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调桄桄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 赵红

论汉调桄桄的保护与传承0

关键词:汉调桄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大西北,小江南”,坐落于陕西西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不仅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风光,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发源并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汉调桄桄,不仅是中国地方戏剧种类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也是秦巴人民坚毅不屈又沉静温和性格的体现。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汉调桄桄的价值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此类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汉调桄桄概述

汉调桄桄,是一个充满汉中地方特色的梆子声腔剧种,因为地处陕南,又是在秦腔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因此别名有“汉调秦腔”和“南路秦腔”,在汉中老一辈人的口中,也称这一剧种为“桄桄戏”[1]它最初随着宋代民间戏曲的产生而产生,在元曲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结构和体系,因此成熟和兴盛在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机遇;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汉调桄桄一直走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以剧目种类而论,汉调桄桄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现存演出剧目将近八百种,其中百余种为汉调桄桄独创、专演,例如《镔铁剑》《夕阳山》和《红缨披》。[2]

汉调桄桄虽然在秦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但是在吸取秦腔磅礴激昂腔调的同时,对川剧和汉调二黄唱腔中的柔和细腻又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汉调桄桄唱腔多变,主要使用的伴奏乐器分弦乐和打击乐器,注重表演形式,动作丰富且有美感,因其诞生于民间,故剧目的词曲都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形式。[3]正如汉中地处西北,却又有江南水乡的轻柔一样,汉调桄桄带着西北地区特有的豪迈和慷慨,在汉中清灵水土的滋养下,又无不体现出秦巴人民性格中的温和坚毅。

二、汉调桄桄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发展状况

从形成之际,汉调桄桄一直专注于舞台演出,到明代已经出现很多成熟的演出团体,有固定的演出模式和表演角色。清代以后,社会动荡的大环境影响,以及汉调桄桄表演艺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完整的表演流程和艺人培养体系几近失传。因此,汉中不少文人开授班课,教导表演艺人识字读书。例如清代咸丰元年,汉中洋县人孙五存曾教过长字科班,后又开设万字科班;清代光绪四年,宋合子等任教的南郑县庆字科班,培养了“戏状元”王庚子(丑)等。直到1951年春,在同乐、聚乐、协和三个班社艺人的努力之下,南郑县新民剧社正式成立,这便是现在南郑区的桄桄剧团,也是唯一一直坚持传承和表演汉调桄桄的专业剧团。[2]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浪潮也席卷到了戏剧表演界,市场化改革是当时的主流和趋向,桄桄剧团也开始了市场化的道路。但是,汉调桄桄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适应完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许多阻碍,几度式微,剧团也好几次面临解散的困境。究其原因,不仅有大环境的影响和压力,也与其内部的传承状况有关。

(二)影响汉调桄桄传承的外部因素

首先,汉调桄桄作为传统戏剧,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是其优势,却也是其持续发展的不小阻碍。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持续扩展,不少传统文化领域中都可以看到新兴文化种类的身影,戏剧界也不例外。将传统戏剧赋予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新潮观念,似乎正成为不少传统戏剧焕发新活力的首选途径,但是,汉调桄桄土生土长于汉中南郑,不论是剧目种类、曲调唱词还是表演形式,都完全迎合当地群众的审美观念,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其转型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狭窄的受众面,自然削弱了汉调桄桄的影响力,难以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学习。

其次,汉调桄桄演出团体分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两种。专业剧团主要参加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活动,受政府的扶持较多,比如政治性的调演和会演;业余剧团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场地更加灵活多变,比如每年的庙会、下乡会演或者春演,偶尔也会受邀为一些红白喜事表演。

但无论是哪种演出团体,都存在着入不敷出、设备陈旧、演出场地有限的问题。剧团的收入项中,主要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极少部分来源于演出费用,演出费用的市场价常年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线,但是一场演出往往需要调动整个剧团人员参与,还涉及服装、道具和化装等费用支出,因此支出远大于收入,不少艺人选择转行;剧团平时排练基本没有固定的场地,专业剧团或许还能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寻找到适合的场地,而业余剧团就只能自己租用空地,这些都使剧团的生存境况更为艰难。[4]

(三)影响汉调桄桄传承的内部因素

对于汉调桄桄的传承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培养问题。不少老一辈艺人相继退休或离世,年轻一代又成长缓慢,出现了表演技艺的断层,老艺人的精湛表演技艺无人继承。“桄桄皇后”许新萍老师就曾感叹:自己是剧团里唯一会表演吐火的演员,对于老艺人来说这是看家本领,但年轻一代表演者没有老一辈艺人的吃苦精神,学习技艺时也难以脚踏实地,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同时,汉调桄桄剧团内男演员稀缺,一方面是待遇问题,另一方面,主要是戏曲表演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无比漫长和辛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男演员来说,对其嗓音和形体的先天条件也有十分严苛的要求,因此,不少剧目在表演时,往往由女演员反串原本的男性角色,自然会在表演效果上大打折扣。[5]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汉调桄桄狭窄的受众面,以及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渗入,使得这一古老、传统的小剧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不少人更为迷恋、追逐影视明星或者偶像歌手,对戏曲名角的兴趣减弱,这严重影响到汉调桄桄后备力量的培养,也关系到剧种是否继续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汉调桄桄的演出剧目和表演形式也亟待创新,过于局限在狭小的地方受众群中,便无法激活剧种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扩大其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汉调桄桄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三、汉调桄桄的保护与传承

