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县皮影在当代展陈设计中的发展

作者: 邹露

浅析华县皮影在当代展陈设计中的发展0

关键词:皮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体验;智慧博物馆

一、华县皮影艺术简述

(一)华县皮影艺术的起源

华县皮影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地区,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其中包括雕刻制作、乐器演奏、剧本撰写。华县皮影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被称为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二)华县皮影艺术的特点

华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05年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华县皮影之乡;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选用牛皮为原料,雕刻造型鲜活传神、惟妙惟肖且人物形象含义深刻,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华县皮影选用声情并茂的碗碗腔,由一人包唱生、旦、净、丑各类角色,可见演唱功底之深厚。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皮影剧团一般由5人构成,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镲、梆、唢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人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能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戏曲艺术之绝唱。华县皮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屹立于中国皮影艺术之巅。

(三)华县皮影现状分析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皮影的生存与发展是现今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广播电视、电脑网络、AR、VR等影视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视觉、听觉予以强烈的感观刺激,丰富了观众的体验感。现代传媒技术迎合了人们的时代需求,带来更为便捷的观影方式,撵场子、端凳子去看皮影戏已经成为过去式。

皮影艺术的自身缺陷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皮影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皮影戏演唱的碗碗腔调,虽悦耳动听,但旋律略显单调;剧目台词多是古文对白的形式,难免有些晦涩;冗长的故事情节,缓慢的进展节奏,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相对枯燥,缺乏现代人物性格多样性的表达;搭台表演受场地、天气影响较大,加之唱、挑难度大,专业性高,因此难以普及推广。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皮影的发展。现今社会物欲至上主义盛行,能静下心来跟随传承人学习研究皮影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在皮影戏艺术的发源地区,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劳务或从事其他行业,相较其他行业皮影戏带来的收入与投入的精力不匹配,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受限。

华县皮影虽面临困境,但仍有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一是国家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民间艺术通过省、市、县三级筛选,将优秀项目报送至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审核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每年由国家、省、市联合给予一定的资金,单项进行重点保护。二是县政府对华县皮影的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在“十一五”规划时,县政府将华县皮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四大名牌”战略当中,全力打造华县皮影品牌。文化觉醒与文化复兴慢慢渗透在新时代洪流中,传统文化会以崭新的方式再现芳华。

二、皮影在当代展陈手法中的体现

(一)华县皮影基础展陈手法

皮影作为特殊的展品,要从皮影作品本身出发研究其制作工艺与艺术手法。华县皮影在艺术形态上进行平面化构图处理,尽可能地避免形与形的叠加,这样的形式被称为“片状式形式”,人物形象的表现均为侧面扁平化。如汪天稳皮影作品《帝王出巡图》中的形象(图1),作品中的人物均以一种侧面扁平化的形式出现,仪仗、马车、马匹也都采用同样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关系处理形成了巧妙的穿插手法,作品整体层次丰富,有效规避了平铺式构图带来的单一性观感体验。

华县皮影艺术独具一格的平面化构图方式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特点,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表演方式,平面化贯穿始终。华县皮影艺术正是运用平面化构图形式,运用寓意丰富的线条、纹样、色彩、刻刀传达思想感情,赋予这些“片状物体”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因此在进行皮影作品展陈设计时普遍的设计手法是将皮影作品铺陈展开,按照皮影作品的主题、故事、创作时间、作品的种类依次排列展陈。此种方法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手法。如中国皮影博物馆采用的陈列手法,考虑到皮影材质的特殊性,空间中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若使用不当的展陈手法,长时间展陈皮影作品会产生褪色、卷曲变形等问题,因此普遍的展陈手法是将皮影作品置于软膜布之上,并用极细的铜丝将其各个支点固定在素色软膜布上,在作品上方扣一层玻璃面板,隔绝作品与外部,软膜布背后放置不会产生热量的LED灯管,形成类似幕布的效果。图2、图3是中国皮影博物馆的展柜陈列形式。

此种做法借鉴了皮影装裱的方式,这种平面化的展陈手法的优点在于展示皮影作品的同时也对皮影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能够完整地呈现有剧情性的皮影作品。这种展出形式虽然考虑到展品的特性,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正如之前所介绍的——皮影是平面化的构图处理,因此尽管作品蔚为大观,色彩纹样异彩纷呈,但或多或少会给人产生一种平面的单调感,这种体验限于视觉,缺乏强烈的冲击感。

(二)华县皮影展陈手段的探索

西安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馆藏面积整体并不大,但馆内展陈设计依据皮影艺术特点营造出的空间氛围给参观者带来的冲击效果强烈。展台以平面玻璃柜台为主,高度多在腰部以下,需要低头观看。展台展示内容以少量的华县皮影半成品、皮影雕刻工具、影卷以及大量的皮影为主,展示方式主要为透明玻璃和带有衬布背景的展台两种形式。透明玻璃展台下的皮影在重点灯光的照明下很好地呈现出了皮影的“光影”意象,带有衬布背景的展台则更好地展示了大型皮影或组合场景(图4、图5),可视效果更佳。

