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储望华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风格
作者: 刘岱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改编曲;民族化风格;《“茉莉花”幻想曲》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指中国的作曲家们以我国传统民歌、戏曲或民间乐器的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改编出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储望华作为我国钢琴改编曲民族化探索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从小就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1961年起储望华活跃于钢琴作品改编创作领域中,其《新疆随想曲》《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前奏曲》等作品不仅被国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演奏,在国外也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后来,储望华留学澳大利亚,在此期间他接连创作了《关山月》《“茉莉花”幻想曲》等民族化钢琴改编曲。1986年,其作品《关山月》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进行公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2003年,储望华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了同名钢琴曲《“茉莉花”幻想曲》,更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中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承接的一大传奇。
一、探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之民族化风格
(一)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
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的灵魂,在钢琴改编曲旋律创作中更是如此。例如:勃拉姆斯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对民族化旋律做到了精益求精,在旋律创作方面不仅继承了德国民歌的音程特点,还运用民间音乐蓬勃的活力和乐观的情绪给严肃的古典音乐带来了浪漫主义的清新气息;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这首钢琴曲不仅遵循了原曲音乐,还注重对曲子的渲染,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思想和独特的美学。可以说,旋律改编的难度高于一切,它不能改动得太多,在不破坏音乐旋律、织体的基础之上还要考虑民族音乐的横向线性发展轨迹。
以储望华改编的《“茉莉花”幻想曲》为例,此曲融入了西方式的作曲手法,首尾呼应,布局合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作曲家通过变奏的艺术手法在原来的主题材料上对旋律进行了四次发展改编,不仅丰富了主题的内涵,同时也让音乐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全曲共包括七个部分:引子和两个连接部、四个主题旋律。具体来讲,在第9小节到第23小节的弹奏当中,每个小节都巧妙地运用了二度音程,再加上五连音节奏的修饰,使其融合在一起行走于钢琴演奏的高音区,犹如夏日雨滴簌簌落下又犹如春日花瓣纷纷飘落,衬托了左手弹奏出的优美旋律,将我国的民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弹奏57小节到73小节时,《“茉莉花”幻想曲》的主旋律再一次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段主旋律采用八度音程演奏的方式,相对于之前的演奏方式而言,这部分的演奏的速度比最初的部分更快,对力度上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直到弹奏到段尾,才逐渐出现减弱的主旋律。再例如《“茉莉花”幻想曲》中的74小节到77小节,经过储望华的精心设计,可以将其中的二度视作一个“碰音”,即运用了“单音”。储望华为在本首钢琴改编曲中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运用了二度音在演奏中所呈现的紧张、刺激、碰撞的效果。储望华在设计本首改编曲的谱例中巧妙地将二度安插在句首和句尾,使二度成为单音主旋律的一部分,令人听后心中产生伤感的情绪。
(二)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和声
在西方音乐作品中,和声属于最为重要的音乐语汇,但是在钢琴改编曲中融入民族化风格的音乐元素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两种音乐的律制截然不同,在审美理念上也有差别。就比如说在淡化和声固有功能色彩方面,需要发挥其有机价值,这也成为储望华钢琴改编曲的关键所在。在多年实践创作中,储望华也总结得出了一套丰富的和声手法,它使得音乐表现更为丰富,在彰显民族化风格亮点方面表现突出。
储望华在《“茉莉花”幻想曲》的创作改编过程中采用了拥有四度结构的琶音和弦,在一个八度内设计两个连续纯四度叠置和弦结构,这一和弦实际上并不具备协和特征,但改编后,一幅波光粼粼、吴语呢喃的江南景色尽收眼前,足见作曲家装饰音使用的精妙。又如在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过程中,储望华则专门采用了三和弦配合七和弦原位、转位形式,这令作品的异域风情十分鲜明。在和声民族化改编的过程中,储望华展现了自身良好的和声技法创作能力,这些使得改编曲的民族化风格逐渐凸显出来。
