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理念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忆莲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理解;民族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江南丝竹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积极践行。习总书记曾多次在各大场合谈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理念的认同,并在2015年5月与北大学子的座谈会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对本民族的文化理解、自信是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
(二)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极为广泛、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生活。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民族音乐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邃迷人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是产自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和生产的歌曲或乐曲。我国地域广阔,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音乐能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体现出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是时代发展的有效见证,是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的具体表达。我国的民族音乐具体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三)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指流传在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传统音乐文化,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完整的丝竹乐队,逐渐发展成了江南丝竹。江南丝竹乐队形制一般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笛、箫等“丝”“竹”乐器组成,其发展和流传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太仓地区江南丝竹传承与发展的现有状态
(一)多元文化对江南丝竹审美的强力冲击
随着全球化视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取得很大成绩。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国时,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融合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交流也变得更为密切和频繁,在多元文化的概念下,音乐文化也受到大量国外审美理念的冲击。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样拥有深厚的内涵与光辉的历史。外来音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重大冲击,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大众对音乐的审美逐步向娱乐化发展,江南丝竹也逐渐成为“老套”“难懂”的中国传统音乐。
(二)江南丝竹文化市场占比逐步减小
文化市场的占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和关注程度,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降低,市场占比逐步减小,进一步导致听众变少,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江南丝竹等民族音乐宣传薄弱,剧院、音乐厅少有相关演出出现,即便是在苏州地区本地音乐节目播出都较少,不利于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三)江南丝竹音乐传承载体的没落消亡
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交通越来越便利,特别是传统民族村落逐渐减少,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传承载体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少有文字或视频资料的记载,仅靠传承人的口口相传,而教育的普及让年轻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现如今,当年颇有造诣的江南丝竹传承人都已相继离世,加上曲目套路复杂,对演奏的要求较高,后辈传人越来越少,伴随着传承载体的逐步没落消亡,民族音乐的传承难以开展。
三、太仓地区江南丝竹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坚持文化自信,深挖民族音乐的特色内涵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民族音乐是随着千百年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逐渐形成的,是我国各民族生活、习俗、审美、信仰的体现,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年轻的一辈应当深挖民族音乐内涵,从欣赏、理解的角度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只有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体现其原有的价值和魅力。
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点。(1)丰富江南丝竹的演奏音色来形成更完美的演奏效果。江南丝竹不论是旋律还是音色,都富有江南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主旋律以二胡、竹笛、琵琶为主,在现代电子科技逐步发展的今天,可以有效结合电子音乐效果形成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丰富音色推进发展。(2)加大曲目的创新力度,结合现代的审美价值,创作符合当下人们审美的作品,让作品更为紧凑、欢快,也可以将传统的作品融入现代元素加以创新,通过调整作品结构、节奏,营造欢快的效果。(3)激活江南丝竹的表演风格。江南丝竹在表演的过程中,即兴创作为重要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与演员的专业水准、创作灵感有极大的关系。鼓励演奏员对演奏能力、演奏风格进行革新,这对赋予江南丝竹全新生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4)江南丝竹的研究者们应当更好地传播和发展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江南丝竹建立在坚持民族音乐原本特色的基础上,有效传承民族音乐的传统本质,将民族音乐置身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中,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结合旅游产业,拓展民族音乐的发展渠道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认知世界、放松自我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苏州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旅游之城,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不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体验,苏州都是极具特色的。将独具民族风情的江南丝竹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民族音乐,创设相关文化产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喜欢苏州自然风光的同时,对江南丝竹音乐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有效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点。(1)创设民族音乐文化节,形成以江南丝竹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吸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来感受江南民俗风情,在“品牌化”“常态化”的音乐文化节中展示江南丝竹的音乐魅力。(2)将民族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江南丝竹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旅游景区内、文化墙等设施设计各类造型、图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兴趣,从而为文化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3)设计相关文创产品,丰富旅游体验,可以结合各类器乐的形态制作小手工艺品,如钥匙扣、手机壳、帽子、T恤等。通过文创产品的研发,有力地扩大江南丝竹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增强传播意识,创新民族音乐的交流形式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的不断深入,随之形成了高效、快捷、多样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有效创新民族音乐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数据库、短视频、云储存形成完善的资源库,对民族音乐进行专业系统的保存和记录。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缺乏有效的传播平台,未能真正打开国际局面,传播效果欠佳。传统意义上民间继承者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大多是基于主观上的心理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生活需要,主动建设传播平台的意愿较弱。应结合现代社会国际背景打造国家化的交流平台,在多元的传播环境下,构建“一带一路”的有效传播模式,促进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
有效策略有以下两点。(1)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来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直播、转播、点赞等各类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民族音乐。(2)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音乐节,搭建官方交流平台,实现同类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发展。
(四)挖掘教学素材,扩大民族音乐教育影响力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重视。这需要培养学生“根”文化意识,从音乐教育入手,提升年轻一辈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2017年《艺术课程标准》更是将“文化理解”作为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音乐教育理念改革对民族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加大、加深了教材中民族音乐作品与素材的比例,让弘扬民族文化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保持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深入研究如何将民族音乐与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文化自信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操、建立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点。(1)拓展江南丝竹音乐教学内容,将相关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从对相关乐器的讲解、作品的赏析入手,培养学生对地区音乐文化的兴趣。教师应将学情与教材结合起来,不断地丰富江南丝竹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的三位结合,深种民族音乐的种子于青少年心中。(2)联合市文化馆、艺术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民族器乐人才培养基地。太仓地区作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优势。(3)鼓励特色文化学校的创建,促进中小学丝竹活动的展开。政府教育部门只有重视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在高层实现教育的改革,将江南丝竹引进课堂、校园,建成具有相关特色的专业学校,为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文化自信理念融合的意义
(一)国家政策理念的落实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中国梦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理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升级与创造性发展大力推进”。国家政策性文件的不断落地,体现出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精神传承的要求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用声音、肢体的方式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书籍可以被烧毁,建筑会倒塌,但音乐文化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以完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精神和信仰,尽管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等等精神追求是高度一致的。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理解,因此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民族音乐的发展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有力保障。
(三)世界交流对话的基础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人民重要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文化更便于实现区域性认同,它对有效地建构文化认同具有特别的意义。秉持文化认同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展开交流对话的基础。通过音乐教育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国民树立爱国情怀,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审美,从而进一步形成国际化的视野。
五、结语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理念落地的重要体现之一。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民族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保障,离不开全社会人民的喜爱和理解。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只有在民族音乐文化深入人心,对本民族文化有足够的自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期待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好,期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及认同。
(江苏省太仓市弇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