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创新非遗展示传习馆体验式活态保护传承新模式

作者: 田建 杜江鹏

一、基本情况

渭南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众多,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123项,市级311项,居陕西省各地市之首。

非遗展示传习馆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2010年,渭南建成西北地区首家非遗馆,2016年又建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展示传习馆,展览面积3230平方米,设置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舞蹈、传统美术等七大功能展区,展出相关实物近万件,展品覆盖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223项。

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发挥非遗展示传习馆阵地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策划组织“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到馆参观体验。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创新探索非遗展示传习馆与教育、旅游等方面融合,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服务内容的“渭南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实现保护成果群众共享。

二、主要做法

(一)转变服务方式,主动吸纳培养非遗传播主角

为提高场馆服务效能,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场馆,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组织策划不同的主题体验活动,同步转变服务思想,创新活动宣传方式,变“被动等”为“主动行”,广泛吸纳和培育社会大众成为非遗传播的主角,让群众参观场馆和体验非遗,向社会大众传播非遗,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非遗展示传习馆每年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首届非遗主题微信分享大赛”“青少年非遗题材绘画大赛”“青少年非遗故事大赛”“渭南市非遗主题摄影大赛”。2021年开始,非遗展示传习馆在线上各类网络媒体发布活动公告,线下张贴海报吸引群众报名参与,招募非遗体验官,颁发聘书,邀请体验官到馆参观体验。在“被动等”群众上门报名的同时,及时转变服务思想,调整宣传策略,增加了定向上门宣传服务,精准吸纳目标人群。工作人员走出场馆,走进大中小学校、各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引导广大群众和学生来馆参观体验,全市中小学校、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各协会和各县(市、区)文化馆共计4300多人参加“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传习馆接待各类团体548个,到馆10.3万余人次。

(二)小活动大传播,不断提高场馆社会影响力

非遗展示传习馆借助现代新媒体,丰富传播手段,拓宽传播途径,通过活动不断提升场馆的社会影响力。“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邀请国家及省市媒体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报道,同时在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首届活动设置了“分享体验攒积分兑奖品”和“集百赞赢百元”互动环节,变被动宣传为主动传播。据统计,首期非遗体验官共发送分享信息3000余条,点击量1万多人次。“青少年非遗题材绘画大赛”“青少年非遗故事大赛”“渭南市非遗主题摄影大赛”设置了线上展示和投票环节,增强了广大群众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三期活动的网上参与浏览量达到81万人次。其中“青少年非遗题材绘画大赛”吸引了11万次点击投票、32.7万次访问浏览,极大地扩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此外,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的专业讲解员,开通了抖音号“渭你说非遗”和“跟着非遗读渭南”,向群众宣传非遗展示传习馆,普及非遗知识。

活动开展期间,主办方还向参观体验的群众免费发放非遗知识小手册、文创包等宣传品,使每位到访的参观者都成为非遗展示传习馆的参与者、传播者。

(三)加强文旅教融合发展,打造城市新型旅游目的地

景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景区的灵魂。“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加快文旅教融合,打造旅游网红景区和研学旅游目的地。传习馆为研学团队提供免费开放、讲解服务和活态展示传习服务。

为发挥文化场馆的聚集效应,拉动夜间经济,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开展错时延时服务,周二至周五上午8:00开馆,晚上20:00闭馆(原上午8:00开馆,下午18:00闭馆),周末与节假日正常开放,全年免费开放时长近4000小时,打造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非遗展示传习馆已与70余家高校和研学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使青少年走出校园拓宽视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每年接待学生研学旅行团100余批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访团30余批次,参访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8.3%。

(四)开展交流体验,让非遗展陈有声有色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除了向广大群众提供免费参观静态的非遗陈列展品和讲解服务外,还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场馆,在传习馆非遗小剧场近距离为参访者和体验官进行活态互动的现场技艺展演,展演动静结合,声色相宜。“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开展以来,传习馆对馆内展区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增了面花、陶艺、剪纸、草编、皮影演出等活态展示展演区,邀请了当地面花制作、皮影雕刻、草编技艺、陶艺制作等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和传徒授艺。同时,传习馆开展了“故事渭南”文化沙龙活动,邀请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华山戏法、合阳提线木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为群众进行现场表演,为非遗传承人和广大群众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活动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真正让非遗“活”起来,充分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互动式展演展示的活态传承体验,让广大群众沉浸其中,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百姓在有限空间里切身体验渭南非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文化魅力。

三、主要成效

(一)非遗展示传习馆已成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每年开展“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和以“寻根,怀古;品鉴,弘扬”为主题的“故事渭南”系列文化沙龙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关注数十万人次。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先后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省文旅厅、省教育厅命名为“第一批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被渭南市委宣传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渭南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二)受众群快速增长,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举办的两期“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价值,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尤其第二期“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通过绘画大赛对接校内外机构组织学生进馆参观写生,所有到馆青少年有家长陪同,受众群进一步扩大,各校内外机构又在自己的宣传平台推介此次活动,受众群再扩大,在评审阶段的网络投票环节,吸引了11万次点击投票、32.7万次访问浏览,极大提升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2022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聊吧——非遗有约》栏目通过“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的网上宣传,了解到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和渭南众多的非遗项目,于是邀请非遗馆工作人员做客栏目,录制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仓颉造字传说”和省级非遗项目“华山劈山救母传说”推介音频,让更多人了解渭南这片土地上的非遗故事,使非遗蕴含的价值得到广泛传播。

(三)成为文旅教融合的重要研学旅游目的地

非遗展示传习馆通过“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现已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研学旅游基地计划,先后被长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等6所高校授予“教育基地”。活动过程中收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城市的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为场馆的服务提升提供了依据。2021年,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完成了馆内展区的提升改造,补充展品56件,增添了农耕文化展区,下沉五个县(市、区)深入镇点村落调研征集展品133件,使得展馆年年有更新,处处有亮点。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现已成为文化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开展错时延时服务,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馆内经常组织非遗活态展示演出活动,群众在馆内欣赏一场场非遗盛宴,丰富了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加快了文旅融合进程,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渭南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原则,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创新服务形式,通过举办“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使得场馆由过去只提供陈列式、单一讲解的免费开放服务,提升到跨界式组织提供展览、数字化体验、互动式活态传习展示展演、免费参观引导、免费书籍阅览休闲五大项服务。非遗展示传习馆还将继续为参访团体设计定制化服务,满足各类参访团的文化服务需求,不断丰富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启示

(一)坚守初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组织策划活动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便利了广大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满足群众更高的服务需求,实现了服务真正对接群众需求,得到群众的参与和认可。

(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要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深入融合发展,使“静态”的非遗展品变成“活态”的艺术感染力,使非遗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使群众乐于参与其中。

(三)注重利用新媒体传播,提升社会影响力

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传播也由过去单向传播转变为全民传播。“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推介宣传,同时使每位体验官都成为免费自媒体宣传员,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