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土家族傩面具IP形象设计

作者: 张菲云婷

贵州德江土家族傩面具IP形象设计0

关键词:傩面具;土家族;创新;IP形象设计

一、傩面具基本情况

(一)德江傩堂戏基本情况介绍

德江傩堂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傩戏在德江被称为‘傩堂戏’,约有两千多年历史,保存也十分完整。1987年,德江县120余面傩面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首都艺术界及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被专家誉为‘戏剧活化石’。2006年,德江傩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德江傩面具作为傩堂戏的主要视觉道具之一,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其中以土家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德江傩面具作为德江傩堂戏的精髓,选取其作为研究课题,意在将傩面具形象进行再设计,益于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德江傩面具作为傩堂戏表演的一种雕刻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深得人们喜爱的传统工艺文化。德江傩面具的种类按照其所绘制的神的形象来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图1—图3)。

第一种类型是较凶的神类,如开山猛将、开路将军等。这类面具形象都是些凶猛、严肃、庄严的神祇。雕刻艺人在其五官上雕刻长角、嘴角的獠牙、夸张的五官等以突出傩面具的特征,赋予其深刻的视觉形象。

第二种类型是较为正义的神类,如傩公傩母、土地公等。此类面具都是正直、善良、温柔的形象。雕刻艺人擅长捕捉他们的性格特征,将其塑造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视觉形象。在色彩上以柔和居多,给人一种亲近感。

第三种类型是相近于世俗人物的神类,该类傩面具又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来区分正面和丑角的人物特征,该类型贴近生活,少了许多的神、鬼氛围感。如歪嘴秦童、甘生八郎等人物,给人以滑稽之感,在傩戏的表演中常常起到活跃现场氛围的作用。

德江傩面具在造型上注重刻画面具特有性格、神态,面具生动传神,寓意深厚。在色彩搭配上,极其重视整体效果。傩面具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与地方风土人情相结合,凝聚了当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千姿百态的面具形式,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载体。德江傩面具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扎根群众,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民间戏剧艺术之瑰宝。

(二)调研现状基本情况介绍

此次设计,结合当下德江土家族傩面具发展状况、傩面具原始寓意特征,配合当下总体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现状,将受众人群定位于对祈求平安、避邪祈福、驱邪消灾、求学转运等具有心理需求的人群。贵州省德江傩面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贵州,傩面具的发展紧随着傩的发展而变化,贵州德江的傩文化在经营开发、表演展览、调查研究等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欠缺之处,比如傩面具的视觉形象设计开发以及衍生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设计层次上。几千年的宗教文化、地域风土人情特色、风俗习惯的融合,使其得以发展丰富,傩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当前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德江傩堂戏,其以戏剧表演为主要传播形式,但线下表演活动受阻,人员难以聚集,其传承发展面临挑战,傩面具更是难以呈现于人们眼前。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线上视觉设计蓬勃兴起,以IP形象设计为起点,“有内容的文化创意品牌,可以连接不同的领域。它能够吸引、承载粉丝的情感,拥有很大的商业空间。例如故宫文化IP,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利用不同的载体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新,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3] IP形象设计发展迅猛,出现城市、企业、个人等形象设计,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设计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采用形象设计,以推动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疫情稳定后,我国逐渐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因此,对傩面具进行视觉IP形象设计,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促进德江地区经济与傩文化的共同发展大有裨益。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趋避风险的心理需求愈发强烈。基于以上分析,将傩面具的祈福、趋避疫邪等象征性内涵同形象的现代象征性设计相结合,使傩面具不再只是简单的表演道具,而是具有文化内涵与现实功用的设计品。

二、视觉表现设计

(一)IP形象设计

IP形象的傩面具在形态设计上,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德江傩面具进行元素提取,分别为开山猛将、土地公、秦童。在形象内涵上提取开山猛将凶神特征之趋避疫害,取土地公正神特征之赐福添寿,取世俗人物秦童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形态上各取其面具帽饰,开山尖角、土地官帽、秦童圆帽等特征。同时提取IP形象开山猛将、土地公、秦童的面具纹样作为表情(图4—图6),使形象设计富有傩面具特征。

IP形象在色彩和纹样元素的提取上,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主(图7)。“土家语‘西兰卡普’,汉语译作‘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4]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西兰卡普”是无处不在的。它是土家姑娘的重要嫁妆,更是土家人的生活必需品。[5]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是土家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传统的西兰卡普纹样呈现格律菱形,以通经断纬法相织而成。颜色以红、蓝、青色为主色调,以黄、粉红、紫、黑等色为辅。此次设计通过对西兰卡普纹样特征及色彩的提取,赋予IP形象浓郁的土家族文化特征,在设计中融入当代审美,使得形象设计更加契合当代生活。

