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普及视域下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新思路
作者: 秦小雪
摘 要:在国外音乐图书馆发展越来越完善的今天,我国公共图书馆如何建设适合国民的公共音乐图书馆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对我国现有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探索公共音乐图书馆在艺术普及过程中的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音乐图书馆;艺术普及;建设新思路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建筑面积总量、设施总量、馆藏纸质图书总量等基础性指标已位居世界第一。在创新发展上,许多公共图书馆开设了多样主题馆,如成都市图书馆的“熊猫主题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的“粤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生命科学主题图书馆”,以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得到了广大读者良好的反响。《“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搭建艺术普及推广平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多元化的文化功能,旨在将公共音乐图书馆打造成全民艺术普及的关键项目。
一、我国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现状
1895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首次设立专门收藏音乐文献的部门。2019年出版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对音乐图书馆进行了定义,即致力于搜集、整理和保存音乐光盘、唱片、录像带、乐谱乐曲、音乐书刊、音乐家的资料、有声电影等资料,为艺术工作者及从事音乐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对于公共音乐图书馆来说,服务对象更为广泛,除了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外,还面向普通的读者、音乐爱好者等,服务的目的也不仅是信息服务,更是将艺术知识普及与传播放在首位。[1]在对我国现有的公共音乐图书馆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音乐馆只建设了视听欣赏室,没有配备相应的视听文献资源,具备音乐图书馆功能的音乐馆并不多。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公共音乐图书馆的建设情况。
从设置上来看,公共音乐图书馆有一些基本配置,如音乐文献、视听设备、CD、黑胶唱片。从创新上看,部分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拓展,开办音乐讲座、建立自主品牌乐团、举办音乐会。例如杭州图书馆有杭州市民合唱团和昆曲音乐库;宁波图书馆有“天一国乐团”“甬图阿卡贝拉乐团”;天津图书馆有新年音乐会。广大读者和音乐爱好者可以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从地域划分上看,开设音乐馆的公共图书馆大都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可见音乐馆的建设必须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
二、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文献采集编目的问题
从音乐图书馆的定义来看,搜集、整理和保存音乐光盘、唱片、录像带、乐谱、音乐书刊、音乐家资料、有声电影等视听资料是建设独立场馆的基础。在音乐文献的采访编目中,音乐在中图法分类中为J6,但是音乐文献不仅限于图书、期刊,还包含乐谱、手稿、唱片等。如何对不同形式的音乐文献进行准确编目成为一大难点。
(二)专业工作人员不足
音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音乐知识。音乐文献中的乐谱版本众多,如何在不同出版社的乐谱中筛选出最适合收藏的版本,如何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都需要音乐图书馆馆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三)创新意识不够
现有建设得比较好的音乐馆,如上海图书馆音乐馆,为读者提供专业演奏室,里面配备录制器材,为有录制演奏音乐需要的读者提供场地和设备。上海图书馆音乐馆还提供了创作室,里面配备创作编曲器材,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从整体来看,音乐馆的建设创新力度还不够,只涉及基础设施和音乐知识普及,缺乏对音乐艺术的深挖,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与阅读推广联系不够。
三、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新思路
(一)建立健全音乐文献编目系统
不论是公共音乐图书馆还是高校音乐图书馆,对于音乐文献的编目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目标准。一套完整的、健全的编目体系能有效地统筹各公共音乐图书馆和高校音乐图书馆的优质资源,是馆与馆之间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国外的音乐文献编目系统建设已经比较完备,国际音乐图书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学会(IAML)推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音乐文献进行标准化编目,方便各音乐图书馆进行友好交流。[2]我们可以参照IAML的资源对国外音乐进行编目,但对于国内音乐我们就需要进行新的研究。这是因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形式众多,由于朝代更迭,各时期音乐发展都具有时代特征。我国音乐按体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按风格特点可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型;按时期可分为古代音乐和近现代音乐。这些分类下又有很多小的分类,需要更具专业性的研究人员制定分类标准。编目细则的制定,能让音乐文献更具实用价值,方便有需要的读者进行检索。
