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站长说龙舞
作者: 乌蓉 乌悦
摘 要:陕西南部汉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汉江流域的民间龙舞正是传统汉文化的一种活态传承。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2008年,龙江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2009年,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汉中;龙舞;传承;发展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嶓冢山,汉江沿岸发掘的龙岗寺、宝山、疥疙洞、李家村等旧、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也证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夏文明也在此诞生和延续。汉江在陕西境内主要流经今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后经湖北武汉汇入长江。汉中自古就有“天汉”“汉家发祥地”的美称,一直是“秦之咽喉”“蜀之门户”。
夏代,汉中境内建有褒国。《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褒国地大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的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商代,汉中属褒国(汉江以北)和古蜀国(汉江以南)。殷卜辞中有“伐缶(褒)与蜀”。近几十年,在城固、洋县交界的湑水河下游沿岸发掘出近千件蜀式戈、铜人面具、兽面具,有巴蜀文化特征,而湑水上游出土文物属商文化特征。据此推论:商代,汉中地属褒国及蜀国,是蜀北方军事重镇,也是殷商向西南扩张的前沿阵地。殷卜辞中的蜀在陕南,包括汉中地区,当时蜀王与商王之间的战争,多发生于陕南。
周初汉中属梁州,后并入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国务院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东周前期(约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褒国亡于庸,汉中地归庸国。周匡王二年(前611),秦、楚、巴联合灭庸,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南部归巴国所有。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民族智慧力量的表现。龙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当时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设计了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龙,并赋予其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在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想到用龙灯(假龙)吸引“真龙”,“真龙”一来便能降雨或者治水,这也是最早的“龙舞”。根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汉代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至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龙舞也成为民间舞蹈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如今,陕西多地祈雨时仍有舞水龙、舞草龙、抬龙王等习俗。陕西现存的民间龙舞有十多种,其中陕西南部汉水流域的传统龙舞主要有“板凳龙”“五节龙”“水龙”“火龙”“水兽舞”等,是陕西民间龙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有一位独自干了四十年的龙舞工作者。闫克元一个人支撑起了整个文化站,救活了濒临消亡的龙江龙舞技艺,成立了飞龙艺术团,让龙舞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如今已近七十岁的他仍然活跃在文化站一线,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为“闫站长”。
闫站长讲述,汉中龙江位于褒河(古称黑龙江)东岸,龙江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居住在江边。当时汉江发洪水,老百姓为了求生存,制作龙来进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信仰,从而产生了龙舞。龙江有座古碑,从碑文得知,龙江龙舞有六百年历史。碑文说江边有个双龙寺,可见之前祭祀活动一般在寺庙里,到清代逐渐形成家族式的祭祀活动。有的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族,如褒城驿(唐代中后期,在汉中城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当时天下最有名、朝廷直接管辖的驿馆——褒城驿。唐代著名文人孙憔在《书褒城驿壁》一文中称之为“天下第一驿”)。
老百姓用江边的龙须草制作龙,如果遇到洪涝,就把草龙在寺庙里点燃烧完,这样龙就有灵气可以收雨。如果遇到干旱,舞龙的汉子就在江边用马勺盛水往龙身上泼,祈求降雨。
龙江地区制作草龙的材料有稻草、龙须草、麻、麦秆、玉米皮,再用竹篾编制骨架。闫站长说,龙的制作有很多讲究。过去扎制龙必须在寺庙里,民国时期是在公众场所或者祠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村委会大队部里制作,不允许在私人家里制作。制作龙的艺人要配备搭手,搭手一定要有激情还要自身干干净净没有污点,在老百姓中的口碑要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为请龙、出龙、舞龙、送龙。年三十下午制作好龙后要抬到江边或者寺庙进行祭奠,这是请龙活动。请完龙要挨家挨户表演。以前龙舞在表演时首先要拜东方,现在表演时一般首先拜正前方,而且要沿顺时针方向拜,退场时要龙尾先退出。正月初五基本完成舞龙活动。正月十五下午要开始送龙,过去的习俗是表演结束后要把龙烧掉才算完成送龙仪式,如今已经没有这种烧龙的习俗了。
彩龙的发展是在民国时期,分为青龙、彩三龙、金龙、乌龙四个品种。过去大龙只能在广场上表演,多有限制,2000年以后在彩龙制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手把龙应运而生。手把龙相对灵活,既可在舞台表演,又可在广场表演。这些创新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可吸引中青年人、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的积极参与。
在闫站长的带领下,龙江还发展出了挝杆龙,形成了一种新的龙舞表演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多数男劳力外出务工,如今舞龙的基本都是妇女,舞龙活动主要以展陈龙江龙舞道具和传播龙江龙舞文化为目的。
汉中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龙舞是勉县板凳龙。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楚汉相争之际,人(古代巴人的一支)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弓弩、板楯(因人常用板凳作为盾牌,所以又称板楯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舞蹈,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范目为渡沔县(勉县的旧称)侯,让人驻扎在汉家发祥地汉中勉县。《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范目率领的这支人军队长期驻守勉县,融入当地居民中。因为当地人对龙崇拜,加之勉县南部山区历来缺水,当地人又喜好巴蜀巫术,所以最初用于作战的板凳舞结合了龙的造型,逐步发展成求神祈雨的板凳龙。乡民们每逢天旱不雨,或者收成颇丰、过年过节、家族祭祀等都要耍板凳龙,逐渐成为当地习俗。
闫站长介绍,汉中龙江的板凳龙比勉县的要早。据老艺人讲,板凳龙受到起刀磨剪子的启发。起刀时,凳子前面翘起来在空中似乎是个嘴,凳子后面绑个袋子以及工具就像尾巴一样。手艺人为了吸引顾客,嘴里念着敲打的声音,手里拿起凳子舞动。凳子抬起来的支撑力不够,就在凳子的前面又装了一条腿,后面装了两条腿,从而发展成舞蹈表演,后逐渐演变成一个人或者三个人表演。三人表演增加了表演难度,逐渐形成了翻转等技巧。区别于草龙和彩龙的表演,一般板凳龙的单条长度在1.28米至1.5米。板凳龙虽然小,但是要耗费三个演员,因而表演板凳龙的人越来越少。
过去板凳龙的制作材料是木头,目前选用的是比较轻盈的不锈钢,龙头可以动起来,彰显了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闫站长也一再强调,龙的节数一定要是单数。
龙舞如今不局限于在过年表演,已经成为节庆、祭奠、大型演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表演节目。
陕南整体民风淳朴,龙舞未受到社会变革与经济浪潮的冲击,保持了相对传统的风貌。非常遗憾的是龙舞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相对较少,一直未被学界重视,龙舞的舞步、阵法、鼓点基本只靠口口相传。
谈到陕西龙舞的表演形式与全国其他城市的不同时,闫站长说:“汉中受地域限制影响,龙的体态不大,节数最多在十三节,其表演时旋转翻腾,活泼敏捷,速度较快,与汉江的水流速度相得益彰。长江、黄河边的龙相对较大,风格古朴刚劲。”
龙舞无论多少人参加都要有协作、团结的精神,龙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拥有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陕西省文化馆、英国罗汉普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