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

作者: 朱鹏飞

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0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82.68%。受制于地方财政紧张,部分基层图书馆陷入了政府保障不足和服务效能不佳的双向困境,尤其是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面临经费紧缺、人员不足、图书类型不够丰富等一些共性问题。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化,我们对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如下。

一、汉台区图书馆基本情况

汉台区图书馆成立于1957年,新馆于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7.1亩,建筑面积3409平方米,馆址位于明代瑞王府花园遗址(现汉中市莲花池公园内),现有藏书30.8万册(包括古籍线装书2.1万册),属于县级公共图书馆,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汉台区图书馆内设图书期刊外借部、报刊借阅室、儿童阅览室等10多个服务窗口,全天候对外开放服务,每周开放时间约60小时。汉台区图书馆先后获得“陕西公共图书馆联盟地方文献联合征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16项省市区级荣誉称号。

二、汉台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做好读者接待、阅读推广等基础业务的同时,不断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能。汉台区图书馆在创新活动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社会力量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让群众切实体会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汉台区图书馆年平均流通达18.03万人次,年平均文献外借量达11.16万册次,年均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次,读者满意度达99.09%。

(一)积极创新合作形式

针对周内读者较少的问题,汉台区图书馆将活动、空间、设施和文献资源更多向少儿倾斜,与邻近的北大街小学、小太阳幼儿园先后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馆园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家长、师生到图书馆参观、学习、交流,同时开展幼儿绘本故事会、“童心探科学·共创科技梦”、“阅见未来”馆园共建科普展示等活动。汉台区图书馆积极采购科普数字资源,吸引学生参与4D、AR(增强现实)线下互动体验活动。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朗诵大赛是图书馆举办的最为常见的大型活动,而县级图书馆面临缺少活动经费、专业设备、大型活动场地等问题。据统计,2023年,陕西省仍有66家图书馆馆舍面积低于3500平方米,达不到西部地区二级图书馆必备条件,有近30家县级图书馆年采购经费不足5万元,运营十分困难,无法举办大型活动。对此,汉台区采取企业冠名、协会支持、奖励激励等举措,解决了缺少活动经费、专业设备、活动场地等问题,圆满举办了多届赛事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依托汉中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汉台区图书馆搜集整理了汉中历史名人古籍、文献、图片、视频等数据,再进行数据分类标引,多角度展现汉中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一期建设PC(个人计算机)端栏目框架以及制作名人数据于2022年8月正式上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3年开展二期建设,重点建设移动端和补充完善名人数据。移动端兼具互动、分享、导航等功能,提供放大、语音朗读等针对特殊人群的专项服务功能。目前,汉中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包含《走进人文汉中》《汉中名人》《名人行迹》《资料库》四个栏目,收录各类名人近400位。

(四)开展图书馆空间微改造

经过十余年的运行,汉台区图书馆原有的功能布局和硬件设施已经不适应全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图书馆功能发挥,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汉台区图书馆在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争取政协、妇联等多单位支持,采取“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改造。2018年,汉台区图书馆利用展览厅与妇联合作,建起了全市第一家家风馆;利用一楼盲人阅览室位置与区政协合作建设汉台政协文史馆,将盲人阅览室和地方文献相关功能整合在内,达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效果。

(五)建成总分馆制服务体系

一是按照“总馆+分馆+服务点”的建设模式,累计建成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24个,全区15个镇(街道)已100%纳入总分馆制体系。二是持续推进“汉山汉水汉人汉事”新型阅读空间城市书房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使用城市书房5座,开放总面积500余平方米,藏书6800余册,均实现与图书馆总馆的通借通还。三是按每年30个村的速度对农家书屋现有图书回溯建库。2019年以来,由区委宣传部根据职能审核监督,图书馆根据馆藏和群众需求采购,持续为全区14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初步做到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通借通还和统一培训”,打破了现有总分馆制普遍遇到的制度窠臼。四是推出了“互联网+你看书我买单”“汉图有书任你借 邮政一元替你还”两个惠民服务项目,搭乘互联网和物流服务,联通图书流通的“借”与“还”两个端口,线上足不出户借阅图书,线下就近便捷还书,既解决了借书的地域、时间局限,又创新开辟了还书的路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服务辐射面。

(六)做好古籍活化和传承

汉台区图书馆古籍存藏2.1万册,其中《诚一堂琴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汉台区图书馆邀请汉台区古琴协会专家对《诚一堂琴谱》中的曲目进行了打谱复原,让古籍随乐而动,发出新声。创作视频《古韵新声·“乐”动的古籍》报送参加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发起,南京图书馆、云南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赛事,同时联合汉台区古琴协会举办了汉台区古琴音乐会,让古籍与广大市民见面,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古籍和中国传统音乐。

三、存在问题

当前,汉台区图书馆面临着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人才短缺成为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队伍建设面临断层。目前我馆人员老化严重,后备人才缺乏,不利于人才梯队建设,图书馆事业缺少发展后劲。据统计,我馆现有在职在编工作人员22人。出生年代情况:60年代3人,70年代10人,80年代7人,90年代2人。平均年龄为46岁,人员老化现象已经凸显,业务人员年龄断层明显。

二是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事业发展。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更加多样化和多学科化,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接受过专业训练。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馆员学历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图书情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难以开展深层次的业务和服务工作。据统计,现有在职在编的22名工作人员中学历为本科的有9人,大专12人,初中1人;在专业方面,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仅有1名。

四、思考与建议

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要求下,做好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汉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助力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一是逐步推动农家书屋书目数据化。以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加强农家书屋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加快14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书目数据化,2024年计划完成行政村总数20%约30个村的书目加工任务。

二是持续完善中心主城区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计划新建城市书房1至2处,增设2个社会化合作分馆及2个馆外流动服务点。建立社会化合作分馆及馆外流动服务点的管理机制,逐步规范流动服务建设标准,提升流动服务效能。

三是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阅读推广,加大图书馆宣传力度,力争2024年到馆总人次与图书外借册次较2023年提升2%至3%。

四是持续打造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提升“汉图讲坛”“汉台区朗诵大赛”“汉文化系列读书分享会”“木兰读书会”等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新增1至2个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

五是关爱乡村儿童阅读,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有效实施“阅见未来”计划,2024年采取流动书箱的方式,开展送阅读服务不少于20次,逐步培养乡村留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

六是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强地方文献征集与开放利用,加大地方文献征集力度,建立利用开发制度;联合区非遗保护中心加大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力度,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和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对接,积极承办全省业务工作培训会,举办全区农家书屋管理员专题培训班,提升图书馆队伍专业水平。

八是加大惠民服务力度。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推出惠民服务项目,逐步放开免押金办证项目。

(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