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之病,家长知否?

作者: 张茜

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浙江、江苏、湖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份开始试点推行高中双休制度,从省到县,政策留出了“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的余地;至于反响,对于最直接受益的学生和老师来说,用喜上眉梢来形容并不过分,公众也以叫好声居多,连带着彻底废除高中早晚自习的呼声也日渐高昂。

“休息的权利”,已经不足以表达当前教育形势的紧迫,直接承压的老师和学生发明了新的表达,他们把难以得到保障的短暂修整时间称为“喘息权”。

在这样的氛围中,杭州家长反对高一高二双休,义正辞严要求不要搞“一刀切”的公开信显得尤为刺目,却也直指整个社会在“教育何为”问题上的本质之争。

这位家有高中生的家长称“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做到自律,周末到校自习能让孩子“免受家人、电子产品等干扰”,这种主张过于常见,以至于不细细审视,它近乎属于父母口中那一类正确的陈词滥调。

然而,这其中至少藏着两个谬误。

第一个是,父母强调孩子不够自律,不一定说明孩子不够自律,但一定揭示着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基本信任,而信任的建立才是自发性的前提条件,一个人独立的力量感与价值感只可能产生于这样的自发性中—这个简单的道理,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中国父母的认知象限。

延伸到教育路径上,选择从信任孩子出发,还是从怀疑孩子出发,便早早地决定了教育是塑造无限的可能性,还是导向空洞的自我怀疑,那条隐秘的线就画在这里,如果教育类似盖房子,这部分的工作恰如打地基,再伟大无私的老师也无法为身为第一责任人的家长代劳。

第二个,指向教育公平和贫富分化,这也是张雪峰的信徒们在解读高中双休制度“需细品”时,最喜欢扯来扯去的大旗,漏洞百出的逻辑中真的藏着多少有效洞见吗?翻来覆去也只是激发焦虑、收割焦虑、助长对无理现实的屈从。

过去三年多,海淀鸡娃神话走下神坛、文科无用论纷飞、AI公务员持证上岗……生活在变化时代的混乱海洋中,教育约等于一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加精力的“军备竞赛”,这一朴素观念却有增无减,现实成因复杂到难以简单归纳。既然如此,那不如稍作课题分离,回归善好和共情的底线,同为肉体凡胎,尊重老师和学生的基本权利。然后,我们再来谈努力的伦理、谈社会的竞争。

杭州家长特别强调一点,说整个浙江省内只有杭州率先推行高一高二周末不能返校自习,这不公平,会导致杭州本地人才竞争力下降,由此呼吁全省“一刀切”。

这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狂热,在事实层面上完全禁不起推敲,但丝毫不影响这种逻辑在观念上的顽固,它把教育预设成一个讲求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构,需要时时提防他人,想尽办法从源头遏制他人的上升可能,至于十几岁孩子的生命力能不能获得喘息的机会,对他们的父母来说,好像并不构成核心问题。

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升学、考试、竞赛、睡眠不足、抑郁不安……当提到这些时,我们习惯把大部分责任推给非常宏观的社会结构和高压现实,但父母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过多的应试损害上,具体做了些什么?很少得到讨论,学者关宜馨指出,中国的城市中产家庭为了让自己心安,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的伦理劳作,至多不过是“平平无奇”。

如果不是此次政策试点中产生的争议,我们很少有机会审视中国城市中产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在如此具体的政策问题上,相对于学生、老师和舆论的欢迎,这部分极力反对高中双休的父母,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他们言辞恳切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深刻的价值标准扭曲,可能阻碍寓于孩子主体性之中的教育改革潜能的发挥。

下一篇: 文献