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作者: 郭晨曦
摘 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群众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面临着民间主体和管理主体层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在民间主体层面汇聚乡贤力量,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构建具有叙事性的景观以丰富文化活动;在管理主体层面,建立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传承乡村文化,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群众文化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被置于优先位置。此战略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物质发展,也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反映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现状,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当前文化活动存在着多重挑战,如活动形式单一性与现代化发展存在矛盾等,直接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活力与吸引力。因此,探讨和优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一)民间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民间主体是指普通村民、乡贤和各类非政府组织。民间主体自发参与或组织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乡村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
1.村民主体性分化严重
在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动中,民间主体中村民的参与度和主体性展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此点在不同年龄层、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的村民中尤为突出。例如年轻一代受现代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大,更愿意选择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老年人则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而更多地参与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此种主体性的分化导致乡村文化活动不均衡发展,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使得文化振兴活动的主体基础被削弱,文化传承面临断裂的风险。
2.村落现代化发展与特色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乡村现代化不断推进,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逐渐进入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稀释了传统乡村的特色。现代娱乐媒介如互联网、电视等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削减了其参与传统戏剧、民歌等活动的时间和兴趣。同时,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传统村落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或改造,此种商业化倾向可能改变原有文化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使其失去原本的文化意义和社区功能。[2]此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使得村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文化身份和历史连续性的丧失,影响了文化活动的真实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管理主体是指负责规划、组织、执行和监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官方机构,如地方文旅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管理主体在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资源的分配、文化活动的组织与推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1.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在管理主体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是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由于资源配置有限和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内容。此种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和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体,导致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下降,从而影响乡村文化的整体活力和吸引力。
2.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相对薄弱
管理主体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文化建设队伍薄弱。部分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文化工作者,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导致其在策划和执行复杂或创新型文化项目时比较困难。另外,乡村难以吸纳有才能的文化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化路径
(一)民间主体层面
1.汇聚乡贤之力,激发村民主体文化意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仅要做好引才文章,补齐人才短板,还需把乡贤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3]为了有效汇聚乡贤之力并激发村民的主体文化意识,地方文旅部门可以建立乡贤议事厅或文化沙龙,定期组织乡贤与村民进行互动交流。议事厅可以定期讨论村庄的文化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新的文化活动创意以及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等议题;文化沙龙如书籍讨论、传统艺术的展示与学习、地方历史的讲座等,以轻松的形式在非正式的环境下增强村民与乡贤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设立乡贤基金,支持乡贤开展各类文化教育和创新活动,如传统技艺培训、乡村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等,提高乡贤活动的持续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村民的文化意识。地方文旅还可以实施乡贤带头人计划,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通过政策倾斜和荣誉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乡贤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如对于青年乡贤,可以提供创新项目的启动资金支持、职业培训以及与城市文化交流的机会,鼓励其将新观念和新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活动中;对于老年乡贤,可以提供生活补助、医疗支持以及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资金支持,表彰其文化贡献并鼓励其继续活跃于文化传承活动。
2.构建叙事景观,丰富村落文化活动内涵
叙事景观是指以物理空间、视觉艺术、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故事进行综合表达。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叙事景观可以帮助村落在现代化发展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同时激发新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创建以村落历史和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或文化村。例如,建立以传统节日或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文化村,编排节庆表演。在建设过程中,应恢复传统的建筑风格,如使用本地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茅草屋、石墙等。此外,可以复原历史上的生活方式,展示传统农耕、手工艺、烹饪方法等,让参观者体验和学习。在文化村中,还可以设置互动展览,如传统工艺的现场制作、民族音乐和舞蹈表演,从而生动地展现村落的文化深度和历史纹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AR和V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体验。使用AR技术,可以在村落的现实景观中添加数字化的信息层,如在村庄的具体地点利用手机或AR眼镜对过去的历史场景或文化故事进行再现;利用VR技术,可以创建完全虚拟的环境,让用户利用头戴设备深入体验历史事件或文化生活,身临其境地参与一场节日庆典。
(二)管理主体层面
1.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传承乡村文化传统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前哨,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发生地,也是社区成员交流思想、传承传统文化和探索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管理主体应建立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和设备支持各类文化活动。[4]例如,配备展览厅以展示当地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建设表演艺术的舞台和观众席,配备多媒体教室以支持电子和数字文化形式的学习和展示。为了有效传承乡村文化传统并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应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社区艺术项目。其中,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与其他村落进行文化交流,安排互访学习,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欣赏;社区艺术项目,可以组织壁画创作或社区剧场等活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创作过程,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和记录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在此过程中,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应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平台、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进行文化宣传,扩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5]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文化活动预告视频、活动照片和参与者的反馈,定期更新活动信息和文化小知识,增加在线问答和观众投票等互动环节,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地方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介绍中心的文化项目和成功案例,邀请当地文化名人进行访谈,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广播电台定期播出文化节目,使不常使用网络的老年人群也能接触和参与文化活动。
2.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不断创新文化活动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管理主体可以实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首先,管理主体可以与高等院校和专业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定向培训课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程包括文化项目管理、艺术史论、艺术创作培训等。为增强实践性,还应加入案例研究,让学员参与真实的文化项目策划和执行中,进行现场学习。其次,管理主体可以组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员有机会去其他文化环境学习和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最后,管理主体可以定期组织工作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知名艺术家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艺术创作经验,同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员在专业领域内深化技能和知识。在此过程中,管理主体应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设立文化创新基金,支持个人和团队开展创新项目;引入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文化项目提供支持;为人才提供必要的设施支持,如艺术工作室、展览空间和高科技设备。管理主体应鼓励和促进跨领域合作,整合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资源,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管理主体还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将文化教育项目融入学校课程,如组织学生参与本地历史文化的调研和保护项目,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如文化遗址游、传统工艺体验等,以此增加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目前存在的活动形式单一、文化建设队伍薄弱等问题,可以从民间主体和管理主体两方面入手,有效激发村民的文化意识,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持续繁荣。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朱顺超.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4(1):15-17.
[2] 周丽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乐,2023(3):100-102.
[3] 姬喜红.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参花(上),2022(7):113-115.
[4] 李桂玲.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探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2):59-61.
[5] 刘宗卫.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J].农家参谋,202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