汉调桄桄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无疑是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南郑桄桄剧团的团长张昌文曾说:“保护一个剧种,便是保护一种文化,而文化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付出,就能延长一种文化的生命力。”[6]只有重视汉调桄桄的传承问题,找出解决之策,尽最大努力激活和维持汉调桄桄的生命力,才能使这一古老、独特的剧种持续散发魅力。

(一)外部努力

2006年5月20日,汉调桄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非遗名录,相当于在国家层面上给予了汉调桄桄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首先,国家对汉调桄桄梆子声腔剧种,采取整体性保护策略,比如对汉调桄桄唱腔音乐、汉调管弦乐和打击乐曲牌,进行统一整理和创新编排,并进行传承性保护。其次,对汉调桄桄的演出剧目和表演器物进行挖掘,整理、创新演出剧目,复原、改造表演器物。最后,对现有的从事表演的老艺人进行声音、影像的录制、保存,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传统的表演技艺。可以说在国家层面上,具体的保护措施十分详尽、细致且到位。[4]南郑县政府针对剧团演员的待遇问题和剧团演出的场所、场次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决工作。首先,在南郑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演员工资不断上涨,由2009年的480元提高到2011年的3000多元,并持续提高,竭力与当年人均工资水平挂钩;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主持修建了多所新剧场,为剧团日常的排练和正式演出提供了专业的场地;最后,为了缓解剧团紧张的财政状况,不仅国家每年下拨一定的活动经费,相关部门也重新为剧团置办了演出设备,比如移动大篷车,设备的更新,为剧团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除了政府扶持的演出,剧团也开始出外到乡村和集镇中去表演,不仅在表演中增长了技艺,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将汉调桄桄带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视线中。

(二)内部创新

想要将汉调桄桄持久、稳定地传承下去,仅仅依靠大环境的支持是不足够的,还需要从内部寻求改变和突破。

影响汉调桄桄传承的首先是人才问题,包括提高表演艺人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培养后备表演人才力量。首先,政府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汉调桄桄剧种的研究活动,整理、编印相关教材,开办培训班,着力提高表演艺人的文化素养;其次,以专业剧团为教研基地,为其他民间剧团去学习、交流经验提供空间,鼓励更多剧团的建立、发展;最后,为了改变目前表演剧团中中老年艺人比重较大、后继无人的濒危状况,不仅通过举办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普及汉调桄桄的历史和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而且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有关汉调桄桄的公演活动,扩大汉调桄桄的影响力,扩大表演的受众,以活动促进汉调桄桄的保护和传承。[4]

同时,汉调桄桄厚重的地方特色也应该进一步创新成为其新亮点。例如,汉调桄桄的传统演出剧目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沉淀感,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节日进行二次创作,融入新时代的观念,与时俱进,让群众在体会过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调桄桄表演中,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拉近与传统剧种的距离。而且汉调桄桄在调式的呈现上,由于之前固有的表现形式,调式十分单一和简单,如果对剧目进行创新,不可避免地就需要更为丰富的音乐调式来辅助表现,因此,汉调桄桄应该在保留原有传统调式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取富含中国风元素的多调式成分,既不与传统的地方特色违和,也可以利用混合调式和复调的优势更好地呈现改良剧目,激发更丰盈的生命活力。[7]

最后,在大数据极其发达的当下,可以创新汉调桄桄资料的保存和传播方式。比如运用新技术对先前存在缺失的资料进行二次搜寻和补救,再建立相关的数据档案,将其数据化进行长久保存。尤其是在目前有关汉调桄桄的研究资料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建立十分细致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资料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真实性的审核。这样不仅有助于年轻一代传承老一辈完整的表演技艺,也有助于汉调桄桄的持续发展,为更多人带来独特的、饱满的汉中地方气息。[7]

四、结语

保护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有助于我们从更多方面和更多渠道去认识我们本民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其次,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也是如今文化自信的需要,我们需要文化创新也需要艺术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对我们以往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融合发展;最后,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能坚定民族自信心,充满力量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汉调桄桄是陕南地区独特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是秦巴人民千百年来智慧和审美观念的结晶。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汉调桄桄仍能保留其原有的表演技艺和特色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体现。尽管汉调桄桄是通过单一的调式来演绎故事、传递情感,但是通过对其剧目和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汉调桄桄其实是一部微型历史,浓缩了古往今来的政治生活、劳动生活,包含着无数劳动人民丰富的情感活动。因此,在信息化和数据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汉调桄桄是我们的目标。在秉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尊重原有传统剧目,适当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传承汉调桄桄,让这一独特的地方剧种更为鲜活和美丽。

(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