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与生活的完美交融
作者: 杨旸
摘 要:城市书房是比传统图书馆更具时空可及性和环境亲民性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以此为地点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突破桎梏延伸服务能力的体现。本文以扬州市城市书房为例,通过文献分析、网络调查、归纳分析等方式对2020至2023年开展的阅读推广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城市书房建设情况、推广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扬州市城市书房的阅读推广主题多样、内容丰富,但在推广深度、推广精度、宣传渠道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城市书房;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
一、扬州市城市书房建设现状
扬州市图书馆自1950年开馆至今,已形成“总分馆、流动图书点、自助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四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扬州市城市书房严格执行《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免费提供查询借阅、开放阅读空间等相关服务。当前,主城区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46家城市书房,年接待读者超200万人次,图书流通500万册次。城市书房通过搭建知识共享、互动阅读的人文空间让阅读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市血脉,打通了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筑“15分钟阅读圈”。
二、扬州市城市书房阅读推广现状
将阅读推广的行为下沉至城市书房是扬州市图书馆基于政策文件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服务模式。笔者搜集整理了2020至2023年城市书房举行的阅读推广活动信息,从阅读推广的主题设立、选址、服务人群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阅读推广的主题元素
阅读推广主题元素提取和划分的依据是推广活动的标语和具体内容,分为“节日”“非遗”“人文历史”三个元素。其中以非遗为中心开展的推广活动最多,涉及的扬州非遗种类多、覆盖面广,包括扬剧、木偶戏、扬州昆曲、扬州评话等戏剧曲艺,剪纸、灯彩、木雕、面塑等民间美术,雕版印刷、通草花制作、史家香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活动在开展时常会多种类同时出现,非遗传承人以鲜活具体的表演方式呈现给到场读者,读者还可以亲自体验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将非遗作为城市书房阅读推广的重心符合了城市书房亲和的特征,体现了扬州市图书馆对宣传和传承本土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视。
以节日为中心开展推广活动大多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主,辅之以妇女节、母亲节、国庆节、建党节、各类读书节等现代节日。推广活动往往选择在节前,围绕时令节气、本土节日习俗等内容展开,其中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的系列推广活动时间最长,而且是在多个城市书房同时进行推广,以传统节日为中心举办的推广内容已较为稳定并形成体系。
鉴于扬州市千年文化根基,以人文历史为中心开展的推广活动是主动展示扬州风土人情的窗口,地方性历史、诗词、人物、建筑、地理风貌等内容都包含在内,相较于前两种推广元素,人文历史元素更贴合社会百姓生活,更容易唤起市民的共鸣和乡土情结。鲜明的地域文化使得推广内容非同质化,并能体现扬州市民闲适的生活方式、浪漫的情调,该类主题内容颇具人文关怀。[1]
(二)阅读推广的开展地点
扬州市城市书房以织补图书馆服务体系、填补家庭书房功能缺失、构建具备人情温度的新型阅读空间为建设目标,坚持在彰显城市风情、交通便利、贴近居民生活的位置布点,呈现出“城市书房+公园”“城市书房+社区”的嵌入式整合发展。[2]近四年,共有19家城市书房开展过阅读推广,其中大部分活动集中在三湾城市书房、STARRY城市书房、邗建城市书房和一束光·竹西城市书房。
三湾城市书房是扬州第一家湿地公园主题书房,临古运河而建,融入了中国传统水岸建筑中的水榭和画舫元素,亲近运河生态,古朴通透又不失现代感;STARRY城市书房设立于千年遗址唐子城旁,书房面临保障湖,远眺栖灵塔,与一片开阔的大草坪为邻;邗建城市书房毗邻蜀冈生态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的“动”与城市书房的“静”相得益彰,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阅读等不同需求;一束光·竹西城市书房位于竹西好人园,外形设计参考“扬州八怪”高凤翰的山水画,运用“叠变”园林造山的手法,彰显竹西“最文、最绿、最慢”的特质。
笔者对这四家城市书房进行调研,总结出共同特征:四家城市书房均位于扬州城市公园内,采用与景观协调融合的建筑美学设计,超过20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保证完善的资源配置、丰富的藏书量,动静分区不打扰其余读者对静谧环境的需求[3]。在这四家城市书房开展阅读推广,可以为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在确保推广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用户满意度。
(三)阅读推广的活动类型及服务人次
城市书房阅读推广活动有两大类:读者参与性活动和扬图讲堂。读者参与性活动包括各类非遗的动手制作体验内容、读者读书交流沙龙、文化市集等。由扬州市图书馆打造的“扬图讲堂”品牌阅读活动主要包括名师讲座、朗诵和文学作品座谈会。
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扬图讲堂是以名师为主体的讲授类活动,如“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养”“清末民初扬州通俗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扬州运河建筑”等,讲座偏向单方面的知识输出,知识密集且接受难度较大,主题内容更为严肃专业;读者参与性活动中的主讲人主要起到展示和引导作用,活动以读者亲身体验为主,特别是各项非遗展示,以实物的形式展出,更为直观,对比扬图讲堂更具趣味性、社会接受度更高。
城市书房阅读推广活动的服务范围是小而精的,超半数阅读推广活动的服务人数为20人,83%的活动服务人数在50人以内,少数活动能达到200人的规模。达到百人级别的活动规模较大,以文化市集、大型读书节沙龙、多家城市书房同时推出的系列活动为主,例如元宵市集、朱自清读书节、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等,50人以内的活动多为室内讲座或小型体验活动。
