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的权威消失在课堂
作者: 肖瑶某地一7岁男孩在上课时与同学打闹,老师制止后让他站了20分钟。该名学生家长认为这是体罚,便投诉了这位老师。最终,教育局给予了当事老师一定处罚,并要求她赔偿家长1000元。
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我们全然陌生的教育局面了。不说“80后” “70后”,就问“90后”, 调皮一点的谁没经历过这种 “体罚”的有多少?或者说,在当时的标准里,罚站未必算得上体罚。毕竟,上课迟到、忘带作业、说话走神,都可以构成“站一站”的条件,何况还是新闻里所说的“打闹”。
在词义上,“体罚”指用身体上的训诫尤其是疼痛来达成教育目的。类似罚站、面壁这类要求性的指令,多大程度造成了身体上的疼痛和损伤?
从老师的角度,课堂是一个有纪律需求的契约空间,教育者需兼顾整体的效率,对群体负责。同7岁的孩子讲自觉遵守契约精神显然有些超纲,而行为上的临时约束,的确比起效缓的道理渗透来得要快。
但家长不这么认为。在如今的很多家长眼中,凡动我孩子半根手指头,老师就是不称职的老师。罚站10分钟和动手打骂都属于体罚,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禁区。即便孩子行为失范,教育的形式、程度,也应该全由家长自己说了算,老师则失去了这份资格。
与其说是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在今天发生了变化,毋宁说是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中国历来有尊师传统,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仅次于血缘关系。血亲生养肉躯,师长塑造德行,这是基于“道”而存在的师生关系。所谓师道,既是某种传统士大夫信念之间的传承,也是“师正为范”的一种模范和引领。
可以说,古时候的师生关系,原本就是一种道德关系。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美德,这里的道德,指代一种伦常的顺序。除了“仁义礼智信”,还有“忠孝悌节恕”,这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某种稳定的秩序。
如今,老师对学生失去权威,直接原因似乎是家长的参与度变高。而家长参与感的增加,又是因为对老师的依赖程度与信任感均降低了。
而信任感与依赖度的降低,又关乎教育资源、权威与教师这一职业的解绑。总而言之,老师变得不再“不可取代”,这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主导教育关系的价值逻辑改变了。
理论上,为了维持一种对彼此都有益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都有权利对另一方进行监督。在道德法则维持的秩序里,负责与尊敬就是双方最基本的制约。生不器,则师不责。师不责,则生不敬。而在当下,老师对学生的责能逐渐向服务转变,学生对老师的监督,则愈发依赖投诉机制。
老师监督学生,学生监督老师,恨不得每个人头顶安个摄像头。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合同关系,老师是乙方,家长是甲方,学生是客户送来的原材料。原材料被偷工减料了,客户有权撤资并起诉。信任这种虚飘抽象的东西,更多让位于硬性的制约关系。
除了师生,越来越多曾经的道德关系都在向契约和利益制衡主导靠拢。包括但不限于亲子、夫妻、雇佣。恋爱关系的基本纽带是金钱,子女对父母的基本需求是“托举”而非慈爱。信、义、道等“虚拟货币”让位于靠利益、权力、供养等看得见的具象“货币”。
当然,任何一段稳定的关系都本该存在刚性制约。只不过,在以往,它们常作为底线存在,如今,为了提高效率,人们索性拂去表面的道德装饰,直接盯准底线。
世事因此而多了几分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