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真贵
作者: 姚露琪逢国庆归家,特意品尝了中秋留下的月饼,打开“楼外楼”的精美包装,我一眼便中意桂花奶蓉馅的。怀着能闻见缕缕桂香的欣喜,我咬下一口,这一口也成了最后一口:这“三秋桂子”竟是如此苦涩,与我记忆中的花香截然不同。我忽然意识到,不见桂花已经许久许久了。
我的记忆中有桂花的味道,那是一种隐藏着的难以被发现的味道,就像点点嫩黄色的小花掩藏在茂盛的绿叶中,那又是一种熟稔的毫无疑义的香甜、率真、浓烈,让人欢喜。
大约是在七岁,我第一次真正赏识桂花。只记得那年之秋较冷,桂花开得便也早些,一缕缕馥郁的芳香于是更长久地浸润儿童的心田。地处杭城,随处可见桂花树。但未见桂花,孩童就闻到了香味儿,起初是若有似无的,等花开得盛些,香味就溢出来,一发不可收了。石阶、草丛、檐角,到处都是小小的金黄色的身影,如泼墨般落笔大胆、肆意挥洒,骨子里却是柔美的。那些四叶花瓣,静静地躺在地上,一朵一朵的,飘到哪儿便装点哪儿,比枝上一簇簇的更惹人疼爱。这样美妙的花香,这样精致的花瓣,孩童当然要好好珍藏。
“把它们放在雪花膏罐子里吧,这样就可以永远闻到桂花香了。”
我时不时会去瞧一瞧罐子里的花,闻一闻花香,可没过两天,香味便消失在空气中,不见踪影。为了保留最后的一丝香味,贪心的孩童将罐子盖上盖,不敢再打开,只为等待一个好时机。渐渐地,等待迷失在了时间的河流里,一切别有意图的相逢都变成了意外邂逅。当我再记起那个罐子的时候,门外桂花早已落尽。打开罐子,里面的花朵已然静卧在白色丝绒般的“摇篮”中,一去不复返了。然而,桂花香却仿佛在打开罐子的一刹那,再一次浸入我的记忆。
沿着记忆,我来到满觉陇赏桂花。一路上山,只得感叹一句:“杭州的桂花,真是随处可见!”大街小巷,走进每一家铺子,几乎都能发现桂花的痕迹。比如有卖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酒的,还有叫卖桂花拿铁、桂花冰激凌、桂花巴斯克的。我并不反对品尝桂花,正如琦君曾说:“‘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真所谓“桂子月中落”,桂花从月宫飘落,滋养了人间烟火气,便是越来越世俗化了。然而,任何东西一旦只为流于唇齿之间,就容易被人遗忘。
国庆期间的满觉陇,花未满,人已满为患,而又有几个人是驻足停留欣赏桂花的?大部分人都步履匆匆,有的人奔波于寻找开得茂盛的桂树,取个景,留个念;有的钟情于打卡网红桂花小吃,近风雅,陶情操。在这桂花的季节,似乎什么吃食添上点儿桂花才应景,才增值。吃的人呢,就像拥有了桂花的喷香,于是心甘情愿买单。视线继续向前,我又忽然看见“大富大桂”的招牌高高挂起。是啊,“桂”愈来愈贵了。
也许,人们消费的并不是桂花,而是桂花情啊。桂花情,不也愈来愈贵了?
也许,我再不用纠结王维诗中的“人闲桂花落”,究竟是人闲,所以感到花落;还是桂花飘落的时候,心境会得到安闲。在这个急促而又聒噪的时代,心恐怕不能真正闲下来了。
童年时期对桂花香的守候,欣赏桂花的真情,终将是物以稀为贵。而桂花香,在空气中弥漫如故,等候着为它而来的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