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与协同发展
作者: 郑治伟
摘 要: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平台。本研究选取204家北京的博物馆作为分析对象,综合应用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随机森林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着眼于未来博物馆之间的协同发展,旨在促进“博物馆之城”的构建,希望为北京市博物馆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博物馆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以及“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有力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分布;协同发展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为建设“博物馆之城”奠定了理论基础。2020年4月颁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努力构建布局科学、展示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同年11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就博物馆的质量、数量及布局做出全面规划,为北京博物馆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博物馆是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1]博物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培育地方身份认同和公民意识等,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笔者整理研究资料发现,博物馆与城市、社区、旅游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内外学者们认为博物馆是城市旅游的文化和物质载体,是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发展的“排头兵”,提高了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学者们还证实了游客满意度与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密切相关,旅游服务成为决定博物馆文化旅游质量提升的关键,可以从游前信息宣传、游中体验化设计、游后文化传播去提升博物馆文化旅游质量;北京城区市级以上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向心集聚、沿环线分布的显著特征;未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注重差异化的个性化发展,以及适应公众需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空间的建设。博物馆的空间分布还影响了博物馆学家、从业人员和决策者,今后仍需统筹不同地区博物馆发展,实现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侧重于分析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较少关注各博物馆间的协同发展;研究尺度侧重于宏观尺度,而微观尺度(城辖区、城乡)研究甚少;研究方法以定性定量相结合为主。鉴于此,笔者选取北京市博物馆为实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 10.7软件深度分析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北京市博物馆的科学布局、城乡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博物馆之城”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1.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北京市16个市辖区,即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和延庆区。
2.数据来源
数据收集和整理是本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首先,从国家文物局、北京市统计局(包含区域统计年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以及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等多个渠道搜集博物馆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7月6日,本研究共整理了204家北京博物馆信息,涵盖了博物馆的级别、类别、归属关系及所处区域等详细数据。在北京市的204家备案博物馆中,东城区有38家、西城区33家、朝阳区38家、海淀区31家,其余各区博物馆数量较少,从昌平区的9家到密云区的1家不等。其次,本研究参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WW/T0092-2018)的分类标准,对北京市的博物馆进行了类型划分,包括纪念类26家、民俗类6家、遗址类7家、艺术类26家、专题类111家、自然与科技类10家和综合类18家。再次,搜集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包括243个A级旅游景区以及123项国家级、266项省市级文化遗产的信息。最后,利用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坐标系统获取了各博物馆的精确地理位置(经纬度),为后续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丰富的数据来源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深入探讨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最近邻分析
最近邻分析(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是用于比较点数据聚集程度的指数,将实际的点分布平均距离与理论最近邻距离进行比较。其计算公式为:
R为最近邻指数,r1为最近邻距离,rE为理论最近邻距离,n为不同类型博物馆数量,A为北京市区域面积。若最近邻指数小于1则表示该博物馆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大于1则呈现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接近1则呈现出随机型分布。
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北京市博物馆点的分散和集聚特征,核密度值f(x)越大,表示博物馆点越密集。其公式为:
为核函数,h>0为搜索半径,x-xi表
示x到xi的距离。根据北京市博物馆点数据,叠加北京市行政分区图,识别各行政区内的博物馆空间分布情况,最后根据核密度分析法得到北京市各博物馆点的集聚特征。[2]
3.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是分析点数据空间分布特征的常见方法,常用公式如下:
SDEx和SDEy为椭圆方差,xi和yi为要素所在的空间位置坐标,和为算数平均中心,和表示所有坐标点与平均中心的差,为旋转方向角,tan为标准椭圆指向,和分别表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椭圆中心表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相对位置,其中方位角反映它的主趋势方向,长轴表示它的离散程度,短轴则表示它的最小扩散方向。长短半轴的值差距越大,方向性越明显;长短半轴的值差距越小,方向性就越不明显。[3]
4.随机森林模型
随机森林是以决策树为基本学习器的集成学习算法,被誉为“代表集成学习技术水平的方法”,可以评估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第一步,我们计算每棵树上每个特征的直接贡献平均值。第二步,对这些评分排序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贡献可以使用基尼指数(Gini Index),树节点q的基尼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类别,pqc表示节点q中类别c所占的比例。
特征Xj在第i棵树节点q的重要性变化量(VIM)表示为:
特征Xj在决策树i中出现的节点如果为集合Q,那么Xj在第i棵树的重要性为:
