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背景下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策略研究

作者: 牛嘉豪 凌馨 杨杰旭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背景下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策略研究0

摘 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特定作用。当前北海市正努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但研究发现,北海市在创建过程中忽视了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进行有效结合。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进行开发与挖掘,找到北海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北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全国文明城市;北海市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所留下的痕迹。北海市的合浦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地理位置独特,人文历史资源丰富。2024年,北海市全力以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位于北海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推动作用及全国文明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利用的影响。

一、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概述

(一)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北海市合浦县位于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与东南亚许多沿海国家隔南海相望。北海市合浦县还拥有多条入海河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使其成为古代两广进入交州的交通枢纽。由此可见,合浦不仅是物流中转站,还是文化的中转站,主要表现在接受外来文化、传播当地文化等方面。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1]文字描述了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海上往来、贸易等有关情况,为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站提供了佐证资料。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介绍

北海市合浦县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有汉墓群、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等,大致可分为城市遗址和汉墓群两大类。

1.城址遗址

北海市合浦县现存的两个汉代古城址分别为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大浪古城位于现在的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据考证是西汉中期合浦县城的治所,遗址主要由城址、城垣、城壕、建筑遗迹、船坞等部分组成。草鞋村遗址现已发掘出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古城墙、城壕、建筑遗迹、制陶作坊和高规格砖瓦建筑。从以上两处遗址的发掘情况判断,大浪古城遗址是人类短暂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西汉后期经济发展,合浦的政治重心转移到现在的草鞋村遗址附近。这两处遗址所揭示的城址布局和时代变迁,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地点和口岸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2.汉墓群

北海市合浦县郊外的汉墓群,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汉墓群,占地面积达70余平方千米。汉墓群共发掘出青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各类器物2万余件,展示了合浦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技术面貌。汉墓群中还发掘出了波斯陶器、玻璃制品等一批从国外运来的稀世文物,它们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也揭示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与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关联

(一)文化遗址开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推动作用

1.经济方面

文化遗址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形态,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挖掘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可以增强北海市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文化遗址开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

2.社会生活文化方面

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消费的基础和核心资源。[2]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转移。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凝聚力和对文化遗址的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文化遗址开发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在国家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政府会对文物古迹提供相应的扶持和保护。例如,在谋划城市发展时,政府针对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把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作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设立文化遗址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遗址的修复、展示;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规,为文化遗址提供法律保障,明确文化遗址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

三、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与

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

(一)北海市对文化遗址开发的具体措施

1.保护管理方面

北海市委、市政府对“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强市”政策举措,如《北海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3],采取统筹、立法相结合的思路进行保护。这一系列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规划,对保护北海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海丝遗址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工作联席会议于2022年在北海市成功举办。

2.文化产品开发利用方面

北海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在东南亚和欧洲地区成功演出了《碧海丝路》等大型历史题材话剧。北海建成海丝第一港、国际邮轮母港、海丝文化主题公园等全景式互动生活港湾演艺景点。

3.对外交流方面

北海市在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举办多项主题活动,让公众参观和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同时,组织开展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区)联展”“跨海——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九城精品联展”等优秀展览活动,甄选合浦出土的“海丝之路”优秀文物前往法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览。

(二)北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措施

北海市人民政府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创建文明城市”。首先,加大改善人居环境投入力度,完成169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359处“三无小区”改造提升、277处物业小区改造提升、463处新时期文明实践活动场所(站)建设。其次,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北海市火车站提质改造并投入使用;广西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项目北海旺港隧洞开工建设;受水区供水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包括铁山东港工业园、铁山港工业区(临海)。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林长制为抓手,打好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的攻坚战,强力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纠风工作。

(三)北海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践的问题反思

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北海市只强调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城市居民环境的改善,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址方面缺乏持续的开发与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着力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好历史文化遗址的作用。只有做到对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利益进行综合考量与平衡,方能有效地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开发背景下

北海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策略

(一)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标建筑

北海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为依托点,彰显城市的个性。承载着北海先民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的文化遗址,展现了北海先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对外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北海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具有历史文化性质的地标建筑。同时,加强地标建筑的对外宣传,令城市的历史人文形象、城市品牌形象更加鲜明,让更多的人了解北海。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城市气质的高低,与其所带给人们的文化感官享受、快感、美感,以及城市的个性、品位、文化厚重感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北海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应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及其蕴含的“海丝文化”加以挖掘,用文化熏陶城市的气质,建设“海丝北海”;不断提升相关博物馆的建设水平,推出一系列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历史剧目,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使文化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人们的生活。

(三)改善环境和吸引人才

文明城市创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四大效应,即环境规制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5]北海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应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的相关地理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集中力量解决“硬骨头”,从而影响其他地区进行学习,推动当地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北海市人民政府应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开发,形成城市品牌,从而吸引外来学者,集聚历史文化研究人才,以人才反哺城市,进一步推动北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结 语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旨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国在治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合理保护和开发文化遗址,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保护古迹遗址,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能够让市民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历史记忆。建设文明城市,与传统文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找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全市人民共有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既能凝聚人心,又能彰显城市精神的魅力,使城市向心力更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课题项目:2022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以北海市为例”(项目编号:S202213524002)。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郭春华.扬帆济远,书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北海”新篇章[N].北海日报,2022-04-06(1).

[4] 毛秀娟.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基于金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J].江南论坛,2021(2):36-38.

[5] 车树林,王琼.文明城市创建政策何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江海学刊,2023(6):106-11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