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报刊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价值

作者: 孟佳怡

新时代下报刊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价值0

关键词:报刊亭;城市名片;文化传播;文化符号;语言文化

一、报刊亭的发展历程

报刊亭,全称为邮政报刊亭,先前由邮政管理局制作,后来演变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报刊亭属于邮政设施,提供邮政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邮政报刊亭是邮政企业的服务点。

据记载,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1921年,中国将中东铁路局界内的前俄国邮局接收,结束了俄国人控制长达23年的邮政权。1923年,吉黑邮务管理局成立,准备在哈尔滨市商业区设立邮政所。时任吉黑邮务管理局邮务长的李奇,受街道上出售香烟的小木屋启发,决定仿造一种建造费低、机动性大的邮亭。因此,邮局在市内主要街道建设六角形小木屋,取名为“邮亭”,并在国内迅速推广。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邮亭逐渐被取消,邮亭业务转移到固定的建筑中去,原来的邮亭改成了报刊亭,转而售卖报纸杂志。

我国对于城市报刊亭的正式规范是在2000年。在这一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邮政局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书报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通知指出:报刊发行市场是社会文化市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报刊销售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信息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报刊零售网点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巩固“扫黄”“打非”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美化城市环境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报刊亭开始了其繁荣发展的历程。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载体并不仅仅限于报刊、广播和电视,人们有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整个传统媒体行业都开始了巨大的变革,而作为传统媒体文化的最终输出端——报刊亭,也遭到重大的冲击。

据有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开始,报刊亭数量在逐年下降。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任其默默消失吗?作家荦平在看到门前的报刊亭一个个关停之后,不禁心生焦虑,在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党中央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我相信,报刊亭经精心打造后完全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以她最接地气的方式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以她对正向文化的坚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们切勿因噎废食,一拆了之……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这经由多少从业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播渠道。”

近年来,在新时代下,各大城市纷纷开始重建邮政报刊亭,为报刊亭的再兴起奠定了基石。

二、报刊亭的传播学和符号学探索

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者,在我国思想阵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纸质阅读的衰落,报刊亭好似已不再有当时的辉煌,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未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报刊亭,将会是一个新型城市阅读空间。北京市《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指出,报刊亭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等功能,在下一步规范提升过程中,更加突出报刊亭的文化、便民、公益属性,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这指出了报刊亭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走向。

(一)报刊亭的传播学分析

报刊亭本身便是一座文化宝库,且不说其所售卖的报纸杂志,报刊亭的建筑设计、风格打造也能传递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在这样一座文化宝库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传播推广。报刊亭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又可以说是文化扩散,即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新时代下,报刊亭的传播推广应依托互联网技术,其应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例如VR技术,依托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报刊亭的传播范围。

同时,要结合报刊亭文化传播的实际需要,对传播模式、传播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建立新型的文化传播理念,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构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场景,进一步提升其文化传播效果。

1.构建特定的文化传播社群

报刊亭进行文化传播时应充分尊重传播对象的主体地位,构建特定的文化传播社群。当前,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对于承载文化的载体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报刊亭要抓住这一机遇,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传播视角,精准定位到其文化受众。报刊亭应充分利用社交平台传播优势,收集受众的喜好、需求等信息,对报刊亭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进行精准调整,进一步增强受众对报刊亭文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2.打造特色文化本体

在构建特定文化传播社群的同时,报刊亭所承载的文化本体也应进行文化的持续输出与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主动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来对自身文化进行改造和宣传推广,例如增设LED屏进行广告宣传,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碰撞,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文化本体才是一种文化有没有竞争力的基础,其他手段再好也是居于辅助地位,因此,实现报刊亭的再兴起必然要以打造文化本体为重中之重。

3.通过场景构建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层面从一维传播发展到二维传播,到现今已经开始了三维传播。VR技术便是三维传播的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报刊亭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其可以利用现代VR技术实现报刊亭文化传播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甚至可以通过此技术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情景体验,增强文化的体验感,打造沉浸性文化感知。故宫博物院曾推出了“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项目,该项目实现了观众与画卷场景之间的对话,获得集视、听、触的多感官体验,这改变了传统博物馆文物的传播形式,大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报刊亭文化可依托博物馆文化进行细化传播,一个城市报刊亭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故事,将其打造为特色场景供受众体验,增进受众对城市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二)报刊亭的符号学分析

符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我们的语言可以称之为符号,红绿灯也可以称之为符号。20世纪90年代初赵毅衡先生为符号学赋予了相对完整的定义,即“关于意义活动的学说”,这阐释了符号的作用是表达事物的意义。符号与征候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讨论的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符号学中,所有的产物都被视为是一种符号,其将形式上的外在与意义上的内涵融合统一,体现出两种角度的全面性。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以及时代的发展,文创产品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愿意为之“掏腰包”的东西。文创产品便是一种文化符号,文创产品的外观即为符号的形式部分,文创产品的内涵即为文创本身所带有的历史故事。城市报刊亭可推出符合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进行文化的延续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城市报刊亭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文创产品创造时应以地域文化为根基、进行多角度合作推广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1.以地域文化为根基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应将地域文化作为文创产品的主干。在倡导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用文化创意产品讲好文化故事,使此文创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并获得文化延伸。将文化元素符号化,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

