文化领域,导致活动在传播深度和广度上均显不足。这些活动未能构建起全面、系统的思想文化支撑体系,使公众在参与活动时难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完整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在发挥其作为文化传承与推广重要阵地的功能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二)活动实施存在随机性

尽管陕图开展了一系列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缺少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活动实施多显现为零散与即兴的特点,未能形成系统性。所举办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活动大多局限于单一事件的举办,未将这些“点”串联成“线”,进而拓展为覆盖范围更广的“网”和“面”的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的局限性。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同样缺乏对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角色和功能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构建,限制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业务分布较为分散

陕图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涉及阅读推广、会议展览、借阅、典藏报刊、教育培训、地方文献等多个部门,各业务部门除了必要的项目协作,还缺乏更深层次的整体统筹和全面合作。这种业务分散的现象,无疑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加强内部业务部门间的整合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陕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协调协作存在局限性

陕图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所展现的业界协作虽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其合作模式还局限于零星的项目实施,未能形成覆盖面更广泛、更系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一个统筹协调的机制。面对这一现状,陕图亟须建立和完善顺畅高效的协调协作机制,以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三、建 议

(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构建

国家图书馆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出版,联合全国各地图书馆开展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加深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地方图书馆需要利用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积极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文化精粹,整理并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吸纳和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分阶段、有序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每一个阶段性成果,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与文化活动中,有效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二)资源载体体系的构建

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积极构建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群,以多样化的形态满足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不同需求。在此过程中,策划举办晒书节等群众互动性强的活动,引导广大公众深入了解和认识古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还可以不断挖掘馆藏资源的深层价值,制作微纪录片、专题片等,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有了这样的资源载体体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才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普及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挥重要作用。

(三)项目实施体系的构建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团省委可以共同主办读书节等活动,采用跨部门协同合作的模式,整合文化旅游系统、教育系统、团组织系统三大力量,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密切组织体系,确保活动有效实施和广泛覆盖。由于基层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较少,服务手段较为单一,活动针对性不强,文化吸引力不足,群众在图书馆中获得感较低。[2]因此,省级图书馆在举办活动时应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联动起来,将优质资源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共享,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四)传播路径体系的构建

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读者群体碎片化、分众化的挑战,结合线下传统传播与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传播途径,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播路径体系成为当务之急。[3]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响应新时代文化传播的要求,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如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开设各类专栏,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构建一个既能提供视觉欣赏、阅读理解、听觉感受,又能实现互动交流的“指尖图书馆”,为群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四、结 语

陕图在提升读者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示了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未来,公共图书馆需进一步深化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张秀敏.区级公共图书馆读者艺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书山音乐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3):84-90.

[2] 江锦才.乡村文化兴盛道路上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广西南宁市公共图书馆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研究,2023,53(3):39-45.

[3] 曹艺,王佳怡.“图书馆+”服务助力全民素养提升的实践与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2(4):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