三、扬州市城市书房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阅读融入群众的生活,扬州市城市书房应从推广内容的深度、传播广度、与群众生活的关联度等角度出发,寻求未来城市书房阅读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和突破口。
(一)深挖馆藏资源,打造品牌形象
当前推广活动的整体内容与城市书房陈列的图书资源匹配度不高。城市书房应利用丰富的活动吸引读者到馆,深化馆藏资源与推广活动的融合程度,提高城市书房的资源利用率,进而留住有阅读意向的读者,帮助阅读能力较弱的读者跨越信息鸿沟。[4]城市书房通过提高馆藏资源在推广活动中的利用率,凸显馆内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文献资源在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引导读者在参与活动之后在馆内继续阅读,可以提升推广效果,推动阅读推广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增值推广内容,提升服务深度。[5]
目前开展的活动主题已具备丰富多元的特征,相较于创新模式,更重要的是整合目前已开展的推广内容,提炼每一场推广活动的主题要素,以便梳理其中内在关系,判断要素间是否存在共同点,是否可归于同一类别,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凝聚,从而形成稳定的品牌系列。打造统一的品牌、系列名称,有助于更有逻辑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树立稳固的品牌形象,打响名声。
(二)丰富宣传途径,提升推广效果
城市书房可以探索线上多样化推广途径、线下实地开展的推广模式,增加推广流量。城市书房阅读推广活动信息的更新主要依靠公众号推送,而诸多应用社交软件的流行,使公众号推广显得较为单薄。城市书房阅读推广应扩宽多媒体宣传途径,官方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将视频音频与图文结合,借助平台的算法力量,将推广内容以更大的范围推送给潜在用户群体,增加阅读推广的读者知晓度、参与数和活动名气。[6]此外,还可以建立线上阅读推广服务平台,读者通过网络互动和留言功能发挥自身能动性,读者在平台的浏览痕迹将会反馈给城市书房,以此了解读者真实偏好,探索精准化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实际效果。以用户行为习惯、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开辟多条途径,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7]
(三)扎根基层生活,明确发展方向
阅读推广不应止步于基础的文化传播,更应结合城市书房的亲民特质,深耕群众文化需求,发挥自身在市内网格状的布点优势,寻求城市书房与社区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广义上实现城市书房推动阅读融入生活。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或其他任何特性,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8]在此背景下,环境亲民的城市书房可以与周边社区居民生活相融合,减轻弱势群体的阅读焦虑,扮演图书馆、职教中心、培训中心、休闲场所于一体的文化服务机构,增加就业兼职信息、升学、技能考试等诸多信息窗口。[9]城市书房还可以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咨询和知识讲解,将阅读推广工作落到实处,与社会需求接轨,承担思想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改善群众生活等社会责任。[10]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让城市书房代表的图书馆形象回归到建设之初,让人情味与馆内各类新技术、新设备散发出的科技感达成巧妙的平衡,是城市书房在拓展文化服务时需要考虑的方向。
四、结 语
扬州市城市书房以便利、舒适、实用的特性激活了城市的阅读生态,以主动的姿态探索在城市书房开展小而美的阅读推广活动,选择将富含扬州地域文化的非遗、节日民俗、人文历史等元素以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融入居民生活,引导读者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实现读者从缺乏阅读兴致到愿意阅读,再到学会阅读、享受阅读、提升生活质量的层层转变,这是延伸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深度、服务广度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精神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地标。
(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则谦,孙金瑛,张博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及服务效果研究:以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为例[J].图书馆,2023(2):63-71.
[2] 余大庆.扬州地域文化特性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85-91.
[3] 张洁.关于扬州市城市书房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导刊,2018(8):20-23.
[4] 范并思.阅读推广的理论自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6):3-8.
[5] 兰岚.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
[6] 严贝妮,程诗谣,李永钢.城市阅读空间的构建研究:基于合肥市“悦·书房”的解析[J].图书馆建设,2018(5):64-69.
[7] 王运显.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关键动力因素及其机制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4):22-26.
[8]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2022.[EB/OL].(2022-07-18)[2024-01-20].https://repository.ifla.org/bitstream/123456789/2081/1/ifla-unesco-public-library-manifesto-2022-zh.pdf.
[9] 杨祖逵.文化创意构想下的社区图书馆功能拓展:以Idea Store为蓝本的思考和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23-26,43.
[10] 高小军.以社区为中心的现代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悠·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7,37(3):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