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
作者: 谢静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馆职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其中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好形,也要铸好魂。
“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意味着要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风貌,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挥文化在激发意志、助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是各级文化部门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馆作为基础性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起到广泛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组织、辅导、培训和创作研究等业务工作来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从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发挥文化馆的自身职能优势,努力营造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良好局面,助力乡村振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入手。
一、深入挖掘村史、家风文化内涵,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古村建筑逐渐消失,老物件遗失损坏,中青年离乡太多导致传统风俗习惯不重视、不传承,直至消失。
然而,每个村庄,每个村名都有它的来历。每个村都有一些先进人物,把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无疑会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它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是家庭当中的风气和价值准则,是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文化馆应充分发挥创作研究的职能,深入挖掘整理当地的村史、家风,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乡村的历史变迁、名人事件、优秀家风等。通过村史使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从村史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热情。
同时,大力弘扬家风文化,发挥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作用,来影响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风气的目的。将村史文化、家风文化蕴含的积极进取、团结和睦、尊师重教、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等正能量的优秀内容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之一。
二、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照亮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武装头脑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容日益丰富、结构不断升级。激发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参与热情和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渐提升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是各级文化部门的核心任务。
第一,文化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大力培育节庆文化。通过节日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独有的文化功能,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消除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第二,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活动,实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文化馆面向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群体,长年举办周末、寒暑假期公益培训班,开设声乐班、舞蹈班、语言主持表演班、美术班、书法班、作文班等艺术培训课堂。优先给学员们提供学习及展示的平台,增强孩子和家长们参与文化活动的获得感。
第三,文化馆应将定期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社区、村镇等开展文艺辅导、培训,帮助基层组建文艺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纳入文化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第四,挖掘群众身边熟悉的先进人物、事迹,创编成文艺作品,并带动基层社团成员参与其中,演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艺术手段宣传乡村振兴,弘扬正能量。定期开展文艺辅导、培训,不断壮大基层文艺社团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并使其参与到大型文化活动中来,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照亮群众文化生活,武装头脑的重要抓手。
第五,适时举办致富能手、新民风建设先进个人、产业带头人等各类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将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输送到农村。引导群众学优秀、争先进,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
三、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参与、增强自信
在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馆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文化服务。
受文化娱乐项目单一、文化服务方式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基层群众不愿意参与文化活动。文化馆应不断创新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娱乐活动服务形式,积极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给基层群众更多选择、参与的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升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如:举办书画摄影展览、乡村趣味运动会、乡村春晚、基层文艺社团汇演等活动,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线上展播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运用互联网将基层群众积极向上、幸福生活的场景宣扬出去,增强基层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坚定文化自信。
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动力、展现魅力
如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文化馆应注重挖掘整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广大基层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手工豆腐、豆腐乳、传统烤酒、手工铁器、竹编等。唤醒农村群众的乡愁记忆,引导农村群众注重传统工艺,充分认识传统技艺的价值。同时展现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魅力,让基层的非遗传承人找到自身及非遗项目存在的意义,并自觉自愿保护、传承、发展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的振兴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化馆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多措并举,增强动力、展现魅力。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通过文化引领,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凝聚民心、淳化民风、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文化建设一定会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