(三)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调式
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调式设计也颇为巧妙。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中,五声调式表达最多,这与西方大小调体相比差异较大,为此储望华需要平衡这一差异问题,这也是钢琴改编曲中的一大难点。在民族化钢琴改编曲作品中,储望华大量采用了转调与保留两种创作技法,一方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有味道,同时也彰显出西洋音乐的细腻美感。在《正月新春》这一作品的改编创作中,它的主旋律采用f羽调式,将5个正音组成一组旋律,配合五声调式表现出简洁的线性特征。而在《在那遥远的地方》钢琴改编曲中,则采用了六声调式,同时用五声调式作为补充,即在原有调式上增加一个新音,形成小二度音程。在作品主题旋律的最后一句中采用了b羽配合变宫六声音阶。这一改编使得调性色彩逐渐丰富。此外,在民族调式基础之上,储望华的改编曲还做到了完美转调,这一点在《“茉莉花”幻想曲》中有所体现,改编曲的前4个小节中存在半音变化,它主要通过旋律上的四度调式手法改变调性,从A宫调转为G宫调,如此就满足了半音转调、旋律转调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乐曲表现能力,使作品民族化风格体现得更加明显。
(四)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情感
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都是饱含丰富情感的,这是他音乐艺术的灵魂。储望华认为改编曲体现何种情感,就能为音乐艺术鉴赏者带来何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人们就能区分出改编曲民族化风格的独特性。储望华在音乐上极力表达音乐蕴藏的意境与情感,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经典曲目作品。《筝箫吟》改编自《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储望华在创作时融入中国风韵,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还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整首曲子从始至终向听众展现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格,将质朴而深远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储望华将作品与自身情感合二为一,触景生情。传统的演奏中运用了一箫一筝,让听众置身于月下的松林,想象在山水之中的二位故友在月光之下畅聊人生,亦是一种人生美事。而储望华并没有继续选择运用传统的吹、弹、拨来创作,而是经过反复推敲选择用“吟”字,可见其淡泊名利的心境,将音乐美学的意象上升到诗词文学之美,境界高远。
《纪念碑》也是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作品之一,它改编自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作品中,储望华仅仅在伴奏部分进行改动,例如将16分音符直接改编成32分音符,这样简单的音符变化却能让整个曲目在情感上得到升华,直接将鉴赏者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动荡时代,表现出了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与尊敬之情。
二、品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之民族化韵味——以《“茉莉花”幻想曲》为例
《“茉莉花”幻想曲》是一首将三部曲式、回旋曲式与变奏曲式融为一体的拥有多种民间因素的中国作品。作曲家储望华怀着浓浓的民族情感,以民歌《茉莉花》为素材创作了钢琴独奏作品《“茉莉花”幻想曲》。在这首改编曲中,储望华投入甚多。在开头部分的前4个小节,他将第2小节最后一个音进行下行半音变化,并通过旋律上四度模进的手法将调式调性由A宫进入新调G宫,继而实现了半音转调,不仅如此,旋律转调、转调模进等均被储望华增强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更加突出了储望华的民族情感和其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在本文来看,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钢琴改编曲在民族化风格上主要追求民间音乐的移植与逻辑性和线性的统一,下文简单谈三点:
(一)民间音乐的移植
其一,装饰音的运用。储望华的每首钢琴音乐作品都具有很明显的标题性,每一首作品储望华都会从研究其创作背景出发,使改编后的钢琴曲目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境,为了烘托整首曲目的意境,储望华运用了装饰音对整首曲目情感意境进行表达。《“茉莉花”幻想曲》中不仅有从民歌到幻想曲的体裁变化,也有从声乐到器乐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改变,在双重变化的改编下,作品更具有节奏感,旋律更加精巧。在弹奏第9小节到第14小节的时候(谱例1),忽然出现的大量琶音不仅能够巧妙地修饰主旋律,还可以将此部分的精巧设计理解为一个单独的声部。声部分为三个部分:以左手中声部为主要的旋律声部,配合上低声声部的长音声部,右手二度音程的伴奏声部。在弹奏第37小节到41小节时,配合着二度、三度、五度、八度的短绮音的修饰,完美地与和声中的二度相互衬映,展现出多层次的声部烘托旋律,使旋律更加悦耳动听。
