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创新文化育人功能刍议

作者: 吴雅兰

新时代加强高校创新文化育人功能刍议 0

摘 要:创新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创新文化的概念出发,以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活动层面和器物层面四个维度,结合浙江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实践,探讨新时代加强高校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文化;育人功能;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吹响创新的号角,宣告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应有之义。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推动高校创新文化进一步发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一、创新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关于创新文化的概念,学界有不同定义。笔者将这些定义分为两大类,即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以创新性为特征的文化(与守旧文化相对)。本文所说的创新文化是指前者,即一切有利于创新思想萌发、创新工作进行和创新成果诞生的文化环境。如果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创新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精神层面主要是指鼓励创新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社会规范、舆论氛围等,物质层面主要是指便于创新的硬件设施、空间场所、技术手段、资金支持等。

创新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文化体系,对创新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我国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建设也迈入了新阶段。就创新文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学者提出,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中外历史看,创新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而创新文化正是催生创新的沃土,所以创新文化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力量。

高校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与育人功能

笔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细分成创新精神文化的引领、创新制度文化的规范、创新活动文化的实践和创新器物文化的保障四个维度。

在这四个维度中,精神文化虽然是隐形的,但无疑是创新文化的核心部分,起着引领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制度文化在体制机制上对创新文化保驾护航,引导和激励创新思维、创新活动,同时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活动文化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与创新相关的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各类学生活动、竞赛、研讨等。器物文化是物质层面显性的创新文化,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条件,便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创新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创新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道:“大学所担的责任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真正的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教会人把自己从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常识中解救出来,先要认清它,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创新思维的迸发看似是偶然的、瞬间的,背后却需要长期的思维学习和训练。创新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给创新思维的厚积薄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有意识地通过创新活动去学习了解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进而培养创新思维。

其次,高校创新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创新习惯。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思考、谋划和实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相比重复性工作会有更大的失败风险,除了个人内心的笃定坚持外,外部力量的支撑必不可少。比如制度层面对创新工作的正向评价或奖励,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惩处;器物层面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都会减少学生创新的困难,更加专注于创新活动本身。

最后,高校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终要落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在学会了创新也愿意创新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在创新文化的氛围中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应用创新知识去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在应对困难挫折的实战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四、高校创新文化的现状

进入新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词,创新文化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浙江大学非常注重通过创新文化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实践活动,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

(一)创新精神文化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对国内外高校校训的统计中,学者发现,有40多家中国高校的校训中有“创新”二字,如浙江大学的校训为“求是创新”。这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在高校中的价值引领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下,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通过创新精神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比如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塑造身边典型人物的榜样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创新引领和文化育人功能。2023年,浙江大学组织了“求是创新 树我邦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通过讲述学校办学历史上26位杰出科学家代表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引导师生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是学习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学校打造了众多校级、院级的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展览、陈列室、文化墙,希望学生们在科学家精神和“求是创新”校训的激励与滋养下,秉承启真厚德、开物前民的追求,积极投身于国家战略急需、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创新工作。

(二)创新制度文化

制度是对行为的规范,也是一种价值的表达。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是制度上的自我完善。创新文化的制度要素也是如此,好的创新制度能够充分激发人才、科技与创新的巨大潜能,鼓励师生大胆创新,做出更多基础性、关键性和引领性的贡献。如果在制定计划、管理过程、考核结果时,只考虑实用性和有用性,忽视创新性,缺乏对失败的宽容度,就会造成“以成败论英雄”的情况发生,久而久之师生就不愿意为了创新而冒险。

浙江大学在推进适应现代化需求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创新文化建设中,深化“一院一策”治理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推动评价与激励制度的改革创新,开展更加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同时积极促进学科融合,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改革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学科交叉共享课程的建设,探索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多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模式。这些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活动文化

在高校,创新活动主要包括课内的创新教育活动和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教育一直是备受高校重视的内容。高校与企业联合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各大高校采用。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四大特色。一是起步较早,浙江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2017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数十年来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举措。二是体系健全,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师生创新创业生态,比如在学生层面,校内建设有“紫金创业元空间”等功能完善、较具规模、深受学生喜爱的创客空间。三是特色鲜明,有效整合校内校外创新创业资源,比如在校内学习之外,学校打造了资源对接平台,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实践机会。四是成果显著,近年来浙江大学在国际机器人足球比赛、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互联网+”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屡次问鼎。

浙江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学校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校院两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即SRTP),目前已经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科研训练体系,带动学生早进实验室、参加学科竞赛。同时学校实施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健全“课程—竞赛—实训—孵化—实践”全链条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浙江大学又推出了“启真问学”“教授学术小组”“青青计划”等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品牌活动,实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领航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开设“求是大讲堂”通识课程,围绕科学精神、文化传承、国之大者、国际视野等主题,定期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学生与名家大师近距离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育人文素养、感悟科学精神、开阔国际视野、提升思辨能力。通过这些创新活动,学校着力造就更多担当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创新器物文化

高校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校园中的各类基础设施,这是高校创新文化的物质条件,也是创新文化中其他要素赖以发展的基础。

在浙江大学的校园内,硬件设施的配给与升级为创新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实验室、研究所到教学设备、资源库,无一不是创新研究的重要一环。在浙江大学这两年新建成的段永平教学楼、图书馆主馆内,有很多研学空间、讨论室,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就能使用,这为学生的创新思考、讨论与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场地支持。在学生社团的运营中,除了校团委给学生提供活动场地外,学校教学区还专门开辟了学生文化长廊,供学生社团入驻使用。除了有形的硬件设备,在资金配给上如专项研究基金、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的设置,也有力地推动了创新文化的建设。

五、加强高校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建议

浙江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高校创新文化发挥育人功能提供了有益借鉴。从中我们看到,要想加强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既要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发挥院系部门的主动性,促进各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新文化的有组织建设,又要调动、鼓励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一要学校与学生双向奔赴。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创新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既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单位由上而下有谋划、有组织地引导,又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实现创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主体存在一定的自主性欠缺问题,部分学生抱着完成任务、拿到学分的目的参加创新活动,严重影响了创新文化育人的成效。这就需要学校创新工作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学生不断自主创新,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二要学校(相关部门)、院系、研究所(实验室)三级联动。在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校、院、所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院系单位要立足自身特点,自主设计、制定和实施创新制度,开展创新活动,在空间、设备和资金上予以充分保障。例如,浙江大学大多数院系都有自己的展馆、文化墙、师生交流吧,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新文化氛围。研究所(实验室)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可以从团队文化建设、师生导学关系等方面入手,加强创新文化的引导力。在三级联动中,教师也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科研中带动学生开拓创新、交流合作、有序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器物文化四维融合。正如前文所述,创新文化的这四个维度是相互依存、融会贯通的。不可否认的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是最显性的且相对容易的,只要投入财力一般都能收到成效。相反,创新精神的引领是最本质的也是最难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部分学校在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形式、轻内核,重结果、轻过程,致使创新文化徒有其表。这提醒我们,要整体把握创新文化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不可偏废,更不能失去创新文化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管理部门要有魄力与定力,立足长远,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实施创新制度,开展创新活动,真正发挥创新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持久影响力。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 李贞.习近平谈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