第三步,将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
二、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逐年增加(图1)。这些博物馆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类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博物馆发展体系。
图1 2010-2021年北京市博物馆数量变化
(一)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呈“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征
对2022年北京市博物馆数据的空间分布和集聚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城区内,其中南部的博物馆数量明显多于北部,呈现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例如纪念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和延庆区;专题类博物馆数量最多,分布在主城区的南北两侧;综合类博物馆由于性质的不同,分布相对分散;遗址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南部,与遗址地理位置有关;艺术类博物馆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而平谷区的上宅文化陈列馆是基于考古建立的;民俗类博物馆与艺术类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相似,但在怀柔区北部有一个喇叭沟门满族民俗博物馆;自然与科技类博物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奥运场所等建立。
北京市博物馆整体的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主城区为中心,周边郊区呈现较低的核密度值。随着与主城区距离的增加,博物馆空间分布核密度逐渐降低,博物馆数量呈现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趋势。
(二)北京市各类博物馆空间分布的集聚与分散程度并存
基于最近邻分析方法比较各个点之间的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来探讨博物馆空间分布的集聚与分散程度(表1)。表1显示,总体博物馆、纪念类和专题类博物馆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模式,艺术类博物馆呈现随机型分布模式,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则表现为分散型。各类博物馆尽管从整体上看分布在主城区周围,但纪念类和专题类博物馆数量较多,因此相对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空间上更为集聚。艺术类博物馆虽然数量也较多,但平谷区的艺术类博物馆集聚程度不明显。
(三)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笔者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经济-社会-政策-旅游”理论框架。[4]笔者以北京市各区博物馆数量为被解释变量,并选取4大类9项指标为解释变量,分别为经济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1、人均消费支出水平X2和经济密度X3)、政策因素(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X4)、社会因素(人口密度X5和高等学校数量X6)、旅游发展水平[旅游收入X7、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数量X8和A级景区数量X9],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表2)。
根据表2,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和旅游发展水平也对博物馆分布产生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政策红利、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并沿着西北至东南的方向呈现集聚态势。
政策因素是未来“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政策因素对城区的影响程度为0.6125,对郊区为0.5413,这表明城区博物馆的数量更受政策影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为敏感。“博物馆之城”的利好政策出台,包括设立扶持资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措施,将推动不同区域联合打造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旅游线路和博物馆文化休闲体验产品,共享博物馆资源和客源,促进博物馆旅游市场的培育,加快城乡博物馆的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社会因素也是北京市博物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高等学校数量对博物馆点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城区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郊区,有利于博物馆的集聚。大学城的快速建设,使高等学校数量增加且分布更为广泛,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
在经济因素方面,人均消费支出是主要差异。对城区而言,人均收入高,有更多的消费空间,因此城区博物馆数量受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低。对郊区而言,人均收入稍低,消费选择较少,影响了博物馆数量的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博物馆不断增加,主城区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连片集聚、组团式的发展趋势。距离越远分布越稀疏,核密度分布的独立边界越明显,但各个区域仍有小的核密度中心分布。
旅游发展水平也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博物馆空间分布容易受到A级景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但城区和郊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城区旅游资源分布丰富且广泛,具有独特优势,利于博物馆的集聚。郊区的A级景区较城区少且分布不均衡,这也导致了郊区博物馆分布较为分散。随着中国长城博物馆的改造升级和冬奥会博物馆的新建,郊区的博物馆点分布将得到丰富,这将进一步推动郊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
三、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一)研究结论
首先,笔者拓宽了对北京市博物馆的研究范围,包括空间优化、协同发展、“博物馆之城”建设等方面,有效补充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其次,笔者选择北京市204个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估,以探究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和“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思路。研究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1.北京市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多郊区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城郊差异显著;2.北京市各类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的趋势,并且总体上呈现出较高的集聚程度;3.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旅游发展水平是影响北京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且对城区和郊区博物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