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路径及意义研究
作者: 李振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主力军是当代大中小学生。将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任务的思政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依托同城大课堂,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建设辅助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政元素,提升教学质量,让大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强国的形成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释放优秀文化的活力,全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力,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增强大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自信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归纳总结、凝练升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依据广大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成长成才规律,将其精髓融入广大青少年的脑海里,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灵魂中。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关键阶段。持之以恒地引导和滋润广大青少年,让他们深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和支撑,更能增强大中小学生奋发有为的前进动力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多元,孕育了以勤劳勇敢、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振兴中华”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爱国主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从四分五裂走向完全统一的心头活水,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直到最终胜利的意志体现。
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合力,筑牢爱国主义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大中小学生要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构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史,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摆脱积贫积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用头颅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革命文化的核心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依然风华正茂,饱经沧桑而依旧精神焕发的原动力。将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让广大青少年铭记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了解新中国的红色政权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青少年提供前进动力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引导大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无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14亿人和56个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特别是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价值追求、道德遵循和精神支柱。
二、文化自信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一)依托同城大课堂,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完全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和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助力广大青少年在思想上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全国各地及时推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活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手拉手协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城大课堂”活动,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推进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思政教学“四段联动”,进一步丰富了“同城大课堂”的内涵,为实现一体化育人进行了先期试点。“同城大课堂”立足多学段协同育人点,盘活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丰富资源,融合生活故事与热点资源,挖掘各学段教材、资源之间的有效“接口”。“同城大课堂”的开展,首先,有利于不同学段间教师团队的智慧共享和资源互补,提升教师铸魂育人的专业素养;其次,有助于学生适应各学段之间的学习顺接,有助于学生的进阶式成长;最后,更重要的是,能够融合思政课育人的连续性、理论性、统一性,形成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无缝育人机制。
(二)建设辅助教学资源,助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从教材编纂着手。教材编写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既要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又要循序渐进,兼顾大中小学生不同群体的差异。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更好地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针对大中小学教材存在整体设计不够、内容分散等问题,2020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一是为了系统设计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要求;二是为了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以便更好地整合教材,进一步规范教材编写,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的功能。
各地区还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编写辅助性的思政课教学材料,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要。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6]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分类汇总各地优秀的红色教学案例,这样既符合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提升。
(三)实施考察式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中小学生要走进社会,切身感受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考察式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让学生从时空上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做到知行合一。革命旧址、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最接地气,最容易被理解和牢记,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可亲,做到入脑入心。实践教学就是让大中小学生用脚步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用眼睛发现红色革命精神,用耳朵倾听红色历史故事,用内心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思政元素,提升教学质量
文化自信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到课率和抬头率。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源头活水,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启迪学生,用鲜活的文化艺术熏陶学生,以高尚的先贤品格感染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召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以颂扬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历程中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为主体,召唤广大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主义理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追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思想上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斗终身。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积累,从未中断,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近代,中华民族遭受持续百年的外来侵略,国土沦丧、四分五裂、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个性,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有韧性。培育文化自信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引导大中小学生关注、了解、学习并继承身边的优秀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让大中小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进而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将文化资源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否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大中小学生中蔓延,这需要利用好思政课,将中华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1).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5.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6.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