其二,借景抒情。中国绘画常会用到写意二字,所谓写,就是对所观察到的大自然进行描绘思考,在反复推敲后获得创作灵感,写意是中华传统意象美学,广泛地存在于诗词歌赋当中。中国人对于意象的表达常常与自然景物相关联,从而达到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情感目的。《“茉莉花”幻想曲》正是运用了这一点,放大民歌《茉莉花》中写意的特质,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作品的第1小节至第8小节是一个典雅的引子,让人听后略带伤感的情愫,第8小节运用了五连音的描绘,给听众展现出一幅花瓣簌簌撒落地面上的悲凉景象。第57小节更是减弱到pppp(谱例2),这时的寂静反而让人更加不断地回味前面的音乐,也使狂热的激情得以暂缓。直到第74小节,储望华运用左手减三和弦,把伤感情绪表现到极致。
(二)逻辑性与线性的统一
储望华《“茉莉花”幻想曲》不仅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而且也让听众感受到西方音乐三部性原则运用在钢琴曲中的逻辑感。《“茉莉花”幻想曲》自从被储望华改编后就受到了众多钢琴演奏者的喜爱,它是一部将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民歌改编钢琴作品。将一首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歌改编成为一首具有西方风韵的钢琴独奏作品,对作曲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不仅考验作曲家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把握,还对器乐作品的声乐化处理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储望华在《“茉莉花”幻想曲》这首钢琴改编曲当中下了十足的功夫,将只有一分钟演奏时间的江苏民歌,改编成一首七分钟的具有浓厚西方味道的钢琴独奏作品,可见其在音乐方面高深的造诣。此曲在曲目结构上呈现出单三部曲式。通过B段在调性以及肢体上的对比达到分割音乐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目的,从而利用制造出的矛盾推动音乐的发展。不仅如此,此曲在西方逻辑化的三部性原则指导下,引用了一条以情感递进为线索的中国线性思维表达。将西方对其作品常用的逻辑感、形式感,与中国民间音调的运用相互融合,精准地把握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塑造中国音乐的气韵。《“茉莉花”幻想曲》这首作品让储望华走了一条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协同发展的路。
(三)音乐主题的来源
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民族化韵味离不开其音乐主题的来源。在中国器乐作品的创作中,民歌通常是作曲家创作主体的重要来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部分以声乐作品改编的钢琴作品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茉莉花”幻想曲》创作于2003年,其创作初衷源于一次在墨尔本的音乐交流活动,华裔青年钢琴家陈巍岭给储望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结交好友并彻夜长谈,于是创作了这首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这首钢琴作品以民族调式为基础,采用家喻户晓的民歌《茉莉花》为音乐主题。
《茉莉花》是我国一首久经传唱的民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又称为“鲜花调”,其旋律极富中国音乐特色,并在众多世界级别的展示活动中成为能代表“中国声音”的中国旋律。《茉莉花》在传唱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地域文化、语言特征、人文风格等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版本,其中较为知名的是江苏民歌、汉族民歌、东北民歌等版本。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尽管旋律、歌词有些许差异,但其民族音调仍有相似之处,且具有相同的音乐审美,均是以传唱茉莉花的洁白、纯真表达中国人的独特审美。根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民歌《茉莉花》在世界范围内较有影响的首次亮相,应该是歌剧《图兰朵》,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将《茉莉花》的旋律曲调作为纯真、善良的象征展示在世界听众面前。在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中,主题旋律(9-16小节)便结合了国外记载的《茉莉花》的旋律,第一主题中共出现了3次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江苏版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也出现了一次(57-60小节),民歌旋律的运用是保留传统民族风格的有力体现。
三、总结
在现代钢琴艺术传入中国以后,像储望华这样优秀的中国音乐工作者继承了钢琴音乐改编这一事业,为钢琴改编曲注入了大量的民族化风格内容。它不但在形式上表现出色,也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洋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实际上,储望华的优秀钢琴改编曲是值得人们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在体验作品民族化风格的同时也希望西方钢琴艺术在中国更好发展,进而实现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