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艺术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设分析

作者: 王岚

全民艺术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设分析0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创新

当下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助推了全民公共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全民艺术的普及。

在公共文化的建设层面要始终保持顺应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反思与改善,让公共文化始终都充满活力,这样才能突出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在生活中提升全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营造和谐、文明、充实的全民艺术文化氛围。[1]

一、当下全民艺术文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开展全民艺术文化活动是现阶段实现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从现实开展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实际情况与计划时的预期有很大的出入,这其中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个别地区在相关公共文化层面缺少资金方面的支持、与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个别地区的人们对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反响不够积极、缺少响应参与的渠道等。这样长久下去特别不利于全民艺术的普及,更不利于其与公共文化活动的融合。在文化上认知不足,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单一,想要通过开展全民艺术活动来融入公共文化建设之中更是无稽之谈。[2]

(一)缺少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内的部分地区,尽管人们在相关文化组织和部门的动员和号召下积极响应开展全民艺术文化活动,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是由于缺少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公共文化建设受到了阻碍。有的地区虽然有开展文化活动的设备,但是设备长时间没人使用出现了损坏,有的已经陈旧、过时。

(二)对文化活动投入不够

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该地的文化建设。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国内的一些地区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建设不够重视,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和相关的文化层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文化人才方面也没有进行培养与引进,有的地区即便有专门的文化部门和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对文化活动的投入资金不足,无法长效地、定期地开展文化活动,这不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3]

(三)缺乏地区文化特色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都开展了文化活动,但是从活动内容上来看基本都是跳广场舞、扭秧歌,在广场唱歌,部分地区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增设了乐器演奏,并没有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各个地区之间在文化活动的内容上同质化严重,单一、乏味,很难有效地通过活动的开展弘扬当地的文化以及进行全民艺术的普及,以至于一些地区虽然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却很难做到长期化常态化,即使开展也没有形成该地特有的文化特色。

二、打破公共文化传统,创新全民艺术发展方向

(一)普及宣传,激发兴趣

相关的文化组织和部门应该打破传统,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创新公共文化的服务方式,积极组织并开展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并借助街道、社区、区域公共广告牌、宣传板以及街道或者社区的工作微信群等相关的公共文化平台进行宣传。相关的文化组织和部门还可以组建公共文化艺术社团,团队的力量能够让文化推广活动变得更加高效,想要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人们还能通过文化艺术社团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使全民艺术更好地融入公共文化中。

(二)提高审美,打造品牌

文化组织和部门应该积极举办活动,将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并且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转变以往会员制甚至是售票式的文化活动模式,对全社会免费开放,鼓励人们积极报名,踊跃参加,举办高质量、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活动。在活动模式上可以呈现线上、线下多种表现形式,在活动地点上借助公园、广场等开展文化活动,还可以在文化宫或者体育场内通过当下火热的直播软件、平台等进行线上直播,这样人们不管身处何处都能够随时随地观看。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组织和部门应该利用每年的节日以及有纪念性的日子举办“文化惠民”的演出,根据人们的作息时间适当地调整场次,在内容上要贴近人们的生活,重点突出文化的魅力与传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确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去,营造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三)整合资源,加快队伍建设

文化组织和部门要确保每次公共文化活动高质量举行,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之前要进行专业化培训,其中包括艺术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技能,文化组织和部门可以抓住机遇,将社会上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人们提供免费且专业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公共文化艺术的需求,提升人们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带动全民艺术普及。文化组织和部门还可以在社会上发起号召,呼吁那些专业的、已经退休但是喜爱文化艺术的人们组成城市文化艺术队伍,并在人员上进行合理的配置。

三、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普及全民艺术

(一)观念和理念上的创新

文化艺术不分国界,同样也不分人群,文化艺术活动不应该仅仅面向普通的社会大众,对于那些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也要照顾到。在这一方面上,政府部门就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对这些特殊人群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例如外来务工人员、常年热爱文化艺术失业的人群以及喜爱文化艺术的伤残人士,将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适当的分配,给这一部分人群在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培训上提供足够的保障,进而实现文化艺术的共享,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们都能在公共文化方面享有平等、互惠的合法权益。

(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公共文化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要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开展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的时候应该符合国情,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下有序开展,活动内容要能够反映出人们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社会正能量,体现核心价值观。

(三)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

各级文化组织和部门在进行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在公共文化的建设中突出文化的品牌效应,彰显地方特色艺术。在开展特色的文化活动时,相关文化部门要对当地产业结构和民风文化进行详细且深入的考察,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形成地方特色。另外,鼓励人们在开展公共文化艺术活动时与国内的传统节日与习俗相联动,例如除夕、元宵节、端午节等,这样能够丰富文化活动的主题,避免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同质化。

例如: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在每年伊始之际举办品牌活动“群艺之声”新年晚会,共同打造省、市、县文化馆联动活动,鼓励各县区文化馆联合策划、组织、实施,联手创作贴近时代发展、贴近职工生活的精品力作,促进各县区文化的均衡发展。活动有效加强了文化馆之间、省内外文化馆联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拓展了文化发展思路,创新了文化运行机制,提升了文化发展活力,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优质文化服务。

石泉县文化馆精心筹备编排的女子群舞《桑海私语》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桑海私语》这个舞蹈是以石泉作为汉代鎏金蚕出土点和丝绸之路的源泉为创作背景,通过精美的舞蹈向观众们展现了美丽的采桑姑娘在桑海中采桑、嬉戏、游玩的场景。[4]演出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向大众展示特色舞蹈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

此外,文化活动在内容上也要积极响应国家一些重要活动,例如纪念建党百年、纪念抗美援朝、追忆长征精神等主题,可开展红歌会、诗朗诵、主题演讲等活动。公共文化活动要面向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宣传,让外来的游客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政策和制度上的创新

提升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有关文化组织及部门的扶持。对此,当地政府和有关文化组织及部门应该探究怎样在当今大环境下用发展、可持续的眼光来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在政策上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全民文化艺术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融入社会资本,出台开放、包容的引资政策。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周边的城乡进行沟通,设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活动旅游专线,拉动该地区的旅游行业,实施政策扶持,以此来实现该地区全面发展。

四、结语

要想实现全民艺术活动的长久发展,不仅要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还要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共文化活动的工作模式、加强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观念、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政策、制度等八个方面进行创新,进而最大限度地做到全民艺术的普及。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