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在空间氛围营造中做到了光与影艺术的体现。空间中的主要照明为重点照明让步,使空间中的视觉重心落在皮影作品上。在昏暗的空间中重点光源照射在皮影作品之上,透过透明玻璃面板,皮影作品的影子映射在展柜下方的底板上(图6),将皮影的灵魂——光与影完美展现,实物与影子虚实结合,让观者在观赏实物时穿透具象的表面构想,在碗碗腔的演唱下,皮影作品栩栩如生地演绎充满人生哲理的剧情故事。在皮影的展示内容上主要分为影人、特殊皮影、道具、组合场景这几类,展台的皮影旁边多配有文字说明,但阅读效果不佳,皮影在展示摆放时多以静态形式呈现。

(三)皮影数字化

在初期的非遗保护工作中,皮影艺术就开始了数字化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在于将皮影道具及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将这些数字化的内容进行入库整理,就出现了以网站为载体的数字博物馆,用来展示皮影艺术的数字化内容,供相关人员在线上浏览和管理。

皮影数字博物馆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皮影作为依托,于2007年在“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二期)”中立项,2017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皮影网络传播平台建设”项目的立项。作为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皮影数字化项目,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与支持。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对皮影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保存和管理,并运用图文、影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皮影内容(图7)。

皮影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科普、博物馆藏、扩展研究及其他。目前该博物馆已采集皮影图像相关资源4.8万余件,收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700多个皮影戏剧表演影像资料。该项目除皮影图像和节目影像资料外,还收集有皮影唱腔文件,不乏民国皮影名角的珍贵唱段。其中还有为传统皮影量身设计制作的延伸产品,如皮影表情包、皮影动画、皮影屏保等,将学术与科普、知识与趣味等多种内容进行融合,为探索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道路。网站内含多个内容功能模块,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基本实现了皮影的数字化保护和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未来华县皮影艺术交互式展陈构想分析

teamLab是由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起组成的日本数字艺术创作团队,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理念打造沉浸式的观展方式,触动多个感官于一体的体验空间,已在全球多地开展巡回主题展览,代表作品有《Flowers and People》等。

近期teamLab在上海举办的《彩绘海洋》主题展览中(图8、图9),一个基于共同创作理念的展项让人印象深刻:观者可以与他人一起自由创作,打造理想空间。游客可以在纸上随意描绘海洋生物的图案,所描绘的图案会通过捕捉技术从二维平面游入眼前的电子屏幕海洋,在美术馆里尽情遨游,甚至可以与游客进行互动,以及与美术馆内的其他物品产生联动,借此创造了一个集视觉感、体验感于一体的交互空间。

《彩绘海洋》是基于人与人共同创造新事物而诞生的作品。随着人们不断地创作,作品的世界也会产生无穷的变化。teamLab的艺术理念聚焦于“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人的存在成为一种积极的体验”。通过这一点,笔者认为华县皮影可以在保持个人创作自由的基础上,转化成为与他人共同创作的形式。传承的力量是主动推进而不是被动地停留表象,在不断推进非遗的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唤醒内在活力。

除此之外还有闻名全球的凡·高沉浸式艺术体验展。此次凡·高艺术体验展是Annabelle Mauger和Julien Baron的作品,他们利用法国摄影师AlbertPlécy于1977年最早构想的Image Totale的概念,采用了360度全景全息投影技术和身临其境的音频先进技术,将凡·高200多幅创作还原成3D场景,观者置身在艺术家画作的巨大投影中,感受艺术家富有张力的笔触、狂野的色彩以及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参观者入场后置身在凡·高的巨大作品中,以360度的视角仰望凡·高迷幻星空夜,和盛开的向日葵拥抱,配合与动态视觉鼓点结合的音乐,仿若置身于这位伟大艺术家构造的奇特世界中(图10)。

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潮流,这项科技潮流带来的创新构想无疑为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带来无限可能。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结合传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双方的优势,智慧博物馆成为虚拟与实体不断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它运用新颖的展示和互动方式,发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优势,能更好地输出文化服务。相比原来的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各个要素紧密关联,互动性更强。智慧博物馆就是要以更为便捷、自然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让博物馆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皮影艺术在时代中的变化、交互体验的发展历程以及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服务场景趋势等方面的思考,以构建新的皮影艺术生存空间为中心思想,以文化服务体验空间为策略,来探究皮影艺术在新媒体交互体验平台中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走向将是多元、丰富且统一的。

(西安美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