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孙旭萍

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0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文化扶贫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引领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扶贫模式传统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其在文化扶贫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加强政策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扶贫模式等方式,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文化扶贫贡献更大力量。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政策保障

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崇高使命。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了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等具体举措,为文化扶贫工作注入了新动力。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灵魂地位,指出文化发展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规划不仅强调了文化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还要求以文化为引领,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同时,规划也深刻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意义与价值阐释

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是指借助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教育职能,针对贫困地区开展一系列旨在提升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助推文化事业腾飞的扶贫行动。此举不仅凸显了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与担当,还在多个层面展现了其深远的内涵与独特价值。通过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学习途径,图书馆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其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一行动有效缩小了城乡文化发展的鸿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平等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文化服务。在文化扶贫的推动下,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文化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地位,同时赢得了社会对图书馆的广泛认同与深厚信任。

(二)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是利用图书馆的专业资源和服务,实施针对性的文化扶贫项目,从而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2]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定位既是资源的汇聚者,又是策略的实践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的推动者。作为资源的汇聚者,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丰富的图书、期刊和数字化文化资源,满足当地人民对知识的渴求,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作为策略的实践者,高校图书馆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文化需求,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当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的推动者,高校图书馆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互动,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定位既体现了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度参与,也展现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责任与担当。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现状与挑战

(一)政策引领不足,文化扶贫角色定位模糊

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角色定位相对模糊。这种模糊性不仅让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文化扶贫时难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定位,还难以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文化传播以及教育普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影响了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积极性和效果,也限制了其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

(二)资源配置不均,文化扶贫资源效能低下

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在资源获取和分配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一些经济发达、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文化扶贫资源,包括资金、图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一些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有限,难以获得足够的文化扶贫资源,导致其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时面临诸多困难。这种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对文化扶贫资源的效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那些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因种种原因,可能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那些资源匮乏的图书馆因为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扶贫活动,从而影响文化扶贫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扶贫模式传统,文化扶贫形式内涵缺乏创新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实践中,传统扶贫模式的沿用以及文化扶贫形式内涵缺乏创新,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扶贫工作中仍然依赖传统的模式,如图书捐赠、文化讲座等。这些模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的不足,但往往难以达到深入改变当地文化状况的效果。它们更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人心的力量。与此同时,文化扶贫形式内涵也显得较为单一。许多活动往往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援助,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融合。这样的扶贫形式往往难以与当地人民产生情感共鸣,也难以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四)互动沟通不畅,文化扶贫对象需求对接不精准

贫困地区与图书馆之间的地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双方沟通存在天然障碍,使得信息交流难以顺畅进行。文化差异和认知偏差让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平台,高校图书馆往往难以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情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图书馆在策划扶贫项目时,往往只能凭借有限的信息进行决策,难以确保项目与当地文化特色的紧密结合和实际需求的高度匹配。

(五)合作协同缺位,文化精准扶贫合力尚未形成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实践中,合作协同的缺位成为工作深入推进的一大瓶颈。尽管文化扶贫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图书馆往往缺乏与其他机构或部门的有效合作与协同,从而导致资源分散、信息不畅、重复劳动等问题,难以形成文化扶贫的合力。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通常单打独斗,缺乏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这种孤立的工作状态使得高校图书馆难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也难以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合作协同机制,不同机构或部门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扶贫工作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领,明晰文化扶贫角色定位

政策作为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基础,必须明确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角色定位,为其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扶贫政策,明确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这不仅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还能为其在资源调配、活动安排以及合作开展等方面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文化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图书馆给予奖励和支持,以激发其参与文化扶贫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只有在政策的有力指导下,高校图书馆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文化扶贫中的独特优势,为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扶贫资源效能

在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效能至关重要。针对当前资源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应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依据贫困地区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色,精准投放资源,并完善采购、分配、使用流程。其次,加强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高校图书馆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共同开展扶贫项目,形成合力。再次,注重资源更新与升级,及时淘汰低效资源,引入新资源,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需求。最后,加强资源使用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定期检查评估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资源有效利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文化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效能,才能确保文化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让贫困地区人民真正受益。

(三)创新扶贫模式,深化文化扶贫形式内涵

在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中,创新扶贫模式、深化文化扶贫形式内涵,是提升扶贫工作效果的关键所在。应突破传统扶贫模式的局限,探索更加符合贫困地区实际和人民需求的新型扶贫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创新文化扶贫的方式和途径,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要注重深化文化扶贫内涵,除了提供基础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外,还应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和精神世界丰富。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阅读推广等活动,引导贫困地区人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要关注扶贫模式的可持续性,在创新扶贫模式的同时,确保扶贫工作能够持续发挥效用,为贫困地区人民带来长期的文化福祉。

(四)加强互动沟通,对接文化扶贫对象需求

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加强互动沟通、精准对接文化扶贫对象的需求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应主动走出去,深入贫困地区,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与期望。利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获取贫困地区的文化信息,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扶贫对象的反馈意见,对扶贫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扶贫工作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拓宽互动沟通渠道,实现与扶贫对象的实时互动,确保文化扶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五)强化合作联动,共筑文化扶贫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与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共同制定和实施文化扶贫计划,形成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的合力。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共同开展文化扶贫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帮助,推动文化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在合作联动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还应注重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取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协同开展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文化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文化扶贫工作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扶贫对象需求多样化、服务模式创新受限的多重挑战下,高校图书馆亟须寻找新的突破点,更有效地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建设,能够为文化扶贫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创新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扶贫的实效性;精准对接扶贫对象需求,能够确保扶贫措施更加精准、有效,让文化扶贫工作真正惠及更多人群。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张灵运.探究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思路[J].营销界,2022(6):89-91.

[2] 张娟,王顺新.精准扶贫视角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