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中的学术研究问题探究

作者: 杨燕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中的学术研究问题探究0

摘 要: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中的学术研究问题,以期为两者深入融合中的高质量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学术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的主要方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研究联盟、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的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的学术研究,是两者能够深入融合的基础保障,对于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现状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文化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红色文化的现状

我国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目前全国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超过93%;有260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纳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585个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甘肃省文物局公布了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2个,全省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2536件。

(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数量庞大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时代价值,既是对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是对我党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更是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价值指南。

二、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与方向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工作的地位明显提升,内容导向性更加明确,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奋斗精神,并且注重将这些内容融入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校园文化和日常活动中,使高校思政教育发生了新变化、取得了新成就、呈现出了新气象。但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优化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深入红色文化场馆的实践教学较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等。

(二)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

高校思政工作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1.创新理念,构建新时代思政教育大格局

“大思政课”就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将思政小课堂同能够打开视野、树立格局、涵育情怀、激励担当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拓宽领域、搭建载体,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资源,承担新时代立德树人新使命

高校思政工作具有立足当今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工作需要不断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载体、优化教学途径,既要确保思政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又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更多丰富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讲“活”思政课,克服简单照本宣科的现象,增强教学亲和力、感染力,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风范,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也是红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解读和挖掘红色文化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所包含的思想精粹和精神内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利用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团结凝聚力量的作用,使其在塑造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融合既是对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求,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两者融合能够有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把革命文物、红色历史潜移默化地植入思政课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丰富思政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达到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两者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肩负着党的思想和政治建设的重要职责。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红色文化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地接受思政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两者融合能够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可以激励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担当,提振精气神,使红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四)两者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两者融合能够有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把更多大学生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四、加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学术研究的

重要性

加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需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并创造性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再创新性地运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拓展思政教育途径、优化思政教育方法,以求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有力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理论支持

学术研究能够为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丰富内涵、时代特点,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内容、方式,为两者融合提供更加合理的切入点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融合的方向和效果。

(二)推动创新发展

学术研究能够推动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双向创新发展。通过对两者融合的条件、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更加科学的理念、方法和对策,为融合提供更加准确的思路和路径,促进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不断发展。

(三)提升专业水平

学术研究能够提升研究人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推动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促进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能够为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的视角和方法。

(五)提升教育效果

学术研究能够提升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效果。通过对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进行研究和评估,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

五、整合研究力量,联合开展红色文化与

思政工作学术研究的路径

开展红色文化与思政工作学术研究需要在整合研究力量的基础上以建立研究联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新价值和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推动凝聚学识、提升研究水平、达到合作共赢。

(一)建立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专家库

专家库是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组织建立的一种存储专家信息的信息库。根据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实际以及联合开展学术研究的需要,建立有关专家库,搭建学术研究的信息体系,一方面可方便快速地获取专业知识、行业数据和参考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家间交流协作,为推动学术领域快速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决策等信息支持。

(二)成立红色文化场馆、高校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联盟

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红色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各类纪念馆专委会、学会,为红色文化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参谋助手、桥梁纽带、咨询培训等作用。为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工作,可发挥各级专委会和各类学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在不同地域范围内成立红色文化场馆、高校、媒体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联盟,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学术组织,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利用和宣传推广中搭建桥梁、深化合作,推动智库服务作用有效发挥。

(三)研发专门课程,建设高校思政课程群

通过确定课程目标、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的“三部曲”,开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专门课程,创建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从而优化、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挥专家库和研究联盟的作用,按照课程的规划性、统一性、完整性、特定性等特点进行研发。编写科学实用的课程教材,需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四)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特色课题研究体系

目前,我国课题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层级,研究类型主要分为应用性研究课题、经验性研究课题和实验型课题三种。红色文化场馆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要将高校深厚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红色文化场馆丰富的实践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提高课题申报层级、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员的研究水平、锻炼研究员的研究能力,形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五)建立学术研究数据库

在专家库和研究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红色文化与思政工作融合的学术研究数据库,收录相关研究论文、报告、案例等,为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方便他们开展研究工作。

(六)拓宽研究成果展示渠道、丰富传播形式,促进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论文和刊物一直是先进学术研究成果输出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就目前来看,红色文化能够投稿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不多,常见的有《毛泽东思想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文博领域关于纪念馆基本理论方法研究的CSSCI期刊不多,如《中国纪念馆研究》《博物馆管理》等;关于革命文物的核心期刊更是少之又少,如《南方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这大大限制了红色文化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积极性,阻碍了行业发展。笔者建议在红色文化行业积极争取筹建公开刊物的同时,本着红色文化场馆和高校联合进行学术研究的原则,可在教育类核心期刊设立新栏目吸纳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有效拓宽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渠道。

六、结 语

综上所述,采取多举措并进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学术研究,高效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进程、加大融合力度、优化融合路径,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