(二)字体设计

字体在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字体的可读性、美观性会影响到整体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要素有图形、文字、绘画、色彩等,在文化领域和艺术创作领域对人们的创作思想和情感具有一定的指引性。”[6]在设计中,字体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设计者的创作思想。此次设计为更凸显德江土家族文化特色,提取了土家族纹样西兰卡普格律菱形元素来做字体设计(图8),使得字体在符合土家族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性。

三、设计应用展示及周边

(一)傩韵操动态视频设计

为使IP形象设计更加合理并具备传统与现代的特征,笔者对德江土家族傩面具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发现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古老的文化同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衍生出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在德江县,德江人民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环境的感召下,于2013年以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为契机,协同有关专家以傩戏和广播体操的融合为切入点,成功改编制定了一套适合在学校推广的傩韵操。[7]IP形象设计以傩韵操为契合点,对八个傩舞动作进行提取设计,分别为端公步、关爷步、先锋步、九洲步、开山步、罡步、撒网步和秦童步。[8]德江傩文化以傩韵操的形式创新传承,为宣传和推广傩文化创造了新形式。此次对八节傩韵操、八个八拍的动态设计使得I P形象更具傩文化特色,最后将形象结合傩韵操动作IP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设计(图9)。

在动态视频中,以三个IP形象为动态主要动作对象,分别对八节傩韵操进行动作设计,将IP形象运用于傩韵操(图10—图17)。

IP形象开山猛将负责傩韵操的前三节开场,分别为端公步、关爷步、先锋步。动作分别出自傩堂戏《端公戏》《关爷》《先锋小姐》剧目,在傩韵操中,以开场和活跃气氛为主要目的。

IP形象土地公负责傩韵操的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为九洲步和开山步,该动作出自傩戏《开山猛将》《踩九洲》等剧目。动作保留了部分傩戏的特色,赋予傩韵操祈福、求运等意义。两节动作以上下左右运动四肢为主,可使身体得到全面的运动。

IP形象秦童出自傩堂戏《甘生八郎》剧目,以滑稽为角色特点,突出人物勤奋学习的特征。在傩韵操中,秦童负责傩韵操的最后三节,分别为罡步、撒网步、秦童步,动作以全身运动展开,最终达到傩韵操的高潮。

(二)傩韵操视觉可视化海报设计

为将傩韵操更为清晰地呈现,方便傩面具IP形象信息的可视化,设计时,可将傩韵操信息设计为可视化海报(图18),内容以傩文化、傩背景、傩面具、土家族纹样设计信息、傩韵操信息为主。

(三)傩韵操介绍手册设计

为方便将傩韵操动态视频进行传达,在视频的基础上,进行了傩韵操介绍手册设计。小册子展开方式结合土家族纹样西兰卡普的方形特征加以设计(图19)。

(四)眼罩、口罩设计

因傩面具具有祈福、庇佑的意义,所以在此次设计中,加入了眼罩、口罩的周边应用设计,主要为防护口罩、睡眠眼罩两款(图20—图21)。

(五)泥人设计

泥人设计以三个I P形象为原型,分别设计制作彩色泥人,以实现设计走入生活,达到推广IP形象的目的。彩色的泥人方便收藏保留,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设计理念得以更好体现(图22)。

(六)抱枕设计

为突出该I P形象设计的生活实用性,在周边设计时考虑了抱枕设计。将抱枕柔软包容的特性与傩面具的驱邪寓意相结合,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图23)。

(七)红包设计

在文创周边设计时,红包的设计与土家族西兰卡普字体进行结合,颜色主色为红、蓝、绿,配以纹样,对应三个IP形象的特性,设计为驱邪、转运、求学等意义(图24)。红包以“水逆退散”“食来运转”“钱来拜访”“万事胜意”“学有所成”“升职加薪”等字体内容为主。

(八)手环设计

因手环具有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等特性,在设计时,将土家族纹样应用其中,更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傩文化和土家族元素(图25),从而达到推广德江土家族傩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贵州德江傩文化作为贵州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值得深刻研究的价值。此次设计,保留了德江土家族的文化特征,提取了德江傩面具的相关元素,设计结合傩韵操,使得这一传统古老的文化通过一种崭新的方式传承,让贵州德江傩面具更加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德江土家族傩面具的发展增添新的方向。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