2.进行多角度合作推广

文化产品的设计与传播不仅仅只限于文化领域,文创产品应与各个领域进行合作推广,提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各大品牌接连推出联名产品,引爆全网;2020年在郑州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奖的Logo图案,运用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杜岭方鼎”上面的兽面纹饰。这样不仅扩大了宣传影响力,更拓宽了宣传途径。

3.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前文创产品颇多,但热度持续时间却不长,我们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创产品。推进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减少文化折扣。文化折扣,也称为“文化贴现”,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冰墩墩作为吉祥物火遍了全国甚至海外,冰墩墩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独属于中国熊猫的文化符号。那么,冰墩墩为何不像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物衰文化那样让人不解呢?这正是因为冰墩墩在进行创作推广时注意到了减小文化折扣。

三、报刊亭承载城市语言文化景观可行性分析

语言文化是塑造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因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当然,每一座城市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语言文化。1977年,语言学家Landry&Bourhis发表了《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生命力的实证研究》一文,首次正式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并概括为“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出现在该地理区域内的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机构公共标牌上的语言所共同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可以推及扩展到语言文化景观,即一个地区的语言景观以及文化现象的统合。报刊亭便是城市语言文化景观的有力载体。

城市语言景观的发展,离不开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语言载体从实物慢慢向虚拟的网络进军。虚拟的网络可以向本城市之外的人们传播本城市的文化观念,实体载体可以带给去往城市的人们特有的文化体验。因此,在城市语言景观前进的过程中,实体载体与网络载体同样重要。我们建设一个城市的语言景观,需要实体建设和网络建设同步进行。

2010年代,报刊亭逐渐没落,那么在新时代下,报刊亭怎样重新兴起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新型报刊亭既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美化市容,还能够传播城市文化。比如韩国首尔市区有一批名为“獬豸商店”的新式报刊及小商品贩卖台,“獬豸”是传说中能辨善恶、主持正义的上古神兽。这些印有獬豸图案、颜色统一的贩卖台优先为残障人士、老人和单亲家庭、国家有功者及其亲属提供,让其通过出售报刊、小商品等维持生计。彭茜在《首尔:“獬豸商店”美化市容》一文中,以首尔为例,讲述了报刊亭从辉煌到衰败再到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三点借鉴经验:一是改变设置方式,由传统的街头报刊亭转变为街边贩卖台;二是增加功能,拓展经营范围的同时将设施背面墙体设置为公益广告的空间;三是在管理上引入公众共同参与。

报刊亭最重要的职能当属文化功能。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因此,报刊亭的兴起、重建,与文化,特别是城市文化是分不开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城市即媒介,传播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江南水城、昆明花城等等。作为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则可充分地作为文化传播的支点,传播城市特有文化。

报刊亭的兴起应该将其与城市语言的建设结合起来。《昆明市市容环境整治提升(2019-2020年)主城区62条主要道路整治提升导则》中明确,为了突出“春城花都”特色,要结合亭棚整治,增设以鲜花售卖为特色的多功能移动式售卖亭,综合了鲜花售卖、公共自行车管理、“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屏、环卫工人休息亭等功能的新型城市家居。这份导则结合昆明市的特色进行报刊亭的整改,有利于突出城市文化。报刊亭还可在墙体进行城市语言的宣传,LED屏可播放有关城市文化、城市语言的短片等内容,城市的宣传语标可贴于报刊亭的墙体。

新时代下,各个城市纷纷推出了特色报刊亭。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积极打造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快闪书店。该书店承袭报刊亭一贯的迷你风格,在出售报刊、图书等刊物时把不同的艺术风格主题融入书店中,致力于打造城市新型“人文心脏”。报刊亭可以是小型书店,也可以是小型博物馆。报刊亭比之博物馆小巧灵活,各个城市可将报刊亭打造成为街头可移动的“城市博物馆”。报刊亭与城市独特语言、城市特色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实现报刊亭的兴起,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传播,实现双赢。报刊亭的重建与发展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为大众提供参观了解的机会。

四、结语

语言文化景观是一个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塑造一个城市至关重要的因素。人们会根据城市的语言去认识、了解一个城市,因此城市语言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刊亭的主要职责为售卖报刊,随着纸媒的衰落,报刊亭也在慢慢凋零。文化宣传传播需要载体,报刊亭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前段时间邮政新出的报亭咖啡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城市的语言景观至为重要,我们应借助报刊亭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传播载体,打造街头可移动的迷你“城市博物馆”。

(聊城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