(二)成立音乐图书馆联盟
公共图书馆内同时具有音乐和图书馆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是很少见的,大部分音乐馆馆员是由普通馆员担任。为了让音乐馆的工作人员更加专业,成立音乐图书馆联盟很有必要。通过音乐图书馆联盟,结合“互联网+”模式,可以联合专业高校图书馆对音乐馆馆员进行线上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服务的专业性;可以成立专门的编目部门,在音乐文献的采访中帮助各成员馆进行版本筛选等服务;可以整合资源,化点为面,将各音乐馆内的优秀资源进行整合,各成员馆读者可以利用联盟查询了解各音乐馆的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
(三)公共音乐图书馆发展创新思路
1.馆校联合,加强资源共享
加强公共音乐图书馆与专业音乐院校的联合。邀请学术型教授定期来馆开展音乐知识的讲座,向读者普及音乐知识;邀请表演型教授来馆开展大师课,给音乐爱好者、发烧友一个近距离面对大师的机会;邀请学生乐团来馆演奏,让读者沉浸式体验音乐;邀请音乐爱好者一起走进校园,近距离感受音乐课堂、校园音乐庆典。音乐院校的图书馆馆藏更偏向于专业音乐书籍、乐谱,通过馆校联合,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共享,为有乐谱需要的读者提供服务。运用专业的力量,推动群众文化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2.馆馆联合,助力共建共强
公共音乐图书馆加强与文化馆、艺术馆的联合,生成服务的综合效应。信息互联互通,将不同形式的艺术形式融合,使音乐馆不只有音乐。运用音乐+绘画、音乐+表演等新的融合形式,让看不见的音乐可视化、让听不见的图片可听化,各种艺术形态的变化与融合可以增进广大群众对艺术的了解和对音乐的热爱。各馆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共建共强,形成“1+1>2”的倍增效应,一同推动全民艺术美育学习质与量的双重提升。
3.馆团联合,推进艺术普及
公共音乐图书馆加强与民间音乐团体的联合。音乐馆可以与民间音乐团体进行友好合作,比如老年合唱团、国乐演奏团等。根据每家合作团体的特色优势,制定合作方案,持续开展活动,释放创新活力。合作不仅给读者提供了音乐欣赏的平台,还能借此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同时号召有能力的音乐爱好者来音乐馆成立自己的音乐品牌,打造属于音乐馆自己的乐团、合唱团,并联合音乐院校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全民艺术修养。
4.馆企联合,打造全新品牌
公共音乐图书馆加强与福利院、敬老院的联合,关爱弱势群体。音乐馆可以发挥音乐疗愈的作用,走进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音乐疗愈服务,打造全新服务品牌。1944年,美国密歇根州组织了第一个音乐治疗协会开始音乐治疗,音乐疗愈的效果久经时间考验。音乐艺术的疗愈服务帮助孩子纠正心理偏差,抚平负面情绪;帮助老人缓解孤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音乐馆可以在福利院、敬老院设立音乐分馆,组织音乐团体进行公益性演出和音乐讲座,提供多元的音乐艺术体验;可以联合医院音乐治疗团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人制定音乐疗愈方案,帮助孩子、老人通过“玩”音乐的方式感受安全、自由和轻松,从而唤醒其内在的自愈功能,达到身心愉快健康。[3]
5.馆内联合,促进阅读推广
公共音乐图书馆加强音乐与图书的结合,对图书馆藏书进行深挖,设计一系列有主题、跨界合作的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创新型“阅读+”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文化服务数字化。运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等平台,让音乐伴书,音乐讲书,使书本上的音乐知识更加立体,通过音乐来推广阅读。
四、结 语
在国内,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经验,另一方面要依托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公共音乐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为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同时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技术创新,运用科技成果支撑公共音乐图书馆事业发展,在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让艺术融入社会,让文化走入人心。
(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王宁宁.试论音乐图书馆的定义、类型及特点[J].晋图学刊,2022(1):11-17.
[2] 黄艺鸥.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相关条目看国际音乐图书馆专业机构发展特征及启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3):109-116,168.
[3] 吴玉淳.音乐疗愈身心的那些事儿:在“音乐为药”的日子里[J].音乐爱好者,2021(8):25-27.
[4] 陈扬.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新体验:以天津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特色服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83-86.
[5] 范心怡.公共音乐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探索:以苏州图书馆为例[J].兰台内外,2023(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